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英语自学 >

引领学科发展,成就光照后人

作者:jkyxc 浏览数:

1912年10月10日,李春芬教授生于江苏省兴化县的白驹镇(现属大丰县)。光阴似箭,如白驹过隙,今年是李教授诞辰一百周年。李春芬教授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也是我国区域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世界地理的奠基人。在纪念李教授百年华诞之际,回顾其对地理学各领域所作的学术贡献,追忆其光辉人生和高尚人品,对繁荣我国地理科学,鼓励后人勇攀高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作者以往多次撰文介绍李春芬教授的学术轨迹、治学思想和学者风范①,因此本文着重追忆李春芬教授对世界地理学科所作的贡献。

1 两部巨著,影响世界地理发展方向

尽管李春芬教授在地理学的多个学科领域,如土地利用、自然区划、城市地理等,均作出过历史性的重要贡献。但是,贡献最大的领域还是区域地理,尤其是世界地理。

著名地理学家费尼曼(N.N.Fenneman)在其1919年的地理学分类体系图中,区域地理处在地理学的核心地位。这种观点曾为许多地理学家所接受,并在20世纪30—40年代盛行一时。受此影响,李先生在大学时代就对北美区域地理发生兴趣。赴多伦多大学留学后,他就以“加拿大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河谷的区域地理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自此以后,区域地理就成为其毕生坚持和不懈努力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其出版的学术论著中,区域地理著作占2/3,并以世界地理为主。

上世纪50世纪中期,李春芬教授对我国世界地理研究做了反思,认为以往的研究大多为就事论事的现象描述,缺乏提纲挈领的综合构思,因而缺乏整体感。为此,在他承担各洲自然地理研究生班的南、北美洲自然地理教学任务时,锐意改革教学内容,以对立统一学说为指导,提出了“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理论体系。其理论内涵体现了地理环境是多样性的统一体,反映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特点。他认为,地理学的两个特点是不能分割的,而是密切结合、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综合性立足于地区,离开地区就不是地理学的综合;另一方面,区域性也离不开综合性,即离不开区域内部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性。在上述辩证思维的统帅下,在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基础上,精心编著了《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这部独具特色的世界自然地理学术巨著。他在该书中精辟地指出:“一个洲的独特性,一方面体现了该洲的整体性,同时也是有别于其他各洲的特殊性;这有别于其他各洲的特殊性,又体现了整个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书中还通过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动态分析,揭示了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以致地理环境总体特征的变化,从而进一步解释地理环境内在紧密联系的整体性。

李春芬教授治学严谨,崇尚精品,倾注一生精力,出版了《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科学出版社,1962年)和《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两部精品力作,成为我国世界地理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

两部巨著均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理论,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对以现象描述为主的传统世界地理研究模式是一次颠覆性的历史突破,在地理界引起巨大反响。《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一书出版后,《地理学报》编委会曾对此书进行专文评介,科学出版社曾打算让该书参加国际书展,英文版《中国建设》也对该书做了报导。一部区域地理著作,能如此备受重视,实在罕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学术见解,在全国师范院校系统中的影响,更为广泛。现行的《世界自然地理》高校统编教材,就以李先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术观点,作为全书的学术指导思想。由于两部巨著全面阐述了世界自然地理的崭新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1991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面向问题,创新世界地理研究方法

20世纪中叶,区域地理研究者较重视知识的积累和传播,缺乏面向问题的目标导向和深入探讨的研究动力,以致学科发展的滞后性逐渐显现。

李春芬教授一贯认为,只有面向问题,有的放矢,才能振兴区域地理学科。早在1948年,李先生针对矛盾尖锐的中东问题,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了“地理因素看圣地纷争”一文,明确指出了巴勒斯坦问题是由其内在矛盾和外在因素造成的错综复杂的纷争,巴勒斯坦的混乱局面不仅是宗教和民族的纷争,而是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症结在于土地和经济。半个多世纪后,针对中东现状,重读李先生的文章,就可感受到他所倡导和实践的面向问题的研究,见解是多么深刻,让读者透过现象,认清了事物本质。

20世纪70年代,复兴区域地理学的呼声十分高涨,特别强调面向问题的研究。当时,发展中国家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保护和发展民族经济,纷纷主张各国有权合理确立自己的领海和管辖范围。面对海洋权益的热点问题,李春芬教授发表了“拉丁美洲国家为保护本国海洋资源而斗争”、“秘鲁200海里海洋权的地理分析”等学术研究论文。前文因紧密配合当时行将召开的国际海洋法会议而备受重视,旋即由《北京周报》译成英文发表。后文充分彰显李先生扎实的世界地理研究功底,在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有机结合上,分析了秘鲁深厚的鸟粪层与众多的海岛、丰富的渔业资源、近岸的洋流循环、干旱的气候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证实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对发展秘鲁民族经济的重要性,进而用秘鲁洋流的生物界限与200海里十分接近的科学数据,论证了200海里海洋权的合情合理性。

李春芬教授面向问题研究世界地理的理念、方法和实践。对当今的世界地理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世界地理研究工作者如能针对发达国家为控制中东石油资源的纷争、发展中国家为捍卫海洋权益和斗争,以及WTO框架下的贸易保护主义等热点问题,发挥专业特长,开展深入研究,就能为国家的外交、外贸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3 带领同行,提升世界地理研究水平

由于李春芬教授高超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的人品,自1963年起,一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成为我国世界地理学科的带头人。20余年间,他十分重视区域地理学科基本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从理论层面而上廓清世界地理发展的方向。他发表的“区域地理:问题与展望”、“我国世界地理研究的现状和今后的任务”、“如何提高世界(区域)地理的教学质量”、“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的研究概况”(英文)等学术论文,都对引领我国世界地理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前,我国世界地理作者没有专门的学术园地。在李春芬教授的亲自组织和主编下,专门发表世界地理研究成果的《世界地理集刊》于1980年问世。1992年,《世界地理集刊》转刊成《世界地理研究》,定期公开出版,成为世界地理同行提高业务水平和发表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作为主编,李先生不但关心编务,还亲自撰文点拨学科发展方向。

李春芬教授主持专业委员会工作期间,组织全国世界地理工作者,协同完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卷》、《辞海·世界地理分册》等大型工具书,作为两书主编,他不但总揽全局,还亲自撰写有关条目,对提高工具书质量起到关键作用,《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卷》因此荣获地理图书三等奖。

李春芬教授德高望重,谦逊谨慎,赢得全国同行的爱戴。全国世界地理工作者十分团结,在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卷》的基础上,又分工合作编写了《世界钢铁地理丛书》和《世界农业地理丛书》等世界地理系列著作。有了李春芬教授这样的领军人物,我国地理学科曾辉煌一时。他对我国世界地理学科发展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

4 呕心沥血,培育世界地理后继人才

李春芬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教育家,长期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他一生中先后受命创建三个地理系(科):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理系(1949年)、杭州大学地理系的前身—浙江师专地理科(1951年)和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1952年)。

教书育人是大学教授的天职。李春芬教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在浙大工作期间,李先生为学生修改论文,编写英文摘要,推荐《地理学报》发表,使一些学生成为著名学者。他认为:“为学生改文章是一个教师最有意义的工作之一”,“我在学生身上是舍得花时间的”。为学生无私奉献,呕心沥血地培育优秀人才是李先生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世界地理人才方面,李先生敢为人先,做了许多发凡起例、载入史册的事情。他当系主任期间,华东师大在国内最早举办各洲自然地理研究生班、最早招收和培养各洲自然地理研究生。改革开放后,李春芬教授又是国内第一位区域地理专业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并培养了多名世界地理方向的博士生。由于李先生亲力亲为,华东师大地理系成为我国培养世界地理人才的摇篮。

李先生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亲自开设专业文献课,从组织教材到教学步骤,均采用“系列化”和“循序渐进”的方法。他为学生选取的三篇地理文献,在内容上互有联系,在层次上有高低之分,在讲授方法上有明显差异。对第一篇文献,李先生采用逐句讲解,选段翻译,亲加评述,并要求学生写出全文摘要;对第二篇文献,李先生只做概要介绍,再有学生阅读,写出心得体会;对第三篇文献,则由学生自学,编写报告,最后师生讨论,进行总结。这种“系列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十分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对此,学生普遍感到满意,并深受教益。

李春芬教授在地理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了五十个春秋,他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大部分已成为有关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当了教授、博导、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领导,真可谓“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推荐访问:光照 后人 引领 学科 成就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