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英语自学 >

染织艺术设计新论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染织艺术是为了发展、追求和表现具有美感的面料,而设计是将材料、功能、工艺、技术等直接物化为美的色彩与形态。本文就染织艺术设计的相关理念做出分析,介绍了几种中国画元素在染织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 三维染织品,与大家共同分析探讨。

关键词:染织艺术设计中国画三维图案情感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a)-0217-02

1 染织图案情感的表达

染织图案是有情感的,它是通过色彩、形象、表现技法、组织等因素,通过外在的形式,给人一种内在的审美感受。它不是形式的表面直接表达的部分,不是局部的体现,而是整体情感的把握,它体现的是作者是艺术技巧、艺术修养,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而染织图案的情感体现与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不同,它甚至不同于与它最接近的绘画艺术。因为它受着材料、制作工艺、环境、用途、使用者等各方面现实的影响,并要在实用中体现出来,它与绘画的直接欣赏作用不同,与音乐和舞蹈直击人们心灵也不同,染织艺术是要在实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对于图案审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比如苗族的民间蓝印花布和蜡染图案,它们就很好的体现了染织艺术的情感特征,色彩单纯,造型浑厚健壮,材料质朴,图案大胆夸张,形象特征鲜明,表现手法简单完整,却重点突出。这种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创造者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真挚情感,因此,既是实用品,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而在染织设计中如果强调染织图案的情感,则设计出的图案就不会沦为一般性的装饰品。在进行染织艺术设计时,要时刻牢记:装饰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美好的联想,让人感受到美的熏陶,而染织艺术的设计除了这个功能外,还要结合作品的用途、特定的使用者等因素,来设计有意境、有情调、有魅力的图案。

2 染织艺术设计中的中国画元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前段时间蒂梵尼秋装发布会上出现的中国模特,而含有中国元素的时装占了当季时装的三分之一等,这些现象就足以说明中国元素将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流行趋势。下面就介绍以下中国画元素在染织艺术设计中的表现方式。

2.1 工笔画

染织设计中可以用到大量的工笔画技法元素,工笔画包含了技术性和艺术性,它借助于晕染、接染、双勾、撇丝等诸多技术,将花卉之美艺术的再现,这也是现在染织设计专业课程中工笔画作为基础课的原因。工笔画很多题材都被广为描绘,比如紫藤、凌宵等藤本植物、牡丹、梅等木本植物,再者菊花、兰花等草本植物。这此题材也被经常性的用到染织设计中。染织作品常常将这些植物设计为小朵花、大朵花、团花、折枝花等用于在面料上。而工笔画和染织设计从写生变化,到造型构图,再到疏密穿插,最后再是阴阳层次,几乎都是同样的“生命链”来衔接而成。我国的花鸟画工笔,在宋代达到颠峰,于是工笔画风一直延续至今,并影响深远,以至于连日本的染织面料设计中,无论是构图、线条,还是花形、用色,都带有中国工笔画的影子。

2.2 折枝花

将自然界美丽的一枝花印在面料上,那么这面料上的花朵不经意就包含了中国花的创作元素——折枝花。“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对折枝花艺术的最好说明,艺术作品中花的枝叶错落有致的排布,代表了作者对花卉的深刻认识,因此折枝花也被广泛应用于染织设计中。但两者之间又各有异同,相同之处就是折枝花中的构图、晕染、线条等技法可以直接套用到染织设计中来,不同之处就是载体一个是纤维面料,而另一个是宣纸,再者为了适用于印染工艺,折枝花必须以连续的纹样出现,即印染出来的画面从整体上是有节律的、连续的,而单看又是一组单独优美、多变的图案。

2.3 白描双勾

线条是国画的生命线,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离不开线条,而工笔画中的白描双勾应用到染织设计中时,无疑就成了花卉纹样描摹造型的“主心骨”。双勾在染织设计中和工笔画中都是十分重要的造型手段,而白描则对物象的形体起着支撑塑造作用。双勾线条可以简练的表现,但却可以准确的概括花、叶、枝的生长规律和结构,而在染织设计中,工笔画的墨线勾勒也不仅仅使用墨线,可以用其它艳丽的色彩进行描绘,而且勾勒出的线条也不局限于一花、一枝、一叶的造型,它还可以单独出现,于是线条以疏朗开合、繁复简练、流动曲直的姿态出现在染织艺术中,准确的表达了线条的流畅美和节奏美。自然而然,线条就成为表现云纹、水纹、卷草纹、波斯火腿纹、宝相花的最佳手法。染织设计用工笔画中的白描双勾技术,可以使设计图案不再拘泥于具体的形象,它能以网纹或者不规则的格子线等形式出现,因此,白描双勾的技巧在印染设计中将会一如继往的受到重用,并且会发展出新的生命形式。

2.4 晕染层次

“层次”在造型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工笔画还是染织设计,画面中有层次才有主次之分,才有光感。在工笔画中的“层次”体现三种含义:一是花朵本身的层次;二是花与叶之间的层次;三则是纹样底纹和主体间的层次。工笔画中的层次是靠撇丝和晕染等方法来实现的,这些技法同样可以被染织设计所用。但染织设计中还可以用“泥点”的方法来表现层次。工笔画中的晕染只是单一的墨色,区别在于是先铺后染还是先染后铺。一般都是先用淡色染出明暗层次,再加色彩晕染;而在染织设计中直接用色彩晕染即可;同样工笔画中用赭墨色接染主体的绿色来表现被虫咬噬的残叶,而染织设计中就可以用两色或者多种颜色进行直接接染,这种方法还可以表现花卉的色彩层次。

对于植物的花瓣和叶子的脉络纹理的丝状结构,工笔画中用撇丝的方法来实现,而在染织设计中,则用毛笔铺开平画,花瓣中撇出的丝状纹理稍呈放射状。这种笔法常用于环境织物的设计。而泥点法则是借鉴撇丝和晕染的层次表现,将线状的“丝”变成块状的“点”,再用“点”的疏密排列表现层次感。

2.5 写意法

最开始的中国画是写实的、工整的,追求形似,而发展到后来出现的写意,则是追求“似与不似,只求神似”。写意画追求的是一种心意、意趣和意境,它是艺术家对美的高度概和精心提炼。我国染织设计从唐代的绞缬、夹缬就已经开始娴熟具体的运用写意这一技法了,发展至今,手绘、刺绣、扎染、蜡染等也都广泛运用了写意。写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具象的但生活中找不到具体形式的,它们只是设计师心中艺术形象以意象的形式再创造的表现;而另外一种则是粗放的,没有太多枝枝蔓蔓的细节描绘。

3 三维染织品的设计

3.1 三维染织品的概念

传统的染织品设计只是定位于面料的花色设计,即单纯的印染图案,设计师只研究印染图案的色彩搭配、造型风格即可,经过染整技术,面料表现出来的形式仍是平整光洁的。而三维染织品的形态,面料原有的平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成了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形态。三维染织品注重的是发挥形态本身的形式美,光和影的表现在面料形象的塑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三维染织品抛弃了传统染织品平面的定式,它将现代染整工艺、传统工艺以及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在罗纹和平纹的面料上进行三维形态的制作,体现出三维立体效果。

3.2 三维染织品的发展前景

传统的染织思想认为,服装面料只是为了塑造人体的优美曲线,或者只是作为人类的“第二层皮肤”;而室内设计用到的面料也只是为了烘托其它用品,或者也仅仅被做为室内空间的“第二层皮肤”,染织设计的效果几乎等同于人体的刺青,而在室内装饰也一直处于配角的地位。而现在的社会崇尚个性,服装设计由穿着者自己体会、自己决定,而不是被动的被限制到设计师已完成的造型中。正是这种理念催生了染织设计的新思考:服装和室内纺织品的市场正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向着即时化、舒适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既然要体现个性化,那么就要求产品要少量多样,独特无二,因此纺织物强大的可塑性就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维染织品的形式不仅只是简单的艺术表象,它还蕴涵着设计师对生活、对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深层思考:高科技表现的当代的生活特征,而传统工艺则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存在,于是在这些设计理念的指引下,三维染织品做为一种全新的形式和思想,正在飞速发展。

3.3 三维染织品的表现形式

染织品设计师们经过不断的摸索和研发,利用高科技工具在面料上进行创作,对面料进行切割、焊接、烧灼、烙印、铸造等技术处理,使面料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

(1)利用激光切割面料,切割出一排排“米”字格的造型和冰裂纹造型,在面料上产生三维的立体视觉效果。这种高科技技术与传统染织设计的反差是巨大而鲜明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很强烈的错位感。与传统工艺“烂花”相比,激光技术可以在面料上形成都规整但非常纤细的镂空图案,而“烂花”技术仍会保留着一层经纬纱,有一个朦胧的过渡。

(2)用人工合成含金属纤维的面料,包扎黄豆、绿豆、玻璃弹珠等球状物,再对面料加以染色及腐蚀,面料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汽泡的突起,色彩斑驳的光影在上面跃动,成型后像一条正飘浮、蠕动的海洋生物。这个设计是设计师利用了传统的扎染技术,只是与特殊的面料相结合,从而创造出质感强烈、光影丰富的三维染织品。

(3)将面料撕扯破坏成条状,再利用缝纫、手工编织等传统工艺重新塑造面料,使之富有更自然、淳朴的本真气息,这种利用手工编织塑造出的新面料,更具有粗犷、荒蛮的特性。

现代的染织设计已不是单纯的图案设计,而是作为一种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它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反映。无论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设计也好,还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的三维设计效果,其最终目的都是展现现代的文化意识和艺术潮流。

参考文献

[1]李加林,张小和,张维恢等,室内装饰织物[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

[2]肖海,法兰克福家用纺织品博览会趋势解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张文贺,编织无形之物——时装设计师Jum Nakao[J].艺术与设计,2005(10).

[4]李桂兰,色彩设计与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2007(28).

[5]龚建培,现代家用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6]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推荐访问:新论 艺术设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