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基于社会需求的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跟踪社会变革与发展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和结构,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类型,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特色专业建设,采取积极的人才培养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毕业生表现出良好的专业能力和适应性,受到社会的欢迎。

关键词:人才培养;社会需求;能源动力;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李俊瑞(1957-),男,河北唐山人,天津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艳(196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天津理工大学热能工程系主任,教授。(天津 30038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2008年重点教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D08-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3-0022-02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然而,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专业人才,一直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跟踪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坚持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合理定位办学类型,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一、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求,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会议上强调: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可见,增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当今经济社会不断变革和快速发展中,社会各方面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及个人素质等也会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因招不到合适毕业生而岗位空缺。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还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了解人才需求信息,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结构,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是致力于培养在能源领域能够从事能源开发与利用,能够为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引起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随之也会引起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结构的调整,就能源动力专业人才需求变化来说也是如此。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东地区战争引发的世界性能源危机,人们开始重视能源问题,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提出的能源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要求,当时的能源动力工程专业主要为能源消耗量较大的大型国营企业培养能源动力工程师和能源管理人员。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模式被打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企业兼并重组,多种性质的企业共存,能源供应逐渐步入市场化,社会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多样化局面,涉及规划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众多领域,毕业生就业方向和岗位也呈现多样化,在此情况下,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增设若干个专业方向,采取模块式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的需求。

进入21世纪,一方面,国家继续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扩大经济规模,转变生产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兴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促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时,社会各领域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对学生的能力与专业素质有了新的要求。为此,各高校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如今,我国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设节约型、低碳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继续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加大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坚持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此时,一方面社会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旺盛的局面;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特色鲜明的专门技术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找准人才培养定位,突出特色专业建设

作为地方性高等理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首先应当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不可偏离实际盲目“追高”和上“水平”,任何盲目和偏激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应当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学校办学条件合理定位办学层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的办学思想,注意区分国家重点院校和其他院校,在人才结构和专业方向上进行合理分工,突出特色专业建设,强化学科优势,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为生产一线培养设计、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根据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综合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工科专业特点,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别于研究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地方院校的自身培养特色。

1.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建设

能源与动力工程是集热能、机械、电气控制为一体的交叉型综合学科,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点多,毕业生可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具有为能源、动力、化工、冶金、建筑、环保等领域服务的鲜明特色。该专业人才应当掌握能源动力类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从事能源转换、能源利用以及能源开发,在热能工程、能源动力工程及自动化和相关方面的科研、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学科交叉和较宽的知识面,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特性反映在专业建设中,不同的院校各有特色。主要表现为不同专业方向,服务于不同的工程技术领域。如东北大学、北京科学技术大学,主要侧重于冶金能源;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主要侧重于供热、采暖;此外还有侧重于动力机械、流体机械和燃料燃烧的众多院校,[2]不同的学校各有侧重点。作为地方院校,应当坚持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区域,注意与其他院校的区别和分工,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具有较强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不同层次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的需求。

2.创新课程体系,满足特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能源动力工程是一个宽口径大类专业,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空间技术、化工、冶金、建筑、环保等领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转换和利用已成为融合计算机、材料、生命、环境、航空航天技术、自动化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科学。[1]因此,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具有“宽口径”的特点,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不断地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提出了“以热为主”、“热、机、电”相结合的专业结构,创建了“热、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了热能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电工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控制等学科。建立起“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教学平台,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两个实验平台,三个教学模块和一个专业拓展”的教学体系。“三个教学模块”是三个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组。“一个专业拓展”是专业知识拓展的任选课程组。此外,还为学生搭建了课外实训平台,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在改革中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教育内容、教育要求、教育对象等均发生了变化,教育模式也应随之变化。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实施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变“灌输式”教育为“引导式”和“启发式”教育,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电子教学、现场教学、专题辅导等教学手段替换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教师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开设第二课堂;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再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建立起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有效地形成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目前学生存在着眼高手低、工程意识薄弱、实践能力差的突出问题,在人才培养中注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管理,在毕业设计之前增设了专业设计,形成了系列化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狠抓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了更多的专业能力锻炼机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实施积极的人才培养措施

教育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只有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采取了以下人才培养措施。

1.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经济建设发展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结合环渤海经济区产业布局,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将原来的工业企业热源利用和工业锅炉两个专业方向调整为热能工程、空调制冷、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方向,增加了新能源技术和能源环境保护内容,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毕业生与社会用人需求的适应性。

2.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为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研究制定出具有较宽理论基础与良好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教育部规定的本科教学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优化课程设置,精选能源动力学科具有影响力的教学内容,精练教学过程,使其高效、富有感染力,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较好地体现“应用型”特性和科学发展的趋势。

3.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引入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给学生一个鲜明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教育。

4.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制定鼓励政策,组织教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夯实教学基础,促进课程的改革和提高。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寻找差距,增强了教学竞争力,有效地提升了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

5.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

加大实验教学力度,一方面,结合专业建设投资,加快实验室硬件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更新实验项目,淘汰落后的实验内容,改造和提升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等,有效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6.认真抓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把毕业设计作为重点环节,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要求和制度,设计题目以工程设计为主,真题真做,从毕业设计选题,到设计指导、辅导答疑、说明书(论文)撰写到毕业答辩,在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防止毕业设计走过场。此外,设立毕业设计奖评制度,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评议和表彰,增强了毕业设计的影响力。

7.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严格教学管理

构建起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了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使教学过程更加规范化运行,增强了广大师生教学质量意识,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实践表明,经过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贴近生产实际,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走入社会后表现出良好的专业能力和适应性,受到社会的欢迎。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质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作为地方性高等院校,在办学实践中不要片面追求“高层次”和“上水平”,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合理定位人才培养层次,练好内功,办出特色,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为经济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丽丽,史琳.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9):119-121.

[2]战洪仁,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8,(1):19-21.

[3]蔡映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等工科人才培养回顾及评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17-24.

[4]庄严.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42-44.

(责任编辑:麻剑飞)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探索 实践 需求 社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