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英语自学 >

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jkyxc 浏览数:

大学生逐渐成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中坚力量,既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又促进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然而,我们发现在大学生践行公益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手足无措”的情况。因此,本文试从分析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现状入手,阐明其在践行公益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困难,积极探索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公益文化事业在制度设计、参与形式、宣传力度方面的对策分析,以此增强大学生公益素养,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公益文化事业的现状与不足

自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纷纷开展一系列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学生公益素养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环节之一,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公益行动的主要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公益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公益创意大赛的不断举行,高校公益论坛的不断创建,义工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大学生参与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单一性

大学生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的单一性体现在形式、对象、内容三个方面。在现有的机制下,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主要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来进行的。暑期社会实践是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使自己走出校门,开展和参与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实践类发明和勤工助学等项目的一种活动。在众多以公益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部分都是学生以应付學校任务为首要目的或因抱有从众、好奇的心理而开展的,真正能够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为社会公众谋福利的项目微乎其微。这样一种单一的参与制度,不但没有达到院校希望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于专业领域或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的预期,更是没有达到促进社会主义公益文化事业长远发展的作用。在选择公益对象方面,高校大学生大多以地区敬老院、社会福利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边远山区或灾区为目标。然而,社会公益并不仅仅是关爱弱势群体以及抗争救灾,它还涵盖了其他社会领域,比如扶贫建设、公益职业技能培训、NGO能力建设、公平贸易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大学生对于公益领域缺乏明确的认识与选择方向,导致各大高校频频出现参与方式雷同、毫无参与特色、不具可行性的公益活动。由于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公益文化事业在参与形式和服务对象上的单一,使得其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今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内容无非就是深入社区福利院服务孤寡老人、组织队伍去贫困山区支教、走进农民工子弟学校或者动员学校同学、社会人士进行捐衣捐物等等。所以,在他们进行公益行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系列“撞车”事件,比如在一家敬老院,上午是这个学校的团队在和老人聊天做问卷或是打扫卫生,下午又会有另一所学校的学生为其进行同样的服务。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大学生公益资源的浪费,也很有可能导致公益服务对象出现疲劳、厌恶的情绪,阻碍社会主义公益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短暂性

大学生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的短暂性体现在根本制度、项目管理、宣传力度三个方面。在现有制度下,绝大部分大学生公益活动都没有得到国家层面、政府层面乃至学校层面的指导。就我国公益事业而言,虽然在党的号召下,各级、各类文化部门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开展一系列公益行动,但依旧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体制改革落后等缺陷,导致地区政府在支持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公益事业其自身缺乏在实践教育工作特点和客观规律的理论支持以及科学理论的学习和指导,使得部分院校对大学生公益活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从而在具体工作部署中,不能给予大学生公益活动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只有部分有实力、有资金的学校或地区政府会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资金上的支持。在这种没有形成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下,公益组织实际运作的成本几乎都被转嫁到参与学生尤其是负责学生的身上,导致许多优秀的公益项目因为缺乏资金而夭折。有许多优秀的公益项目在开展一两年后无疾而终,令校园公益事业出现断层的现象。究其原因都是由于缺乏丰富的公益事业参与经验和良好成型的项目组织管理能力。我国大学生公益团队大多是一个或者几个负责人主导做,其他成员参与做,另有指导老师从旁指导的情形。所以当出现领导、指导老师以及主导人员的更迭或变更时,原有的公益行动就会受到影响和牵连。这就是缺乏完整成型的公益项目管理经验的表现。宣传力度小,也是造成大学生参与公益文化事业短暂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往往会导致首先,宣传范围狭窄、受众面小。大学生公益项目的宣传大都仅限于学校内部或学校与受众之间。即便在校园内部,这些活动也只是经由一个报道、评比或是一次总结才会被学校相关部门的老师和同学知道,而其他部门教师以及大多数同学都不知道原来学校有举办这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其次,宣传形式缺乏新颖性和创新性。目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宣传只在校园内部或受众地点的小报小台显露,但是这些小报小台已经不是人们关注新闻热点的首要选择,微博、微信、人人网、社区网站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对公益进行宣传,已经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公益文化事业的对策

(一)形成制度化的运行机制

由于缺乏相关的保障制度,大学生公益文化事业在公益活动的创新性以及公益事业发展的延续性上存在很大缺陷。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制度化的运行机制。制定这样一个制度,必须注重教育部门、各大高校、院校学生、社会四方的相互合作、相互结合。针对教育部门,其可以向国家相关部门报批公益资金,建立一个“高校公益服务部门”,专门负责各大高校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资金筹集、审批和监督管理,保障高校能够顺利开展公益文化事业。高校内部也应设立一个相应的公益部门,通过各社团、各志愿者队伍召集学校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策划、组织,然后将其具体方案交至教育部门下的高校公益服务部门,经审批通过后,由公益文化部门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或者财政部门就其所需资金进行筹集,最终顺利开展一项公益活动。同时,教育部门也可以自行创立一个公益项目,向各所高校大学生征集人员,既可以发展公益事业又能够有效促进院校与院校、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切磋与相互协作。另外,高校也可以通过专业的挖掘运作和有序的开展将校友资源、合作单位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学校资源相互融合,解决公益资金投放问题,实现共赢互利的局面,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形成专业与公益相结合的参与特色

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大多千篇一律,富有创意又具有可行性的项目寥寥无几。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发挥高校相關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将专业与公益相结合,拓宽公益领域。对学校来说,可以开展系列公益讲座,加深学生对公益的理解,拓宽公益领域。美国高校作为学生公益事业的先驱,很早就开始一种名为学习服务的教育策略,所谓学习服务是指将提供的社区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学习获得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将学院自身特色专业与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充分组织协调,通过与相关企业、社区、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既能实践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能服务社会的公益平台。对大学生而言,其应该增强自身公益素养,认识到社会公益不能局限在关爱弱势群体、抗争救灾等热门领域,也应该关注其他公益领域。大学生可以从自身专业及学科基础出发,关注学院相关专业信息,组织开展或者参与一些专业性公益活动。另外,大学生应该有效利用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专业优势、学科背景优势,不断完善改进活动方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公益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形成与时俱进的宣传方式

如今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普遍存在宣传力度小、无特色、无效果的情况,要想在宣传方面有所突破,就必须发挥大学生的宣传主体作用。大学生与互联网关系密切,其在沟通交流与信息流通方面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他们的交往行为方式已经从直接的言语沟通向先进的网络媒体沟通迈进。因此,大学生公益事业宣传应该紧密结合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通过新颖先进的方式和关注平台,比如,微博、人人网、微信等,激发人们的服务热情,引导人们主动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另外,要注重学校与媒体的关系。对于学校来说,过多的媒体曝光可能会影响学校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但是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也是必须的。如果高校开展了与自身专业特色相关的公益活动,其活动范围仅仅是在学校内部,影响力极其有限。此时,就需要发挥媒体的力量,引进媒体深入宣传报道和采访,使得更多学生、教师乃至社会人士参与其中。形成与时俱进的宣传方式需要大学生与高校改变旧有观念和思维模式,引入媒体,走进互联网,让大学生公益文化事业走出校园,在社会上引起共鸣。

[1]徐普良.大学文化创新的理论自觉与社会责任.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01

[2]糜 莉等.当代大学生公益素养现状及其对策探析.学周刊:C,2012.06

[3]李朝晖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整体构建研究.中国轻工教育,2007.03

[4]董鹏中.美国高校服务学习运行机制的探究.教育与职业,2012.17

[5]赵丽霞.对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思考.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6]杜 可.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

[7]靳润奇等.论大学生的服务学习.教育与职业,2007.24

推荐访问:事业发展 对策 公益 现状 参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