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用范文 >

土壤学实习报告

作者:jkyxc 浏览数:

篇一:川农资源院土壤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1、实习目的及意义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学习土壤学的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四川作为中国西部的农业大省,主要农副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四川省,特别是川西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的土壤分布、理化性质、主要耕作制度及农作物对促进及保证粮农产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土壤学实习,旨在加强同学们对土壤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加强对我省常见土壤理化性质的了解,锻炼野外采土测样的能力,探究风华对黄壤的影响,淹水对水稻土H2S以及二价铁含量的影响等问题。

2、实习区域及概况

邛崃市平乐镇及周边乡镇

邛崃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西南。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3℃,年可照时数1107.9小时,年降雨量1117.3毫米,无霜期285天。

境内地貌起伏,山、丘、坝兼有。市之东部及东北部为平坝,大地形平坦、开阔,略有起伏。中部西北缘为深丘,是浅丘与西部山区间的过渡带。区内气候温凉,盛产茶叶,。西部为龙门山南段延伸山系,地势起伏较大,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境内河道纵横,水利资源丰富。南河、绌(音)江河、斜江河、蒲江河、玉溪河流经境内,全长共217.15公里。

3、实习时间

12月3日

4、实习工具

铁锹、邻菲罗啉溶液、比色卡、土钻、盐酸、混合指示剂、卷尺、瓷块、小刀等

5、正文

5.1实习要求:本次实习主要的观测土样为黄壤、紫色土、水稻土,因此我们在邛崃选取了邛崃市不同地形条件下的三处采样点。要求测定的参数主要有: (1)、测定不同土层土壤的PH值

(2)若土层砂砾较多,还需用盐酸测定其碳酸盐的含量 (3)土壤的质地,采用人工捏土成片的难易程度,及其反光度 (4)土壤的结构,含水状况,松散度,及其植物根系分布情况 5.2操作: 5.2.1取土

黄壤和紫色土采用铁锹挖取,每次自下而上取黄豆大小的土壤观察测定其基本性质,水稻田由于被长年累月的熟化,表层土壤的性质差异不大,因此我们利用土钻来取出更深层次不同深度的土壤。注意取出土之后还要用洁净的小刀刮去土样表层的土壤,避免土样受其他层土样的污染。所有采土之后都要回填土,尽可能将采土点恢复原样。 5.2.2测定方法

测定土壤的PH时,直接滴加8滴混合试剂即可,待两分钟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色。注意测定土壤的酸碱度时取做空白对照,并调整空白的PH为7。在野外条件下,用待测土壤擦拭瓷块即可,严禁采用卫生纸擦拭瓷块,避免碱性的卫生纸影响测定结果。由于在野外无法直接测定H2S的具体含量,因此我们采取向土壤滴加盐酸后,硫化亚铁转换为H2S,释放出臭鸡蛋味的浓烈程度来判断硫化氢的相对含量。而测定亚铁的相对含量则采用滴加邻菲罗啉溶液,观察土壤变红的程度来观察。其原理为邻菲罗啉与Fe2+ 在PH2.0-9.0溶液中形成稳定橙红色配合物。通过观察生成的橙红色物质的含量及其颜色深浅来判断Fe2+的含量。 5.3.黄壤(中壤)

5.3.1概况:

黄壤是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发育的富含水合氧化铁的黄色土壤。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等省,为南方山区的主要土壤类

型。土壤的颜色主要与铁锰价态及其化合物形式有关。实习是可在黄壤中观察到黄壤中有较多的鹅卵石分布,其中有部分白色鹅卵石经外力敲击即可碎成小块,用手可直接将小块揉搓成碎砂砾,这就是被强烈风化的石英,滴加盐酸后可观察到剧烈反应,有大量气泡冒出。土中常常具有铁锰结核,其成因是锰变为黑色的二氧化锰胶结在下层土壤的表面,在外观上形成一层黑色薄膜。黄壤表层粘粒含量较高,土质粘重。土壤反复的积水排水,淋溶作用使得表层土壤中的盐离子向下转移,表层盐基饱和度低于底层的土壤,结果就是表层土壤PH低于底层土壤。

5.3.2成土因素: 1.气候因素

雨量足、云雾多、相对湿度大(通常在75%以上)、水热状况稳定、高温多雨、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在成土过程中硅酸盐矿物以及水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先后受到破坏和淋失,移动困难的铁、铝含量就在土壤中相对增多。土体中大量的氧化铁发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针铁矿,使心土层呈黄色。

2.成土母质

黄壤可发育于各种母质之上,以花岗岩、砂页岩为主;此外还有第四纪红色粘土及石灰岩风化物,

3、地形因素

地处川西丘陵地区,垂直落差较大 4、时间因素

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发育,沉积时间长久,使土壤黄化、酸化。 5.3.3特点: 1. 2. 3.

风化时间长,风化程度深,采样点的黄壤普遍呈粉状

质地十分粘重,实习当天有降雨,黄壤粘在工具上十分难清理 透水性很差,当天降雨使表层土壤湿润,但下层土壤没有明显的湿

润感。 5.3.4测点数据:

5.4.紫色土(重壤)

5.4.1概况

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

四川的紫色土分为川东碱性紫色土,川中中性紫色土,川西酸性紫色土,紫色土。川西丘陵区包括雅安,邛崃等地,降雨大,土壤中的水分流动必然很强,淋溶作用更强,使土壤表层的盐基离子向下转移,表层的盐基饱和度下降,土壤呈酸性。坡地、丘陵地区,由砂岩形成的紫色土颗粒粗大,质地轻。而由页岩形成的紫色土颗粒细小,形成的土壤粘重。

紫色土的分布影响该地区作物的种植,例如茶叶和猕猴桃是喜酸植物,其在雅安和邛崃等地均有广泛的种植区。茶叶更被称为酸性土指示植物,其生活环境在PH4.5-5.5最佳,更喜散射光,因此便有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说法。

5.4.2成土因素: 1.气候因素

川西丘陵降雨较多,云雾缭绕,垂直落差较大,盐基离子淋失严重,表层土呈酸性

2.成土母质

紫色砂岩和紫色页岩发育而来,其紫色可以保留很久而不褪色,而土壤中的紫色大都富含钙质(碳酸钙)和磷、钾等营养元素,很是肥沃。

5.4.3特点: 1. 2.

质地粘重

透水性能良好,土壤中有大颗粒的土粒,使土粒空隙较大,便于排

水。 3.

易于改良,相对于黄土,紫色土质地均一,透水性更好,易于改良

后用于种植果树、茶叶等作物。 4.

经过人为耕作后,分层不明显

5. 6.

紫色土水土流失快,风化也快(主要是物理崩解作用) 颜色不易改变,土壤肥沃

5.4.4测点数据

取紫色土底层的紫色岩(砂岩),滴加盐酸,有大量气泡放出,含碳酸盐丰富。 5.5水稻土

5.5.1概况

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水稻土在我国分布很广,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四川作为水稻的主产区,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川西的成都平原以及丘陵区的地平地区。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它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可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旱作。

5.5.2成土过程 1.人为影响

人为淹水后,土壤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易溶于水的氧化亚铁,当土壤排水后,氧化亚铁又被氧化成氧化铁沉淀,形成锈斑、锈线,土壤下层较为粘重。

2.有机物含量丰富

人为施肥和植物残体的存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壤 5.5.3特点 1.土壤肥沃

2.保水和透水能力均优良

3.经过长期灌水排水和耕作熟化,与成土母质差异较大。 5.5.4测点数据

篇二:2015土壤学实习报告

2015土壤学实习报告

第1篇:土壤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了解野外剖面点的选择原则,并据此确定调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学习利用常用工具(罗盘、剖面刀等)与方法进行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录。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的方法与操作。

4、通过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其不同特征。

5、培养科研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科研外业习惯,增强小组、班级及专业的凝聚力。

二、实习意义

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实习的方式让我们对土壤剖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可以做一些外业调查,同时为室内实验准备原材料。另外,此次实习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确定和土壤样品的采集

由于我们班三个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于是我们分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进而使研究内容更饱满,研究结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样品处理与分析

1、测容重和含水量

由于环刀取样的限制,我们只取了部分土层的原状土壤,并进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测定。

2、土样的处理及速效钾的测定

(1)将采集的各层土样过1mm和0、25mm的筛供以后实验使用。

(2)用醋酸铵浸提法测土壤样品的速效钾含量。

3、用电位法测土壤样品的pH。

4、用稀释热法测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和有机质的含量。

5、用比重法测土壤样品的质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林木土层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测定有机质含量测定pH质地有机碳百分比(%)有机质百分比(%)栓皮栎荆条大A19、402904、487、727、97砂壤土大BC18、23600、190、337、53砂壤土槲栎鹫峰A—2803、756、4656、74砂壤土鹫峰B14、72700、210、365、48砂壤土

鹫峰C—600、170、296、83轻黏土

采样地点:校内。

(二)实验分析

1、野外调查分析

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目测及老师提供的调查方法对土壤剖面进行大致的调查,所得结论可能与室内实验有所差别。但是野外调查所做的初步判断能够让我们对所调查剖面有一个初步了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参照野外调查数据所得结论如下:

(1)土壤剖面的紧实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不同于农业土壤。原因是我们所挖土壤剖面为自然土壤剖面,受人为因素(如人及机器的碾压)影响极小,由于重力的作用,上层土壤必定对下层土壤产生压力,压力由上向下逐渐增大,于是产生土壤剖面紧实度从上向下逐渐增大的结果。

(2)同一地区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紧实度不同。大区地形差别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紧实度却不同,这时植被的影响因素不容忽略。由于不同植被的生长所需环境不同,而植

物的生长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不同植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不同,因此导致周围矿物岩石的风化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的紧实度和石砾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质地不同。由于大区环境大体相同,土壤质地的不同同样取决于植被。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细不同,必然影响周围矿物岩石的物理风化,而植物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的不同让土壤进行进一步不同的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营养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必导致土壤质地不同。另外,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不同,会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内实验数据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调查结果大体一致,从上到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从上至下呈增高的趋势,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见土壤的孔隙度从上到下呈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也符合土壤紧实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造成以上规律的原因同样是重力和植物的综合影响。

(3)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从上到下大体呈降低的规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钾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钾素可分为四种状态:含钾矿物(难溶性钾);非代换性钾(迟效钾);代换性钾;水溶性钾(后两种为速效钾)。植物所能利用的钾是以水溶性及代换性状态存在的钾,其中主要是代换性钾。土壤中的速效钾之所以呈现从上到下逐渐降低的规律,我认为能为原因有两方面:第一,矿质元素的生物小循环。钾被植物吸收以后运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最后随着枯枝落叶返回土壤。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会导致土壤中钾的含量从上到下逐渐减少。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钾,因此由于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钾的聚集也相应会多一点,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层。综上所述,以钾的循环为主,根系对钾的吸引为辅的机制,导致了以上规律。

(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第一,总体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叶、动物及微生物的残体所积累的有机质遗留在土壤表层之后,虽然会随着雨水等向下渗,但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就会导致有机质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叶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不同会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机质的含量的差异;第三,不同植被生长所需环境不同,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对土壤质地会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有机质的分布规律。(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机质不同。pH没有明显的规律,猜想原因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释放有机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综合导致了土壤的pH的不规律性。土壤质地从上到下由壤土过渡为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能力的差异引起的。

六、实习结论

同一地区土壤的各种特征的变化规律从上到下大体一致,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特征有所差异。这种规律主要是植被引起的。植物生长过程中,从周围吸收的营养成分不同,因而对周围环境的改造程度有所差异,从而导致了同一地区土壤特征大体规律一致,具体有所差异的结果。

第2篇:土壤学实习报告

引言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

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

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自然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深刻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壤资源。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土壤学作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科学今后必须为提高粮食产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服务。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后备土壤资源严重不足,人类生存环境前景也不容乐观,土壤科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日益增多,土壤科学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增强。

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野外研究土壤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实习报告的书写,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

一、实习概况与记录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进行识别。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

实习时间:20XX年12月2日到12月5日

指导老师:***老师、***老师、***老师

实习人员:****级全体同学

实习工具:铁锹、PH指示剂、比色卡、采样袋、剖面刀、比色卡、卷尺、瓷块、布袋、卫生纸等

实习记录:12月2号集体观看了有关土壤样本化验、土壤农化分析的电视节目,下午领取了实习工具。3、4号两天进行野外实习。我们的实习路线是:棘洪滩水库附近-胶东镇镇南-大沽河旁-莱阳北坡村-莱阳红土崖,在这两天中,我们挖掘了各个地点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粗测土壤样品的pH值和石灰反应。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第四天我们将各组的记录做成报告,进行了交流。

土壤剖面情况见表1-5、

二、实习内容

我们的实习内容有八个方面:

1、不同成土条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五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上述五大成土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去作用于土壤,去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性质。相反,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它们的综合起来的特点去制约土壤形成的方向的。

除了上述的自然成土因素外,人为作用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谓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人类生产活动通过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形成方向的改变和对土壤性质的改造。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以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的影响最为深刻。但是,

人为因素与其他自然因素不能等同看待,它们之间虽然有密切关系,并且人为作用尚不能在许多方面摆脱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对影响土壤形成过程来说,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毕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图,以一定的方式和措施,参与土壤形成和改造土壤,使土壤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生产的方向演变,这是自然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如果土地利用不合理。那么,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就会是不良的和破坏性的。例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等,都会造成土壤水蚀或风蚀。土壤侵蚀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完全破坏了土壤,而且蚀去的泥沙还会淤塞沟渠、河道,埋没农田,造成很难补救的不良后果,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

2、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

(1)要对所要求制图的地区在地面景观上有代表性,要求地形条件比较平稳,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否则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渠附近、积肥坑周围和坟墓附近等一切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果发现土层中有炭片、砖片等人为干扰的侵入体,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应改变剖面点位,或重新增设剖面。

(4)山地丘陵区的土壤比较复杂,应根据调查目的和精度选择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

3、剖面挖掘时应注意的事项

(1)剖面观察面应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

(2)挖掘出来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放在土坑的两侧,不宜相混合,以便然观察后再分层回填。

(3)观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来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动踩踏,以免破坏表层结构而影响剖面的观察结果。

(4)在垄作的农田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时,剖面的观察面应垂直垄沟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时看到垄背、垄沟部位的表土变化和作物根系发育。

4、自然剖面的优缺点

这次实习中我们利用了较多的自然剖面,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断面,并被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壤调查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自然剖面的优点:垂直面往往开挖较深,延伸面较广,连续性较好。缺点:不是因土壤调查需要开挖的垂直面,首先不能均匀地分布在各种土壤类型上,位置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其次,自然剖面长期露在大气中,日晒雨淋,生物滋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土壤理化性态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5、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和描述:

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6、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各个地点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较好地掌握了采集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

A、样品采集的方法,应根据研究、分析目的来确定。如果是为了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情况,就应按照剖面层次来取样。如果是为了研究某地土壤的肥力特性,通常是把土壤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再在同一类型的土壤地段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块,采取

混合样品。如果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如研究高产田、高产园或低产田低产园,或分析某一土壤的障碍物质,则在特定的田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采取混合样品。取样必须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如植株生长特殊的地方、路旁、水沟边、土丘较低洼部位或放置过肥料的地方都应避开。

B、制备样品步骤:从田间采回的土壤样品,应及时进行风干,以免发霉引起土壤性质的改变。用木槌压散土块,捡出杂质。混匀土壤,准确称取300克。将称好的土壤用木槌压散(勿将石砾打碎),通过3毫米孔径的土筛(不能通过的石砾,在称重后可弃去,但要计算其所占的百分比)。从通过3毫米筛的土壤中称取100克土,使之全部通过1毫米的土筛。不能通过者,用研钵反复研磨,使之全部通过。各种样本制备完毕后,分别将其放入大中小广口瓶后塑料袋保存,并写上标签,其内容有:样本编号、土壤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通过筛孔大小、制备实践及制样人的姓名和专业等等。

三、个人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收获挺大的。一方面,它让我们和老师们一起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也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友情。另一方面,它让我们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对于一个学习农业方向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而且还是我们应用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能够将课堂上讲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不仅使我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激发了我对这一门课程的热爱。这次实习还使我认识了几种土壤的类型并知道了它们的性质特征,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

当然,实习过程中也让我也知道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自己平时应该更加的努力学习知识。另外在实习中我还懂得了搞科学要认真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要多动手,绝对不能偷懒,该做的就要动手去做,不能凭空想像。我们还应该好好珍惜实习机会,多学些有用的东西,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篇三:土壤学实习

土壤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意义

土壤在农林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是农林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以及机械支持等,而由于动物生产又是以植物生产为基础的次一级生产,所以,土壤不仅是植物生产的基础,也是动物生产的基础,农林生产要以土壤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其次,土壤是制定农林生产技术措施的基础和依据。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已经证实,整个农林生产过程中,在制定和采取各项生产技术措施时,必须首先考虑土壤因素,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生产原则,包括因土施肥、因土灌溉、因土种植、因土管理等。

其三,土壤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地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对保护和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对土壤的科研与保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伟大意义。

其四,土壤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土壤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的3大环境因素之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她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栖息之地,她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对土壤科学的学习与研究迫切而需要。

二、实习要求

1、野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土壤剖面观测和记录以及讨论,每人完成一份实习总结。

2、要求同学们遵守各项纪律,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进行实习内容的学习。

三、实习过程

1.实习目的:

(1)学习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和注意细节,回顾掌握土壤剖面性状观察的方法

(2)了解泰山山脚主要的岩石类型和土壤的类型、分布、成土条件剖面特征及改良利用措施;

(3)锻炼独立进行土壤剖面的观察,并能鉴别土壤类型的能力,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4)通过实习实验,掌握土壤和岩层常规理化分析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应用。

(5)通过实习,回顾学习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各种质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利用价值和利用现状,增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环保意识。

2.仪器配备和试剂:

(1)仪器

1、土铲:挖掘土壤剖面。

2、比色卡:比色确定土壤的PH值。

3、白瓷板(点滴板):测定土壤PH。

4、剖面刀:整理土壤的剖面、检验岩石的硬度。

5、卷尺:测定土壤发生层厚度。

6、铁锤:敲砸岩石以便于做岩石的石灰性反应和观察岩石内部性状

(2)

1、混合指示剂:测定土壤pH值中显色。

2、稀盐酸(1:3):用于测碱性土壤的石灰性反应。

3、实习方法步骤:

(一)、泰山山脚实习地点

(1)剖面点的选择:

根据实习目的选择剖面点,选点位置为泰山山脚的一小片棕壤土,具有代表性,避免了沟渠、村庄等人易干扰的地段。选好点后应观察如下:

土壤类为棕壤;

土壤类型分布的地形为山地山脚;

植被为灌木林多为农业果木山楂、核桃等;

成土母质为残、坡积母质;

农业利用情况为种植少量柏树和经济树木等;

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主要为岩石较多,不便耕作;

最后开始挖掘剖面。

(2)剖面挖掘与修整:

根据实习目的确定剖面深为0.8m,宽 0.6m ,依靠一个断坡而挖掘,达到了母质层,剖面坑的一端向阳,垂直削平作为观察面,观察者随宋老师站在断坡地面观察分析。挖掘时将表土堆于一侧,下层土壤堆于另一侧,两端不堆土,观察完毕后,将底土填回下层,表土填回上层,观察面上不能转载自经济生活网.cn,请保留此标记践踏。

(3) 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 :

先远距离观察剖面,看清全剖面的土层组合,再靠近仔细观察,根据各个剖面的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的变化,参考环境因素,推断土壤的发育过程,具体划分出各个发生层次。用钢卷尺量出各层深度,记录母岩的层位,在记录本上勾画土体构型如图。

(4)土壤性状的观察和记载 :

记录剖面特征,对各发生层次逐层详细观察并进行一些理化性质的速测。记录颜色、质地、结构、土壤坚实度、土壤干湿度、孔隙状况、侵人体、土壤酸碱度等。

(5)土壤pH测定:

取白瓷板(点滴板),将其擦拭干净,取相应层次土层的土适量于点滴板凹槽中,滴加适当过量的混合指示剂,轻轻晃动点滴板使测定充分,倾斜点滴板使显色后的部分指示剂从凹槽中流出,观察流出指示剂的颜色,拿比色卡进行对比,确定土壤的pH。

(6)实习实验数据内容统计与处理:

(7)总结回顾:

1、泰山的气候环境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植被分布为以海拔800m为界,800m以上油松木,500m-800m多为侧柏、松树,500m-200m多为灌木;

2、泰山阳面成土母质为残积母质和坡积母质,土壤类型多为棕壤,其母质岩主要是花岗岩,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其主要特征是剖面中有棕色或红棕色的B层,即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

3、泰山山顶和阳面的岩石组成多为花岗岩,阴面岩石组成多为石灰岩,且泰山地势为东高西低,较多溪流为自动向西流;

4、实验实习中,坚定岩石矿物,主要鉴定光泽(包括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颜色(岩石有本色、假色、他色,其中其条痕颜色为其本身的颜色)、形态(晶体、非晶体等)、力学性质(解理性质、断口、硬转载自经济生活网.cn,请保留此标记度等)、发光性、盐酸反应、磁性、导电性等。

5、岩石元素组成分中,钾长石和云母等钾元素含量较高。泰山上钾长石和石英分布较多。

(二)馒头山实习地点(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徐毛村)

(1)由宋老师带领观察馒头山的各种土质类型分布和岩石的性状和形成分布;

(2)各组同学带实习工具爬山观察记录各种岩石和土壤的形状、颜色及周围环境等,对个别土壤类型的土壤进行取样测定其pH、对各种岩石进行取样测定其风化物pH和是否具有盐酸反应。

(3)观察记录内容如下:

馒头组土层及主要岩石层分布由下到上为:黄土——薄层灰岩——黄绿色页岩——鲜红色页岩——浅绿色页岩

其中,各土壤和岩石层的分布不是严格遵守以上分布层次,由于受时间和自然风化的影响,各土壤和岩石层的分布基本上以上层次周期性分布。

本文由经济生活网提供,原文地址:.cn/a/wenmi/shixi/2012/1128/1381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土壤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新发展起来的科学,主要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利用和改良,农业生产中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土壤学一般归属于农业科学中的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是农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教学实习作为土壤学实践学习的重要内容,每个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并认真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锻炼,掌握各种实习与实践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为将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土壤学理论基础。

实习指导老师:张老师、吴老师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

实习地点:邛崃

第一次野外实习的地点是在金凤寺,金凤寺距雅安约5KM,位于周公山背斜的北西翼,属于单斜丘陵地貌,最高海拔830m左右。成土母质为第三系名山群钙质紫色砂、泥岩的残基物、坡基物和洪基物。自然植被有常绿阔叶林(桢楠木)和亚热带针叶林(马尾松、杉木林、川柏木林)等。属于中亚热带温润性气候。土壤有紫色土、黄壤和水稻土。

10月25日上午我们来到了金凤寺进行土壤学的野外实习,我们在金凤寺一共实习了三个点,第一个点在金凤寺内的后山上,由于前一天下雨,路比较难走,给我们的实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这一个点是由郑老师给我们讲解的,首先他给我们讲解了剖面的挖掘要素,挖掘地点的选择,选点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调查目的选择典型部位。2、注意代表性。挖掘规则:当剖

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度为1.5M,宽度为0.8M。深度视具体要求而定:一般挖到母质或地下水出现即可,大多 挖到1—1.5M,倘看不到底层时可用土钻加深,再向下进行观察。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观察面应向阳。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此点的土壤类型为紫色大泥土,它分布于单斜丘陵的顺倾坡或顷倾坡的下部及坡麓。成土母质与石骨子土相似,以坡积物为主。植被以桢楠为主,林下环境阴湿,蕨类、草灌繁生。 它的化学性质有一下几点:

一,表土层酸性,并有少量交换酸,盐基不饱和;向下呈现微酸性和中性,盐基饱和或者接近饱和;

二,表层土有机质高,向下明显减少;腐殖质的HA/FA值0.5—0.6,较石骨土有所降低; 三,土壤CEC16—19cmol/kg土。

紫色大泥土的发育特点如下:

一,基本上保持母岩的红棕色,仍然属于原色土。但是表土因为游离铁的水化和腐殖质染色,已经变为暗黄棕色。

二,土体中细土部分占绝对优势,已经跨越了碎屑风华阶段。

三,碳酸钙彻底淋溶,已经完成脱钙过程。上部土层已经进入脱盐基酸化过程。

四,粘粒的硅铝率和硅铝铁率均高,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表明土壤风华度低,尚未表现出黄壤的富铝化特征。

由此可见,大土泥仍然属于紫色土,但是已经由石灰性紫色土演化成了中性或者酸性紫色土。其肥力较乎石骨子土要高。

在这个点我们进行了坡度的的测定,土壤质地、PH、土壤结构、颜色等的测定。结果如下:

层次 A B C

深度(cm) 0——24 24——78 78——100

颜色 暗棕色 暗红色 暗红色

质地 粘土 重壤 重壤

结构 块状 块状 块状

干湿度 湿润 湿润 湿润

紧实度 较紧 紧 极紧

pH 4 6.5 7.5

石灰反应 无反应 无反应 无反应

侵入体 植物根系 植物根系 植物根系

石骨子含量 无 无 无

在对第一个点进行完测定后我们又来到了第二个点———金凤寺前山,此点的土壤为黄壤,它分布于顺倾坡,成土母质为名山群底层,紫棕色长石石英砂岩的残积——坡积物。植被为马尾松——铁芒箕群落,观察剖面位于顺倾坡中上部,坡度27°,海拔800M。


推荐访问:土壤学 实习报告

上一篇:灾情报告
下一篇:行政管理实习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