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用范文 >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 土地资源管理需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探讨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人才培养出现的专业教育倾向文科化、“教师难乐于教,学生不乐于学”、学生综合能力弱、实践锻炼机会欠缺等问题,从大类招生、教师职称评定及酬金分配、奖学金评定及专业实践教育等角度探讨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华南农业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改革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实际管理工作中涉及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需要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于是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基本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现行教育中,却出现了“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多数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文案写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改革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以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所裨益。

1.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是众多土地利用问题催生的,旨在加强土地利用与保护、整治与管理,协调人地关系的一门新兴、问题导向型、应用型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四方面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决定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学科性质要求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根据上述学科性质及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2-3]的特性。所谓“宽口径”是指专业知识面要广,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则专业课的学科门类应庞杂,必须涵盖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厚基础”是指专业知识要扎实,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强实践”则指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土地利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强实践”是最终目标,而“宽口径”、“厚基础”则是“强实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2.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理论+实践”是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致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具体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式因师资条件不同而各异。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能在国土、城建、测绘、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与地价评估、土地利用规划、测量与地籍管理、地图编绘、土地利用建库、房地产开发、土地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逐步完善培养计划,理论课程涵盖了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其中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自然地理学、遥感技术基础、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7门课程开设了课程实习。除课程实习,实践教学还有毕业实习,为期6周;从2007级开始增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为期3周;另外,每年一次的专业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锻炼平台。

3.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学科定位有偏差,导致文科化倾向明显。

设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学科定位[1]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文科化埋下了隐患,大类招生则使这种隐患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偏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基本目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大类招生规定四年制本科前两年开设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开展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及实践教育。专业通识教育为专业大类平台课,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大类选定,25—40学分;专业教育为专业准出课程,专业自定,6—8门,15—25学分;拓展教育为专业方向模块教程或其他选修课程,15—35学分,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学分均少于专业通识教育,因此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就尤为重要。目前专业通识课程为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保障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后5门课程显然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也从未开设过,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和新增这5门专业大类平台课,以前开设的资源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土地行政学、土地法学、土地统计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识图等专业课程大量缩减,既缩减了专业知识,又损伤了专业技能培养,且大量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放到大三大四才开设,与学生的考研和找工作相冲突,学生难以安心于专业学习。

3.2学生专业兴趣欠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不高。如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入学时,50%左右的学生第一志愿不是土地资源管理。另外对大四学生的调查显示,如全校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只有20.45%的学生会继续选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52.27%的学生不选读,另有27.27%的学生不确定。专业兴趣和专业荣誉感欠缺,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因必然不足,调查显示,8.89%的学生没有关注过家乡的土地利用问题,46.67%的学生关注过但没有从专业视角认真思考过,只有22.22%的学生关注且认真思考过,另有22.22%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关注;11.36%的学生不关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新闻报道,72.73%的同学上网时偶尔碰到就浏览一下,11.36%的学生会上相关国土资源网站关注相关信息;如教师布置下次课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只有59%的学生会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生动力不足则难以达到“教学相长”,最终影响学生专业素质及能力的提升。

3.3学生“轻理论重实践”,综合能力欠缺。

“理论+实践”的课程设置模式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认为只有实践教学才是培养应用能力的方式,观念上过度倚重实践教学,过度倚重某项技能的训练,忽视基础理论学习。调查显示,13.3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意义”,42.22%的学生认为“有一点点意义”,只有44.44%的同学认为“非常必要”;6.98%的同学认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意义”,69.77%的同学认为“有一点点”,只有20.93%的同学认为“非常必要”;对将课程论文、期末考试、课后作业作为应用能力培养方法的认同率分别只有2.27%、6.82%和20.45%,而对课程实习、专业活动、毕业实习的认同率却分别高达68.18%、72.73%和52.27%。应用能力不仅仅是掌握某项技能,其实质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综合能力,过度倚重技能培训,轻视理论及基础课程的学习,势必导致锻炼方式单一,综合能力欠缺。这一问题突出的体现在毕业论文撰写上,80%的同学可以在给定资料的基础上制作出一幅精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却无法有条理地、深入地、定量分析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问题,甚至连土地产权、土地利用结构、耕地等基本概念都不清晰。

3.4学生实践锻炼机会欠缺。

学生实践机会欠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践教学锻炼机会减少,二是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欠缺。扩招后,实习器材、实习经费、指导老师的增速远落后于学生规模的增速,某些实习器材甚至没有增加,势必会压缩人均实习时间和实习经费,如地籍管理课程实习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由2天缩短为1天,学生仅能初步了解仪器设备操作;受经费限制,土地资源学实习的航片和地形图仍是1996年的,且数量远远不够,只能14—16人使用一套图件;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地点则削减了2处,大类招生导致原有专业课程压缩,部分课程及实习都要取消,学生实习锻炼的机会进一步缩减。社会实践也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很少,虽然学生对将“毕业实习”、“跟老师做课题”作为应用能力培养方法的认同率分别高达52.27%和61.36%,70.45%的学生表示即使没有补贴,也愿意参加土管方面的课题,但由于土地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国土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不可能也不愿意接收大量的实习生,能获得土地资源管理方面课题的教师也毕竟是少数,因此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并不多。

3.5教师教学激励机制不足。

教师考核及职称评定体系偏重科研能力,对教学激励明显不足,甚至负激励,迫于职称压力,教师几乎均把“科研”作为“本职工作”,无法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投入于教学活动;酬金依据教学工作量、行政工作量、科研工作量、职称等级来分配,一学时平均仅约35元左右,一门课40学时一学期下来也不到2000元,而房价和物价又居高不下,迫于经济压力,教师无法“乐于教学”。另外实践教学事故责任分担不公平,一般指导老师负首要责任,除通报批评外,甚至还要负责部分医疗费用,这也让部分老师放弃带实习,或选择校内实习而非野外实习。

4.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改革措施探讨

4.1重新审视专业定位,避免文科化。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文理”兼具的学科特性使其无论分属哪个一级学科都会与其他二级学科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当前的核心问题不是调整学科类别,而是以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规范统一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在此基础上再强调院校特色。大类招生前,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早已与教育部的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因此当前专业定位方面的首要任务是退出大类招生,以保证其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谨性。与此相适应,学生奖学金评定也应与其他专业分开进行,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工性质浓厚,课程难度明显大于其他几个专业,全院统一评定奖学金导致土管学生严重处于劣势,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建立健全教师教学激励机制。

职称评定和奖酬金分配是教师工作的指挥棒,因此,要想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必须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激励机制。酬金方面,应依据教学工作量而分配,科研如主持课题和发表论文则不参加酬金分配。职称评定方面,虽然目前将学术论文、主持课题的数量及级别与授课时数相结合,授课少则学术论文和课题条件要求高,且至少发一篇教改论文,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教学,但基本条件满足后,最终评比的仍是文章和课题数量及级别,对教学仍是负向激励。从长远看,国家层面,应实行科研与教学两条线,分别评定相应职称;近期,院校层面,则应将教学成果量化为科研成果,并依据最终科研成果量化分评比,即在满足最低授课学时的基础上,规定累计超过最低授课学时N学时则折合为某一级别学术论文一篇,累计超过学时越多,折合的文章级别越高,且不设折合论文数量上限;指导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也按一定的比例关系折合成某级别学术论文;同时,对上述两项均设定“教学效果修订系数”,教学效果依教学督导和学生评价分数而定。

4.3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既可源于兴趣,又可源于学习带来的预期效果,这种“预期效果”可以是获取奖学金,也可以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各种硬件条件,如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等,因此可以从奖学金评定和资格证书考试两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院校层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奖学金按该专业学生占全院同级学生人数的比例与其他系分开评定,同时,与实习单位或某些企业联谊成立专项奖学金,提高奖学金数额和奖励比例,从经济上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国家层面,应改革“土地估价师”和“房产估价师”报考条件,变“考前限制”为“考后限制”,允许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进入大三即可参加考试,本科毕业前获得资格认证的自毕业起工作满一年后方可独立持证参加相关估价工作。

4.4多方面锻炼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大学扩招后学生人均实践教学时间少、实习条件差、实习经费短缺的问题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课程论文、课后作业、考试、专业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方式多方面锻炼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尤其是专业活动。调查显示,学生对将“专业活动”作为应用能力培养方式的认同率高达72.73%,大于对“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的认同率,因此,可以适当增加专业活动次数,扩大参与群体、奖励幅度和活动选题范围,或开展类似的校级专业技能大赛,并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另外,应充分发挥课程论文和课后作业的作用,以某一土地利用典型案例或教师在研项目为依托,要求学生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交研究报告,并进行讲评,增加反馈,提升学生的文案写作能力。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因此必须以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前提。

5.结语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型特点要求学生既要有丰富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具备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强调系统分析和解决土地问题的实操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依赖于“教师教”,而需要“学生自愿地学”,更需要国家和学校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黄义忠,谭荣建等.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探讨[J].地矿测绘,2007,VOL23,(1):46-49.

[3]唐焱.适应学生差异化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0,(4):43-45.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

1K11132)。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资源管理 专业本科 土地 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