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用范文 >

浅析历史街区再塑造的设计思维

作者:jkyxc 浏览数:

作者简介:王云龙,男,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专业:设计艺术学

摘 要:从规矩与自由的理性保护思维出发,研究建筑本身的规定性和人类自我的规定性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影响,探寻合乎理性的、系统的、整体的设计思维模式,进而探索对当代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方式。

关键词:规矩; 规定性; 自由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6-0000-01

一.保护的规定性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①是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特色的总结。古建筑的千篇一律指的是形态与形式上的统一,是建筑语言的重复以及严格遵循建筑规范及环境的整体性把握,也可看做是一种规矩。而千变万化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变化,在重复中形成的变化统一,而达到艺术创作上的自由。这便引起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反思,既然建筑遵循了规矩与自由那对于建筑的保护的自由是否该在规矩下。《老子》里亦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八章)事情做过了头就适得其反,历史建筑更新追求创新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规矩的原则,纵观当下的历史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下遭到严重破坏和毁灭,对于历史建筑保护要考虑到建筑的规定性和人的规定性,才能做到保护的自由及新建筑的多样性。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其规定性,在规定的约束下才能形成秩序与完整的体系。

1.建筑本体的客观规定性

建筑特色上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或因为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而有历史价值。芙蓉街的变化跟其不同时代的变化而来,承载着每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现代,传统的缺失造成建筑混乱,所以要尊重建筑本身的规定性。建筑的规定性要考虑到建筑的人文、历史和环境。芙蓉街街区的空间格局和街区肌理主要在明末清初形成是济南惟一一条明末清初时期形成的古商业街,集文化、教育、商贸、名泉于一身,是济南古城区的精华所在。历经明、清、民国到现在,芙蓉街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历史风貌中心,积淀了深厚的历史记忆。同时也缩影了整个济南的城市面貌,原有的社会网络结构和生活的真实性是作为历史街区的民俗显现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自身规定。芙蓉街作为民俗的载体基本保持着居民阶层的结构,维持这街区内邻里关系的亲切感和安全感,焕发街区的人情味。 它作为生活空间和风俗的载体而存在和延续,从而让人找到人的存在感。

2.人的自我规定性

历史建筑,他就像城市的风景线,城市的建设需要保留这些历史的残片才有生机,由此才让人缅怀起其历史价值, 由此出现了人性的回归——理性。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建筑虽有其规定性但还是要为人服务,人存在的意义赋予了建筑秩序和性格,由此人的价值取向便决定了建筑保护的成败。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反思直接表达为人性与人欲。

芙蓉街的几次改造都是人的价值观取向。人性的要求也是人的欲望的追求,历史街区的改造首先要从人的自我约束性谈起,城市化发展,为迎合经济需求,拆除历史建筑,理性和感性消逝,破坏整体的文化景观。城市化进程对历史街区的拆除是人对物质追求的极度膨胀,而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的向往,当前的生活是否满足人的诗意居住需求,从而引起人对历史建筑伦理道德、知识体系所形成的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历史建筑的回忆,进而引导人们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反思,经过了历史的洗练、淘汰,让具有人情味的建筑得以保留、延续、传诵至今。 历史街区保护要符合人性的要求,现代人追求一种诗意的居住,考虑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芙蓉街南接泉城商业圈,是济南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区,历史街区的古老与商业圈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满足人居生活的物质需求有必要维护其商业行为,允许商铺及传统小吃的存在,有需要对它的现状就行必要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计建设,这种生活方式贴切、亲民,是传统百姓的生活状态。古板古道,鳞次栉比的民居店铺,尽管建筑不一定古老但他们是历史建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现该历史街区原生态的景观风貌和风情。宜人的人居环境与完善的设计建设才能达到人性对诗意居住的要求。人性的规定性是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所以人性化的街区保护并非一个短暂的过程而需要整体规划和过度式的更新,将环境舒适性、功能合理性及对历史记忆相关的因素整合到每一个阶段,相互穿插而侧重点不同。

二.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之所以形成在于建筑和人的人性规定,没有合理的规定性就没有有序的自由。“场所”是人经验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才“定居”,“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②。诺伯格.舒尔茨以建筑现象学的方法阐释了“场所”, 他认为那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 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场所精神可以理解为人记忆的空间化或者“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这种精神真实的反映历史文化特征的延续,其发展、变迁的过程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使之具有一种时序性的真实.场所精神的体现主要靠保存历史建筑的原真性,情感生活的原真性生活。芙蓉街集民居生活、商业、古建、风俗一体,整体风貌依旧完整,向当代人展现了其建筑和民居生活的历时性,进一步弘扬了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价值与地位,通过历史遗迹和文脉的保护,运用叙事的设计语言来表达城市文化的延续性,时的历史遗迹得到新的认识和重生,唤起民众对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有百年历史的街区能依然存在的有多少,街区不落后是其人文景观、居民风俗的不变而非建筑本身不落后,是其建筑本体的朴实而非高楼大厦所能取代的。精神的不退而不是历史建筑,任何材料都会老化,只有其所形成和不断生成的场所精神才成就了它的永恒。

从社会、语言和心理维度来阐释场所精神的形成。社会维度主要反映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相融合的,直接体现了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街区的建筑多采用灰砖,小青瓦等本土材料,故整体色彩上偏于灰色,又多用白色线条勾勒线角,窗框则采用暗红色,配以青色的瓦,整体上色彩较为素淡、平和,突出了安详,宁和的特点,富有生活气息。泉水与建筑融合的建筑特色是其独有的风貌,也就形成了温润而又清新、轻巧而又灵秀的特色。语言维度是建筑形式最为建筑的符号语言,建筑的功能要通过建筑的“形式”去实现,建筑的思想、观念、意义也要透过“形式”来表达。建筑的形式是表达信息的符号语言反映了建筑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心理维度是建筑与人的互动。人的主观审美与建筑及其环境融合,体现着情和景、意与象的统一,追求时空的无限性和建筑艺术的永恒性。历史街区是唤醒人的城市记忆的载体,人与街区有着可交流性的层面,人、建筑、及其场所所构成的历时性生活便形成了独特的场所精神,独特的精神才能通达所谓的自由。

结语:历史建筑的保护要遵循人的人性和建筑的规定性,在理性的规矩下才能通达诗意的自由。城市发展破坏了城市的肌理和城市的特质,让现代人开始反思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并保护具备认同感和归属感场所,从规矩与自由的理性保护思维出发,研究建筑本身的规定性和人类对自我的规定性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影响,有助于保护城市的肌理和现代化诗意居住环境的营造。

注解

①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11

② 诺伯舒兹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推荐访问:浅析 街区 塑造 思维 设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