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用范文 >

广西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策略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对高职院校的要求,针对广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不高、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缺少亮点、专业建设的辐射范围不够全面和缺乏长远规划的眼光等问题,提出建立基于学校定位的运行机制、产业结构融合基础上填补专业空白、推进产教融合的设置专业、分析市场需求前提下提高办学质量、着重于内涵建设烘托院校氛围等对策,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现代产业体系  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095-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对我国新时代的产业体系建设做出了新的表述和部署。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将会给区域经济体系的发展与扩容带来持续动力,亦能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带来新思路,高职院校为适应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完善,必须适时地进行针对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背景的专业建设。

一、广西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对高职院校的要求

近年来,广西先后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政府部门文件相关政策,通过逐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现代化产业升级的探索,利用针对地方传统优势专业的优化与升级、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导向性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完善,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兼备科技创新动力的、符合广西经济体系发展趋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广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思路为: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构建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环境友好、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广西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主要有三点。

(一)大量复合型人才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一是系统地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二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与现代产业体系所需资源不谋而合。广西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包含产业信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科技、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各领域,其中工业、农业、新兴产业的协同建设不仅需要相关专业领域人才,还需要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多层次技能素质、多维度思维构架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基础储备,这就需要通过引进、自培养等多种途径从各个渠道发掘人才。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提。广西的产业链条涉及农业、旅游、服务业、资源开发、港口沿海利用,其中对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创新科技领域的人才需求最为迫切,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在充分研究广西产业发展趋势与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经过论证进而对专业设置进行统筹规划,一方面需要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结合行业特点与院校办学特色,只有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才有利于院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科学技术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创新科技可以促使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过程更高效、更实用,作为创新创业与科技研发的主要机构,高校当仁不让地成为创新科学技术的孵化基地。同时,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特殊地位还赋予其推广应用的使命,广西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各院校特点充分利用产学研创平台,在利用平台进行创新科技孵化的同时,带动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与研究成果转化,加快创新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激发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热情,使院校创新科技为行业领域前进助推,从而成为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力所在。

二、广西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困境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广西高职院校共37所,设置专业覆盖范围广泛,在针对各院校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了一批骨干专业。但是在目前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与困境。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不高。针对我国制度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独特的人力资源结构、社会大众对社会的消费需求、技术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广西致力于构建基于资源充分利用、环境持续保持、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开放且持续具有动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产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广西众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相关的农业、工业种类较多,但与北部湾海洋、港口等相关的专业较少;第二产业中与环境生态系统、材料设备、水路运输等相关的专业设置尚不完善,存在不够系统且综合技能提升与岗位需求匹配度不够等问题;三大产业相关专业之间的融合与对接未见效果,具体体现在专业之间的技能、素质不能通用,相关专业学生不能与不同专业岗位人员交流互补,这都将制约广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

(二)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缺少亮点。广西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着力于优势产业,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广西传统优势工业可归纳为制糖业、有色金属产业、冶金行业、石化及化工行业等,同时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及桂西地区工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形成集聚发展。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专业建设中,缺少对于上述优势工业的结合,建设的专业并不能发挥传统工业的优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发挥特色专业的天然利好,与其他非特色专业相比在就业形势与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并没有显著提升。究其原因,可能是专业建设调研不够全面,在特色专业设置决策时,只考虑了本院校或者小范围区域、行业、企业的需求,没有站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高度在广西发展规划的眼光下融合优势工业,建设中缺少亮点与优势砝码。

(三)专业建设的辐射范围不够全面。众多区内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都会开设一些投入资源较少但招生生源较多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建设过程不需要投入过多资源与人力,且就业率相对较高,但从相关专业毕业生长远角度讲,这种专业人才属于“多面不专”,也就是对于相关领域岗位均可适应但却不能在任何崗位深入发展,这种多种专业趋于同化的专业设置现象将会导致高职院校专业辐射范围变窄,并且这些专业的规模、社会效应、技术创新将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愈发收缩,并最终为高职院校所摒弃。这种专业建设辐射范围不全面会制约高职院校特色优势专业群的发展与壮大,而广西北部湾的新材料、新产业、新科技领域的空白也不能够及时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所填补,行业、企业、社会的需求将会得不到满足,行业领域内部逐渐放弃对区内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渴望与引进,企业逐渐与区内高职院校联系疏远从而失去开展校企合作的兴趣与热情,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降低导致生源下降,三方逐渐对高职院校失去耐心,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越走越艰难。

(四)专业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的眼光。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往往乏善可陈,对于相关领域专业的申报过程中一般只通过优质高职院校调研与推论,这种不切实际的申报会使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脱节,并且不适应本院校长期规划。广西高职院校发展历程与本科院校不同,大多院校专业建设缺乏系统、完整、长远策略,急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不顾本身资源、基础学科、师资队伍等实际因素,这种专业建设模式往往会导致社会急需相关专业人才紧缺或者相关人才毕业后利用率不高。在专业建设的酝酿、申报、发展中缺乏监督与管理,也是面临的困境之一,而管理模式的延续实际上是缺少第三方為主体的社会机构给予支撑。种种原因制约了广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长效发展。

三、广西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18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GDP)8762.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6.40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224.20亿元,同比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3752.03亿元,同比增长10.2%。高职院校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策略,进一步推进院校发展与改革创新,需要通过院校定位建立运行机制,在产业结构融合的基础上填补专业空白,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办学质量,在着重于内涵建设的基础上烘托院校氛围。

(一)明确学校定位,建立运行机制。广西高职院校想要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贡献热量,就需要在各院校未来规划与策略中做到“瞻前顾后”。具体来讲,在进行专业定位时,需要将目标定位在以全区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中某区域服务为主,学校需要在行业内得到普遍认可,定位必须适当且不得眼高手低。结合自身硬、软件与外部环境进行定位后,需要建设一个完整、系统的专业建设机制,此机制中应当包含构建路径、长效运行机制与动态评价体系,尤其是评价体系,它旨在应用第三方平台评价各专业对社会服务、行业口碑、企业用人满意度等,并可以指导今后专业建设的投入用于社会效益好、综合技术素质高的专业,叫停各方收益低的专业,这种动态评价体系也是专业建设在下一阶段深入发展的动力所在。

(二)对接产业结构,填补区内空白。广西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资源,所以各院校的专业建设策略应当是在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趋势充分调研与预测后的计划,其专业建设应当与产业结构的改变对接,专业设置需要适应产业结构,需要充分考虑产业结构中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的成功与否应当以能否服务区域经济为准,应当以能否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评价标准。专业设置的超前也是需要以产业政策研究作为基础的,这样可以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升级保持同步,可以为新兴产业建设及时补给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也能为现代产业构建提供有效支撑,填补广西专业领域内空白。

(三)推进产教融合,优化专业体系。长期以来,产教融合一直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基础与主要任务,但是新产业构建形势下的深化产教融合,具有企业生产、知识学习、科研开发、创新创业的一体化特点。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正向着更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向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出现新的变化,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端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增多。深化产教融合,以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建设专业体系,联合企业、行业为主体进行生产实践;以院校培养方案为依据,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教学;以院校科研团队构建,通过科研项目、专业工艺开发、社会委托研究等方式提高能力;以创新创业项目、创业基地、产业孵化园整合,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技能。广西高职院校应当以高技能复合人才的实用性作为出发点,深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行业、企业、院校多主体合作模式,拓展产教融合开展路径,进而可以在扩大办学规模与社会影响的同时优化专业结构体系。

(四)统筹市场需求,提升专业质量。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导向性指标。通过调查与分析各院校历年就业情况,可以在进行市场需求预测的同时,充分体现院校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大小;通过研究毕业生就业领域是否与毕业专业相关,可以分析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从而更好地指导专业质量的改善。各院校的专业质量能否提升,不仅取决于对市场需求的统筹分析,还取决于建设的专业是否落脚于本院校实际情况,例如新兴专业所需实训平台能否在现有专业、优势专业基础上进行整合,这种有基础性的专业建设,将使专业质量稳步提升且投入较低,实现专业质量提升的高性价比。

(五)重视内涵建设,打造专业氛围。专业建设过程中,内涵建设是一种精神与行业标准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其中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专业氛围的熏陶尤为重要。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首先需要进行骨干教师的培养,骨干教师决定了专业建设(或专业群建设)的高度,骨干教师如果能把控建设进度,这将使专业建设事半功倍;其次,教师职称与技术的提升、教师职称评审中考虑专业建设的贡献情况、整体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与知识更新换代等均不可或缺;再次,引领课程建设尤其核心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现代产业构建案例相结合也相当重要;最后,基于现代产业结构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是优化教师队伍的措施之一。专业氛围的熏陶可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利用企业合作、政府政策学习、行业内部交流、学生社团、第二第三课堂、创业创新指导等方式进行,这些方式有的比较古板,有的比较能激发专业建设热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为专业建设的内涵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随着广西“十三五”规划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逐步开展,高职院校需要适应新的区域经济结构、社会环境、行业背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随着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提升与政府的支持,自上而下地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不可少,只有充分认识到现代产业体系对高职院校的挑战与机遇,才能使高职院校发展自身的同时,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晓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7(6)

[2]杨娟.“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的SWOT分析[J].广西教育(C版),2018(3)

[3]於鸿,梁梅.基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研究——以广西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7(8)

[4]刘志雄,蒙菊花.广西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分析——基于扩展的Feder模型的实证[J].资源与产业,2014(5)

[5]杨洋.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J].广西教育(C版),2016(3)

[6]韦红教,杨洋,覃峰.基于新媒体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广西教育(C版),2017(2)

[7]周丽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8)

[8]杨洋.基于“雷达图”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C版),2016(5)

推荐访问:广西 构建 策略 体系 产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