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用范文 >

《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气候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子,是高中地理学习重点。本节教学设计就是从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设计。

关键词:气温;降水;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学习重点: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学习难点: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网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们现在还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我们现在做的,是为那一天的到来积蓄力量。既然现在不能亲身经历一场旅行,那我们就看一看世界各地的图片,并思考景观不同的原因。(大屏幕显示热带雨林、沙漠、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的景观)展示近三年高考关于这部分的考题,随后展示学习目标。(2分钟)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欣赏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示高考题的目的是强调气候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引起学生重视。

自主学习:通过表格形式自主学习学案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总结气温特征的描述方法。(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回忆,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展示:回答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其他同学说出不同意见,并说明原因。(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答疑解惑,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展示:气温特征的描述方法(1分钟)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学以致用:(2013年浙江卷36题)材料:图中甲、乙两城市气温比较表。据表比较甲、乙两城市的气温差异,并解释其原因。(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例题,学生进一步熟练气温的描述方法,总结影响气温的因素。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小组内成员讨论,相互补充答案。(3分钟)

小组展示:(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展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拓展提升:(4分钟)(2015海南卷)死谷

设计意图:规律应用,同时通过仔细审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死谷”,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并且对影响气温的因素进一步归纳补充

小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小组内成员讨论,相互补充答案。(2分钟)小组展示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展示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过渡:气温是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气候的另一重要因子就是降水。下面我们接着学习降水的内容。

自主学习:降水:(1)降水的四种类型(2)形成条件(3)影响降水的因素(1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回忆,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展示:学生之间质疑,解惑(1分钟)

自主学习:1.(2010年北京卷)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3分钟)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降水特征的描述角度,形成知识体系

自主学习:2.(2013年浙江卷)(5分钟)材料一:美国本土年等降水量分布。(1)简要描述美国西部沿海地区年等降水量线的空间分布特点。(2)描述美国西部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设计意图:通过等降水量线,进一步学会分析影响降水的因素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探究(2分钟)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展示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当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候的两个重要因子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影响因素,重点是要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当堂反馈: 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1~2题。

1.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位置

2.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图4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完成第3题。

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

①盛行西风②地形抬升③暖流增湿④反气旋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4-5题

4. 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和该地地形,判断甲等值线的数值是

( )

A. 50 B. 200 C. 400 D. 800

5. 图中甲地降水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位于沿海地区,且有暖流经过B. 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C. 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D. 冷、暖气团长期在此地交汇,多锋面雨

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1]周淑贞、张如一、张超。《气象学与气候学》

[2]王毓梅。《中学地理教学法》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气候 世界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