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英语自学 >

清代关中回村的分布特点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同治以前,关中地区回族村落分布密集,连结成片。沿渭河上游,自西至东,呈带状密集分布,回族人口呈现着大集中、小聚居分布特点,并且大都分布于平原地带水路交通便利的乡村。

[关键词]清代;关中;回村;分布特点

清朝初期,统治者对回族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康熙、雍正曾经多次下诏称回民信仰伊斯兰教“乃其先代留遗,家风土俗”,“不能强其画一”,回民亦为“国家之赤子”,应对其“一视同仁,不容以异视”。[1]因而,清朝时期关中的回族人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至清前中时期已形成一定人口规模,最终形成了同治以前,回族村落遍及关中各地,回汉人口杂居相处的融合局面,并呈现出自身的分布特点。

一、大集中下的小聚居

同治以前关中地区的回民分布状况与全国回族人口“大散居、小聚居”的格局有所不同,其表现为大集中下的小聚居。大集中是指的关中地区回民人口集中聚居、聚落成片分布的宏观状态。关中地区回民分布密集,连结成片。同治以前,关中回民主要沿渭河两岸分布,由渭水上游凤翔府的陇州、汧阳、宝鸡等县开始,沿渭河向下,经眉县,至乾州直隶州,向东到西安府之周至、兴平、咸阳、省城西安、临潼、渭南,达同州府之华州、华阴、潼关,由西至东,呈带状密集分布。尤其是以省城西安为中心的泾渭两岸及以同州府之首廓大荔县为中心的洛河、渭河下游地区,回村分布最为集中。《清实录穆斯林资料辑录·穆宗辑录》载:“胜保督军援陕,计此时已抵潼关,著即探明回匪趋重之处迎头痛剿。惟该匪党与众多,蔓延日广,潼关以西自华阴等县以至省城数百里均系回匪巢穴。”[2]据陆伟东先生考证统计,同治前期,关中三府二州总共四百多处回族村落,其中西安府之礼泉县11处,泾阳县19处,咸阳县87处,长安、咸宁两县四乡112处,高陵县23处,临潼43处,蓝田13处,渭南县更是回村密集,不完全统计亦多达46处,[3]回族人口多达百万。《平回志》记载:“回巢之巨者,在大荔曰王柯村、曰乔店、曰羌白。渭南曰禹家庄、曰仓头、曰邸家庄……星罗棋布,不下数百村堡。”[4]毗连西安府的同州府回民村落亦是连片分布。据前人考证,渭河下游的华州(今之华县)有回村13处,大荔县51处。[5]西、同两府彼此相接,回民村落高度集中,紧密排布于泾渭河岸,形成一巨大的回民村落群,向西连接邠、乾二州,西府凤翔,呈现出一条狭长的带状回民村落分布区域。

虽然从宏观上来看,同治前关中地区的回族村落呈现出分布密集、连接成片的大集中状态。但是在这种大集中的村落群并不是由纯回民村组成,期间夹杂更多的是汉民村落,每一个回民村落仍以互不相属小聚居形式存在,即使在回民人口比较稠密的村落里,仍有汉民杂居其中。在这样的回汉杂居相处的生活环境中,回民由于自身的生活、宗教习俗,回民往往是以穆斯林身份者聚居生活。由于不能并域而居,也形成了同一城中,汉回内外有别的居住格局。比如关中回民村落分布集中的大荔县王阁村,分南王阁与北王阁,北王阁以汉民居多,南王阁多居回民。据陆伟东先生考证,同治前,大荔县有回村51处,乃关中地区回民村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几大县之一。在这样一个回村密集分布的地区,回民以小聚居的形式存在着,王阁村只是关中回族小聚居的一个缩影,其他回民村落较少的地区更是如此。

二、多分布于平原地带水路交通便利之地

同治以前,关中地区的回族村落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带临近河流、湖泊等水源便捷,或是陆路交通便捷之地,交通不便、远离水源的偏僻、旱原山区则鲜有回民聚落的分布。在关中地区的泾河、渭河、洛河下游地带三角洲,或是在这些河流的支流入干口处,回村分布尤为集中。这些地方自然环境较好,不仅接近水源,而且交通便利,是生存生活的首选之地。同治以前,关中地区回民多以农牧业为主,靠近水源之地,不但有利于农业的灌溉,而且有效地解决了牲畜的饮水问题。如大荔县回民村落分布密集的沙苑地区。大荔沙苑地处洛、渭两河交汇之处,地下水资源丰富,在槽形谷地形成许多沼泽湖泊,较大的湖泊有马子池、太白池、管子池等。大荔沙苑在远古时代,地势平坦,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是良好牧场。杜甫《沙苑行》云:“君不见左辅白沙如白水,缭以周墙百余里。龙媒昔是渥洼生,汗血今称献于此。苑中騋牝三千匹,丰草青青寒不死。食之豪健西域无,每岁牧驹寇边鄙。”[6]《唐六典》言,唐时沙苑监掌牧养陇右诸牧牛羊,有司每岁献马一百五十匹。《平回志》记载:“大荔、渭南之回,世居渭北沙苑。”[7]清代周铭旂的《琉凿白马池旧渠碑记》云沙苑“桃杏枣梨不下数十万株”。[8]西北大学地理系余汉章曾提到:“从前这块地区是回民居住,当时草木茂盛,树荫遮天。”[9]这里集中着马家、小园子、大园子、老庄子、北丁家、南丁家、伍家、草滩子、东营里、西营里、白马营、海道子、潘邑、车村、禹家、乔店、秦家庄等二十多处回村。又如,同治前蓝田县西寨、大梁、黑沟、草坪、嘴头、回回庄、海家坡、马里滩、泄湖镇等回民村落几乎都是位于河流岸。

三、回族聚落多集中于乡村

同治前,关中回族人口及村落分布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回族聚落多分布于乡村地区,城市分布远远少于乡村。据已有资料,同治前,西安省城回民聚落为八坊,另有研究说是十三坊,回民人口多达三万,是当时关中地区城内回民分布较多的地区。《秦陇回务纪略》记载:“省城节署左右前后以北地带,教门烟户数千家,几居城之半,教堂景楼高矗云天,气势雄壮。绅富三分之一,乐业安居,自成风俗。”[10]而城外多达64坊。其他如凤翔、泾阳、礼泉、周至、咸阳、高陵、大荔、华州等州县,城内均有回民分布,但为数不多,多则十几家,少则几家而已。如同州府大荔县,据已有考证,大荔总共有51处回民聚落,而成内仅有清真寺街、高家巷、牛市巷、老南街、西关十字街5处。礼泉县城内更少,据已有资料考证,仅有纪姓一户。《续修礼泉县志稿·兵事志》记载,“邑城向住纪姓回一家,此时由东窜来者,立城外,胁以见纪。纪登城,回大慰,且言曰:有纪便有县城云云。旋又请见阂官,闽即登城,面回责以大义,回为心折,献佩带西去,城中得暂无恐”[11]即使居于城内的回民,也多在城市边缘地带。如咸阳城内回民居住于城东边东、西巷,周至南关、泾阳县城东南隅与西关外、三原县西关、大荔县西关与东关、华州西关、凤翔之城关,这些城区边缘地带都有回民居住。

清代关中地区作为传统的回民分布区,不仅是陕西回民的主要分布地,并且是我国回民人口最多,回民村落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清同治前,回村遍及关中各地,回族人口多达百万。关中回民的分布格局是与当地的人地关系是相适应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关中地区出现了回汉人地矛盾,继而演变成为陕西回民起义的局面。在经历同治回民起义那场历史浩劫之后,彻底改变了关中地区回民村落的分布格局。无数回民及村落在那场历史巨变中消失于关中大地,成为历史的意象。昔日关中三府二州教门烟户林立,教堂经楼高矗云天的宏伟气势杳无踪迹,取而代之的是茫茫大地,回迹罕觅。

参考文献:

[1]清实录·世宗雍正皇帝实录.卷八十.台湾:台湾华文书局影印本.1984.

[2]马塞北.清实录穆斯林资料辑录(下)[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36.

[3]、[5]陆伟东.清代陕甘人口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221.

[4]杨毓秀.平回志卷一.白寿彝.回民起义[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60.

[6]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08.

[7]杨毓秀.平回志卷一.白寿彝.回民起义[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59.

[8]、[9]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10.

[10]余澍畴.秦陇回务纪略卷一白寿彝.回民起义[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219.

[11]张道芷.胡铭荃.曹骥观.续修礼泉县志稿·兵事志[M].民国二十年影印本.

推荐访问:关中 清代 分布 回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