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用范文 >

浅析国际艺术展览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作者:jkyxc 浏览数:

回顾历史,从威廉·透纳的油画,到理查德·瓦格纳的音乐、再到罗伯特·勃朗宁的诗歌,威尼斯大运河无疑成为许多历史上脍炙人口艺术作品创作灵感的来源;无独有偶,在远古的东方热土—中国亦是如此: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也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为其填词赋歌。运河,不仅为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出不可估量的力量,也更因为这些文人墨客艺术才子们为其而为之的创作,在人类的文化艺术的领域里,留下无尽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浩瀚历史的发展,时代宫移羽换,文化审美高岸深谷,运河文化却丧失了其以往羽扇纶巾之魅,如今其却落魄到结合旅游刺激经济发展之局面;原本与之对应的传统的古典文人骚客式的典雅之美在这个时代格外冬箑夏裘,它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被消费的同时伴随着被快速遗忘,总而言之,如今的运河文化,尽显鹑衣鹄面、没魂少智之态,这就是今天我们很难再看到与大运河主题相关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展览的原因。

策展人肖戈似乎早已洞察了这一云谲波诡,她的努力,将这一百年已久的文人理想,变为现实。本次展览的策展灵感便来源于文首所谈及的文化现状,策展的初衷便是试图重新发掘“运河”这一字眼题材在当下艺术展览策划中的价值、深度乃至可能性,中西传统与自然的雅媚之美,借以“运河”罕譬而喻之,在展览中以当代艺术的视角与表现形式,进一步具体的探讨今日的中国艺术家该如何面对“自然”与传统。更令人振奋的是,这次的展览主题“大运河”并非出现在一个毫无知名度可言的、每年数以万计的三线之外的展览中,而是出现在一个享誉全球的艺术盛典—第55届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平行展的主题中。

何为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与巴西的圣保罗双年展、德国的卡塞尔文献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且其资历在三大展览中排行老大。被人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艺术圈中的奥林匹克。追忆历史, 威尼斯市议会通过一项重大决议,决定策划一个意大利的艺术双年展,他的发起人正是当时的市长里卡多·塞瓦提可,就这样,在1894年5月22日第一届威尼斯双年展拉开了帷幕。并吸引了20多万名参观者,反响十分强烈。时至今日,作为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著名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20多届的威尼斯双年展,已演变为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展览内容基本围绕现代与当代艺术 ,展览场地一般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的优秀的艺术家代表作前去参加,双年展组委会为每个国家都设立一个单独的展馆,其中,令我们引以为豪的便是国人自己的展馆—中国馆。在此需要提及一点:威尼斯双年展中的中国馆的申请在其百年已久的展覽历史中可谓久经曲折,直到2005年中方才获得参展权,故威尼斯双年展在国人眼中更是格外的珍重。近年来,为了向更多艺术家提供走向国际的舞台,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开始举办同期开幕的平行展,众多中国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艺术经纪人将于展览开幕之际云集威尼斯。此种状况已使得历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成为中外瞩目的文化事件,也引发了网络及其他媒体的热议。

以上赘述便是这历经百年积淀的展览复杂、严密的历史衍行。

此时,我们再次将目光触及展览的地理:那个堪称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的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作为此地唯一的交通工具的商民船舶在大街小巷中来回穿梭,所依托的就是那纵横交叉的117条水道,这致使这些大街小巷就是十足的一条条“运河”,威尼斯和杭州都是因水路运输而繁荣富足的城市,此次一箭双雕式的“运河”展览主题的完美畅想将两个地理空间神秘且巧合的有机连接了:一个遥远的东方的“大运河”被运送到另一个以“运河”而闻名的古老都市里,一个词语、两条河流,便将二者的历史联系起来,两种极致对立的悠久文明中的运河文化是否碰撞出文明交融的火花?

回到展览内容中,女性策展人肖戈,便是此次的“运河”主题平行展的策展人。

此次展览共呈现了12位中国艺术家以当代艺术的形式进行的运河主题创作。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中,最为知名的有徐冰、邱志杰、王度、肖鲁、章燕紫、参展的大部分作品为专门围绕此次展览命题“大运河”而创作。艺术家涉及多种媒介的创作,比如中国国画、书法、装置、影像、摄影、雕塑以及行为艺术等。

其中,参展艺术家,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院长邱志杰教授的此次参展作品,便是围绕“大运河”主题而作的装置作品《漕运》,是将七张收集自大运河沿岸人家民居里的旧式板凳,在板凳中心顺着木纹挖槽,将槽内填入泥土,种植麦苗,在展出前浇水,使之自然发芽、生长。板凳之间用铜构建互相连接,使整个带状的麦田互相贯通。

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副院长徐冰教授的此次参展作品便延续了以往作品脉络,用“新英文书法”的写作方法来写了“大运河”这三个字。徐冰近年来的作品一直在探讨不同文化在以语言和文字的方式交流的错位和误读的问题。新英文书法的创造,可谓从字形上看,书写方式,结构组成与汉字有着类似性,但不可能读通,相反,用英文的拼读法却可以读懂。在此次大运河展览的现场,此次的“新英文”版的作品《大运河》,作品内容就如同作品名称“大运河”三个直观的字,徐冰成了推广自己“新英文书法”的“传道牧师”,展厅内部设置了专门的讲课教室,配备教学人员,现场也发行“新英文”的教学使用说明书。他的“新英文”的魅力就在于,不论是熟悉英语的民族,还是使用汉字的民族,都能迅速地理解读懂并能马上正确使用这种文字。

这些文人志士们的努力终于在一个艺术展览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在异域他乡,能产生这种文化壮举,让我们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振奋复兴而自豪吧。

(作者单位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作者简介:刘辛未(1991—),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从事当代雕塑创作与理论研究。]

推荐访问:浅析 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 展览 艺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