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申请书 >

新闻帮扶怎样体现人文关怀

作者:jkyxc 浏览数:

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做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而新闻报道要进入人文视野,需要全方位、立体化地渗透,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

21世纪90年代后期,媒体中开始频繁出现关注弱势群体的报道。较多地关注弱势群体是新闻人文关怀的一大表现,因为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往往与弱势群体有很大关系。那么,对弱势群体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呢?襄阳晚报(原襄樊晚报)寻访、救助“矿难遗孤”系列报道探索实践表明,新闻报道真正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并非一日之举和一时之热情,需要媒介用心付出,作持续不断的努力,并通过客观记录,呼吁受众共同关注,产生互动,最终实现眼前关怀与长远关怀的统一。

一、选题阶段:用心关注,视角独特,适时报道

“矿难遗孤”是一个被社会长期忽略的特殊群体。襄阳晚报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从2006年最初的寻访、报道到成功救助、长远关怀,至今已持续了5年。

这起新闻事件的起因,始于襄阳晚报领导当时在扶贫单位、保康县黄堡镇黄龙沟村调查时的发现:这个有着258户人家的山村,有242人常年在外打工。但是,三年时间,全村有10名青壮年农民丧生于外地煤窑里,有7人因此永远丧失了劳动能力。由于外出打工者均为家庭青壮劳力,他们的伤亡,导致全村三年间新出现21家贫困户。

在向外延伸的调查发现,在襄阳市(原襄樊市)的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的山区农村,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加之近年来,我们的媒体在不断报道发生在国内的大小矿难时,却对矿难遗留的社会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我们的媒体在争夺读者眼球的瞬间凝注,却没有引发全社会心灵的长期关注。

襄阳晚报领导敏感地意识到,在矿难遗属中,最可怜的是孩子,因为他们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丧父(母)之痛,他们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养育。并且,他们与爷爷奶奶相比,还不能享受农村的“五保”政策。于是,襄阳晚报派出记者,于当年5月开始了对全市“矿难遗孤”的寻访。

2006年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6月,又是全国安全生产月。借助这个特殊的日子,襄阳晚报及时推出了“寻访矿难遗孤”系列报道,希望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那些急需帮助的特殊群体做点事。

二、采访阶段:用心聆听,用心观察,用心感受,用爱打动

采访“矿难遗孤”,是一件辛苦、痛苦又考验、磨砺记者心智、良知的事。如果记者没有责任之心、没有吃苦耐劳精神、没有和被采访对象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鸣,是完不成这项采访任务的。

在走近“矿难遗孤”、与他们及其亲人接触的过程中,细心的记者捕捉到很多点点滴滴关键的细节。如:上小学的邓礼海用矿泉水瓶盖做的“车轮”;10岁的鹏飞脚趾头全都露在鞋外面,家里的墙上到处是斑驳陆离;中午回家,不见曾凡背书包,手里提着一个一次性方便袋子,里面装着饭盒和矿泉水瓶子(这个方便袋在他的手中已经用了一年多。虽然已经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却从没有用过书包);曾凡的爷爷曾明华那两根残指因为在水中浸泡太久,变得又红又肿。

这些细节在记者心里引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怎么想到要用矿泉水瓶盖做“车轮”?曾凡为什么提的不是书包而是方便袋?老人的两根手指怎么会断的?……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怀着关切之心、小心走近被采访对象,通过与他们聊天、谈心,挖掘出问题背后“矿难遗孤”及其亲人们鲜为人知的遭遇,和他们自强不息、与困苦生活抗争的故事。为了减轻被采访对象心中的伤痛,避免因采访给他们带来再次伤害。所以,每次采访,记者都事先通过当地村干部或民政部门,先了解清楚有关矿难者的基本情况,在采访矿难者亲属时,尽量不去触痛他们的伤口,并且采访亲属的过程避开“矿难遗孤”。

采访“矿难遗孤”,记者则选择在他们放学以后,在同车途中或是在家玩耍的过程中。这样做是避免惊动这些孩子所在的学校、同学和伙伴们,避免因采访而扰乱孩子平静的生活,给孩子带来异样的感觉。采访过程中,记者尽量用眼睛去观察他们,用身体语言去打动每一个孩子,包括一声问候、一起做游戏、一个爱称、一个拥抱等等。

《5旬伯父,为养孤儿至今未娶》的报道,就是记者在与“矿难遗孤”邓礼红聊天的过程中获得的。邓礼红的家离学校一二十里远,她一周回家一次。在随车回家的途中,记者发现邓礼红的鼻梁上有一个小小的疤痕。而处于青春期的女孩都有爱美之心,为消除她拘谨的心理,记者有意而关切地问起了她鼻子上的小疤痕。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疤痕却引出了这个“矿难遗孤”为减轻家中负担,过早挑起生活的重担,利用周末上山采茶、补贴生活的故事。去邓礼红家中,本来是要采访她的伯父,但老人不在家。因为一路上,礼红跟记者谈得很开心,把记者当成了朋友,回到家中,礼红更像个主人,无拘无束地向记者讲了很多她和弟弟、伯父等生活中的故事,记者从中获得了丰富的采访内容。

三、写作阶段:客观记录,反映疾苦,呼唤社会良知,将蕴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互助美德贯穿报道始终

记者寻访“矿难遗孤”首组报道在2006年6月2日的《襄樊晚报》见报,报道分两个版块:头版刊发以《“矿难遗孤”,我们共同关注》为题的“编者按”,二版刊发特别报道《托孤,难以承受之重》,正文中用三个小标题《5旬伯父,为养孤儿至今未娶》、《爷爷奶奶老了,我该怎么办》、《上了5年学,没有用过书包》,分别引出三个家庭的“矿难遗孤”故事。

整个报道语言平实,但受众却能从中找到所需要的东西。如写10岁“矿难遗孤”盛鹏飞“……每天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但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他从未迟到过……黄龙沟村有人看着孩子可怜,有一次想买包快餐面送给他。鹏飞说:‘叔叔,我不吃零食,你给我买双鞋穿吧。’鹏飞的脚趾头全都露在鞋外面……鹏飞说,如果爸爸活着,自己就不会穿露脚的鞋子。”

当报纸将寻访到的17个家庭的20名“矿难遗孤”的生活现状陆续发表出来后,立刻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自发捐款纷纷而来,当时的襄樊市委书记和市长带头捐款。

受众的响应和参与,反映的是社会的良知,是人与人之间互助美德的体现,是人文关怀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为此,襄阳晚报在报纸上专门开辟“救助‘矿难遗孤’爱心热线”,将话语权交给受众,关注受众反应,倾听、收集受众的愿望和心声,并从不同角度报道各阶层受众关注、关心“矿难遗孤”的事迹,通过报纸将受众的人性之美再回传给社会,以进一步深化新闻主题,扩充新闻内涵,提升报道品位,感召更多的人。如,通讯《为了一个共同心愿——襄樊晚报、读者与“矿难遗孤”的故事》(此通讯获得2006年中国晚报新闻奖?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记者从无数关爱“矿难遗孤”的受众中选择了4个有代表性的普通人,并以这4个普通人物关爱“矿难遗孤”的故事:一名记者的苦心、一名班主任的用心、一名企业老总的善心、一名“妈妈”的爱心为主线,讲述在“救助‘矿难遗孤’”活动中,由于有社会不同群体共同关注,有社会良知的参与,才有人文关怀影响和力量之体现,“矿难遗孤”才能拥有社会大家庭的爱和温暖。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在弘扬人文关怀精神的同时,襄阳晚报还在兼顾思考矿难带来的更深层问题,通过整理、归类、分析,刊发了专题调查报告,如《稚嫩的心难以承受之重——对本报寻访的17名“矿难遗孤”的现状调查》,将被社会忽视的问题及时见诸报端,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社会责任感,使新闻报道赢得更多的读者。

襄阳晚报的这一系列报道从始至终,受到省、市两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市安监局在当月举办的“安全生产月”大型宣传活动中,将襄阳晚报“救助‘矿难遗孤’”的报道列为安全生产宣传重中之重,并以此为契机,警示全市生产企业“尊重生命,安全生产”,市安监局还组织、动员全市企业为“矿难遗孤”募捐。

四、活动拓展阶段:以报道、报社为桥梁,给弱势群体带去更多的关爱与救助

新闻报道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应是眼前关怀与长远关怀的统一,除了需关注人的眼前利益和需求外,人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也是其重要内容。襄阳晚报“救助‘矿难遗孤’”报道的目的不只是解决他们的吃饭、穿衣问题,让他们有学上,上得起学,而且是要关心和满足他们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要让他们在享受社会关爱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这也是新闻服务性的最高境界。

于是,襄阳晚报又以报纸为媒,为“矿难遗孤”和爱心读者搭桥,在无数热心读者中挑选愿意长期资助、关爱“矿难遗孤”身心健康成长的“家长”。并与这些读者约定,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在学期考试结束、学生离校之前,将寻访到的共20名“矿难遗孤”请到襄阳来,与热心读者见面,让他们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

五、回访阶段:持续关注,用事实再现人文关怀给 “矿难遗孤”带来的可喜变化,重现新闻报道体现人文关怀的意义

在满足受众、为救助“矿难遗孤”打下现实关怀基础之后,襄阳晚报将关注的重点转向现实关怀下的“矿难遗孤”的发展方向和动力,亦即对“矿难遗孤”的长远关怀上。

救助“矿难遗孤”的活动结束后,襄阳晚报仍与爱心读者和“矿难遗孤”保持着联系,通过电话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爱心读者、“矿难遗孤”也视襄阳晚报如朋友,逢节假日,“家长”们还将“矿难遗孤”接回家中团聚,有时还邀请襄阳晚报记者上门做客。

每逢年末岁尾,襄阳晚报会对曾经报道的弱势群体中部分对象进行新闻回访,其中包括被救助的部分“矿难遗孤”和长期关爱他们的“爱心家长”。鹏飞和欧春芳便是其中的受访对象。每学期开学,“爱心家长”欧妈妈都要给鹏飞送去足够的生活费和学习费用,用车载去生活用品。到寒、暑假,欧妈妈和丈夫又会开车接鹏飞回襄樊的家中过假期。

5年前接受“爱心爸爸”彭文敬资助的谷城“矿难遗孤”奎奎,现在已是一个17岁的阳光少年。在彭文敬的长期关爱和资助下,奎奎顺利读完了初中。奎奎初中毕业后,彭爸爸又资助他到襄阳市第一技工学校上技校。校方得知奎奎是孤儿,为他减免了部分费用。上技校期间,奎奎还得到襄阳晚报介绍的一位爱心读者的帮助,这位陌生的叔叔帮他联系了一个长期的双休日打工工作。现在无论在哪里,奎奎都不忘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技校毕业找到工作后,他将周末打工的工作转给了同校的一名贫困生。

从《襄阳晚报》寻访、救助“矿难遗孤”实例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一项长期需要人们关注的工作。新闻报道要肯定人的物质存在、关怀人的精神状态、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作持续不断的努力。

(襄阳日报社)

推荐访问:帮扶 关怀 人文 体现 新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