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用范文 >

光与影的旋律

作者:jkyxc 浏览数:

zoޛ)j馟iuny_yӭ?i}iOi}NOi_wu?}}}}_xi=titiz}iuZ报告。至于摄影作品,通常是为了配合文字宣传挑选少量照片发表,其余部分都来不及整理,总结更不可能。

如今,当我们重新检视马乔先生当年的摄影时,在马乔先生工作任务式的记录和政治图解式两种摄影风格类型中,就蕴含纠缠着四种倾向:符合政治美感的纪录,政治宣传式的剧照化图解,“失手废片”中的无意纪实,以及时隐时现的唯美抒情。其中的唯美抒情在较晚的1974年出现,应该视为受摄影大师陈复礼的影响所致。

1960年,马乔先生随潮剧团赴香港访问演出,大大拓宽了摄影的艺术视野,特别结识了香港爱国摄影家陈复礼,两人开始了近50年至今不断的友谊。“文革”中,马乔先生也因为与陈复礼的关系,被视为“特嫌”而迟迟得不到“解放”。在与陈复礼的交往中,马乔先生在摄影方面不单得到陈复礼的指导和帮助,拍摄的审美取向上也向陈复礼学习。

在这一点上,马乔先生与陈复礼相交论道而得风气之先,更直接影响后来的创作。

三、一本用镜头写的潮剧志

在马乔先生工作记录拍摄和“废片”中,相当数量是反映潮剧艺人状况的,这部分照片,断续不完整地连缀成“潮剧黄金时期”的图像史。自1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至1965年“文革”前,潮剧转换体制,迎来新生期的蓬勃发展。这段时期被誉为“潮剧金色十年”。

在旧中国,潮剧戏班依附有钱人,由有钱阿爷拥有,实行的是童伶制,演戏艺员都是卖身来戏班的童伶,卖身期满也就到了生理变声期,就得转行不唱或被放回自寻生路,其地位待遇低下可想而知。它不像京剧等剧种,艺人唱红了得到社会承认,为有钱人追捧,迎来相对风光的名角“明星”效应而身价不凡。新中国,潮剧废除了童伶制,剧团为国家养着,戏子成了艺术人员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热爱。

一方面潮剧艺人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呵护,被视为文化人和知识分子,待遇相对优越于社会一般人员。另一方面,随着1957年以后中国的频繁政治运动,他们也和其他文艺知识阶层一样,为适应新的意识形态而接受思想改造和劳动锻炼。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是前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第二部《一九一八年》的题记。这个著名的比喻,被阿·托尔斯泰用来透显旧俄知识分子进入苏维埃时代注定要经历和体验的苦难心路。

作为党的文艺宣传队伍,当然有它的政治担当。潮剧艺人不单要演好舞台上的戏,也要随着国家的政治风云,演好政治人生这出大戏。看看1960年颁布的《中共汕头专区戏曲总支关于提高发展潮剧意见三十条》的要求,就可略见一斑。该三十条中第四条提出剧团必须“……为了按照毛主席的要求,把它建成为一支坚强的工人阶级文艺队伍,还必须大大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引导艺人和所有戏曲工作者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在一切工作中政治挂帅,从根本上进行世界观的改造,以此作为剧团进行政治教育工作的准则……”,第六条要求“……抓住时机扩大艺人政治生活,如适当参加体力劳动,组织参观,请有关方面作政治报告,争取下乡下厂下部队……”马乔先生的摄影,就是这种政治感召下艺人生涯的局部图像写照,在马乔先生的镜头中,艺人们参加政治学习,勤奋练功,生活紧张又充实;上京以及到各地巡回演出,出国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受到外国皇室礼遇,掌声、喝彩、风风光光,意气风发。而另一部分镜头中,艺人们下乡演出,劳动耕田、挖地瓜、挑水,参加“四清”运动,与农民“三同”,生活艰难而清苦;还到海岛慰军演出,参加军训,暴晒、流汗、受饿,栉风沐雨,备受磨砺。这种近似冰火两重天的艺人境况,按马乔先生亲身经历以及拍摄记录下来感受的说法:那是从皇宫到农村啊。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正是中国大陆天灾人祸并行的经济困难时期,当年潮剧艺人上京、出国以及到香港演出,生活优裕,而回到国内,下乡劳动演出,参加“四清”与农民“三同”,食物匮乏,只能吃地瓜喝稀粥,供应量还很少,饿得眼花头晕。

马乔先生记录的这种按政治要求而浮动的艺人生活,在当时也许很普遍,但至今能保存影像形象记录却不多。这样的摄影,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是整个社会艺人的生涯缩影。

四、把业余摄影进行到底

马乔先生没有想当摄影家,如同他爱打篮球和书法艺术一样,摄影只是业余爱好之一。不过随着岁月老去。喜欢打篮球变成看球赛。练写毛笔字的习惯虽然坚持到晚年,但没有摄影活动那样持久那样勤奋,因为开始是爱好,后来变成一项工作任务。这项工作让他结识了摄影界的朋友。他们一起拍剧照,采风、交换作品、切磋技艺,特别是与本市几位老摄影家一真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离休了,卸下工作的重担,他可不甘赋闲,一有机会就背起相机迈出家门,通常是与影友结伴,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城乡建设的新气象收入镜头之中,兴趣不减当年,精神这专注不亚于年青之辈摄影发烧友。直到耄耋之年,子女为了他的安全,阻止才让他停住摄影的脚步。

马乔先生没有想当摄影家,他拍的照片很多,可是除了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剧照和演职员生活照片外,大部分都作为资料保存着。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影坛上几十年的耕耘积下了累累的硕果。有一天,当老同事为寻找历史资料,几个人在他家里翻检着照片的时候,好像是忽然发觉,这些泛黄的照片有一种异样地光采——把一幅幅照片按时间的顺序串起来欣赏,不就是一本以图片纪录的生动潮剧史志吗?于是几个人一起行动起来,把翻检出来的一大批马乔的作品,加上由他保存的一些珍贵历史照片洗印、剪裁、编辑、配上文字,还特地请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曹禺先生题签,一本以《金色十年》为名的潮剧图片集就编印出来了。它记录着上一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中期,以广东潮剧院一团为主的艺术活动,把一段让潮剧人引以自豪的岁月铺陈出来。这是马先生乔摄影作品的第一次结集,《金色十年》以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引起人们的关注。摄影圈里的人都留意到,好些看似新闻摄影的图片,里面都蕴含着作者的艺术匠心。

自离休之日起,市老年摄影家学会就请马乔先生当一位带头人,与一群喜爱摄影的同龄人一起,或登山涉水采风创作,或登门拜访互相品评作品,生活中充满情趣。为了促进摄影艺术的发展,有关方面为本市的几位资深摄影工作者举办作品联展,其中就有马乔先生的一组代表作。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以展览的形式与读者见面,真是老来俏。

纵观马乔先生先生的摄影展览,“潮剧之光”部分最引人瞩目。象59年周总理在北京怀仁堂观看潮剧《辞郎洲》后接见演职员,81年潮剧团在泰国访问演出期间泰王国诗琳通公主会见潮剧团团长李雪光。潮剧演员同各国政府官员以及夏衍、老舍、梅兰芳、盖叫天、郭兰英等著名艺术家合影,这些珍贵的镜头都是不可复现的。作为潮剧事业“黄金时代”和“复兴时期”辉煌成就的历史见证,这批照片具有不可低估的文献价值,被广东美术馆收藏研究。

马乔先生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行踪远及柬埔寨、泰国、新加坡。凡高山流水、奇花异草、文物胜迹、风土人情、无不是他镜头猎取的对象。他借助中国诗画艺术“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的传统手法,用摄影独有的视觉艺术形式“写”下了一种“无言的诗”。像《归帆》(58年),小光圈拍摄,景深增长,前后清晰,近处侧逆光刻划出水面反光的丰富细部,远处风帆点点历历在目。像《云起椰风》(60年代),用滤色镜突出了暴风雨过后天边浮耸起来的蓬松的“云团”,显示出“积云”明暗对比的调子。不过,从画面左下角伸向对角的两根笔直的树干构成富有动感的并列斜线,它们作为生命力的象征才是画面构图上的真正决定因素。

“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簌悉归天簌”。马乔先生的摄影创作肇于自然,造乎自然,及至八十年代晚期日趋简约,淳厚、朴素天然。又如《归牧》(89年)颇有唐诗“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田园风味。作品拍摄的是澄海新溪的乡村小景:小桥、流水、茅屋,恰好缕缕白烟随风飘来,村野顿生空蒙之感。再如《长河落日》(88年)取意唐诗,所象舒展,壮丽。由于瞬间的抓取与画面的图形安排得较好,作品结构趋于均衡,并且在稳定的形式关系中展示着落日的余辉与浩渺的烟波交相映照的动人景色。船只款款而行,前后进入到理想的位置时,快门按下了,帆影点点正好成为画面的点缀。

中国花卉画往往采取“断枝”结构图,且形成一种“以不全求全”的手法。马乔先生的花卉摄影也注重取舍,从创作需要出发,进行剪裁。《一枝春》(91年)截取的画面虽小,却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剪红杏,已透露出满园春色。由这件作品向上追溯,一直到时间最早的作品《垂钓》,马乔先生的摄影创作整整跨越三十多个春秋。始由不工求工,继而工求不工,由“猎微穷至精”,而归于“天然去雕饰”,经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终于走向成熟。

好作品无外乎有“两节”:情节和细节。情节是情感表达,就是讲故事。细节是影像表现,就是有语言。就纪实摄影来说,能真实传达被摄者的情感和命运的作品,就是好的。摄影是智慧的修行,是静静地观照世界、真挚地交流情感、由衷地懂得感激、深切地体味幸福。影像从心,这大概是马乔先生对摄影的理解。摄影作为社会人文的表现元素,不管器材与技术如何发展,其表现内容总离不开社会文化的表达。

把在生活中发现的美与丑,通过不同手段形象表现出来就叫艺术。有一定成就的就叫艺术家。马乔先生用照相机的镜头瞄准潮剧舞台上的亮点和生活中的亮色,通过对光与影的调节,再现舞台上与生活中的美,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这就是艺术。人们在评论他的作品时候,往往会给他加一个头衔——摄影家马乔。

他的摄影,产自当年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必将还归于整个社会记忆当中,作为记忆信物,对介入当时的社会研究,不失为颇有特色的切入点。如今,当数字化浪潮汹涌,摄影图像每时每刻海量地出现轰炸人们的视觉神经,造成对图像的视觉疲劳而昏花时,在这个摄影图像喧嚣的时代,像马乔先生这样的摄影,会因久远、稀少反而更加清晰起来,而一个逝去时代的宏大图景,将因马乔先生之类的各种微小摄影叙说加入汇聚其中,更加具体而丰富起来。

实至名归,在灿烂的晚霞中,马乔先生摄影作品展出、马乔先生摄影集出版、摄影家马乔先生获奖……喜事纷至沓来。马乔先生却谦逊地认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而且摄影家的头衔不属于他,他始终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

采访结束时,马乔先生让家人拿出了他的一系列纪念章,最新的一枚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我凝望着这些纪念章,热泪盈眶,每一枚纪念章的背后,都是一段历史,都有一个闪光的故事。让我们翻开历史,去看看纪念章背后值得尊敬与学习的马乔先生,以及他永载史册的故事。

责任编辑/魏建军

推荐访问:旋律 光与影

相关文章:

上一篇:剧场有它的灵魂
下一篇:论手机摄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