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英语自学 >

初中体育弱势学生群体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个班都会有10%-25%的弱势学生,如何成功转化他们的学习态度、体育技能,是我们每一名初中体育教师所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中,笔者从树立信心、加强合作、因材施教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弱势学生 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要坚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效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健康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弱势学生的心理特点、身体素质、技能基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树立信心,弱势学生突破心理瓶颈的关键

相关调查显示,由于先天疾病,或身体残障造成的体育课堂弱势群体只占班级人数的1.27%,多数弱势学生是因为后天不良习惯造成运动能力较差,或因为缺乏体育兴趣,存在心理偏差。为此,我们体育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对他们加倍关爱,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自尊、自强、自信的心理情感,这是帮助弱势学生突破心理瓶颈的关键。

班里的何婉婷同学是典型的“小胖墩”型体育弱势学生,平日里她乐观开朗,有极好的人缘,可就是一到体育课堂上很少说话、消极锻炼,甚至还不断有意地缺课请假,避开每周仅有的几节体育课。一次铅球课前,我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了她练习推铅球的基本方法,从持球的手型、球放的位置、手臂的角度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由于有了课前的铺垫,她显得自信了不少,教师在讲解侧向、背向、转体、垫步、滑步推铅球的过程中,她听得非常认真,动作要领掌握得也很到位,我和同学们一起为她鼓掌,还让她负责纠正其他七八名学生推铅球的技术动作。她看到了老师的真诚,看到了同学们为她鼓励,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更重要的是自己掌握了过硬的铅球技能,何婉婷在课堂上恢复了平日的乐观、自信,开始嘻嘻哈哈地和同学们融在一起。即将下课的时候,我作了如下总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体育学习亦是如此,希望同学们能够树立信心,扬长避短,在体育锻炼中飞扬自己的青春风采。

后来,何婉婷的母亲来校时与我交流说婉婷现在开始跑步、打羽毛球了,晚上睡觉前还坚持做40个仰卧起坐,说要塑造自己良好的体型。我庆幸,不仅为了体育教学,更加为了培养一名学生热爱、积极、奋起的精神品质。

二、加强合作,提升弱势学生体育技能的关键

许是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使然,许是当前急功近利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初中生自私、冷酷、缺爱心、一意孤行等性格缺陷比比皆是。对于转化体育学科弱势学生的工作实践来讲,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赏识鼓励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引导全体学生都能够正常地对待、接纳、欣赏他们,营造一种学生间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这样才能促使这些弱势学生与其他同学一样阳光、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加强合作不仅是提升弱势学生体育技能的关键,更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集体活动,有效地调动了这些弱势学生的积极心理,他们的体育技能亦便水涨船高。

譬如,班上的张雄滔同学体型瘦小,在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上往往不占优势,兼以日常的学习成绩较差,有不少体形魁梧的学生喊他“张豆芽”,自卑、怯懦便成了他主要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了包括体育学科在内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对这,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教学排球的时候,根据他的体型特点,安排他充当自由人的角色,充分发挥了他灵活性强的特点,判断及时、移动迅速,垫给攻手的球角度合适、弧度舒服,让那些魁梧的学生大呼过瘾。分组对抗中,许多学生为了能够和他分在一组,自然对他多了尊重与欣赏,使得合作意识不但在课堂上悄然形成,还延伸到了课外的体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张雄滔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技能稳步提升。

三、因材施教,升华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即使是课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也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有的是体质孱弱,有的是缺乏兴趣,还有的是运动技能薄弱,不一而足。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极少融入针对弱势群体的针对性指导。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针对这些弱势群体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对体型特殊的学生,要选择一些能充分发挥其体型优势的项目;对缺乏兴趣的学生,要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胆小的学生,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难度,培养他的勇气与自信……

譬如,笔者在进行耐力跑即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的教学中,针对考核只能达到百分制40分以下的陈秋梅、钟永声两名学生进行了个别辅导。首先通过400米、500米、600米的匀速跑,引导他俩基本掌握了耐力跑的正确姿势,如上体动作技术、步幅适宜、鼻吸口呼等;接着又根据其心率、脉搏的测量结果,实施了变速跑分层练习:200米中速跑——100米慢跑——200米中速跑——100米慢跑……通过强度、激励的交替刺激,不但克服了由于固定练习节奏引起的疲劳、厌倦,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肌体抗疲劳能力,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在他们训练的时候,或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来调动他们的训练积极性,或通过花样跳绳、篮球运球等方式来增强他们的有氧耐力,使得他们由学期初的40分左右,上升到了75分左右,达到了良好生的标准。

总之,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与锻炼习惯,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以生为本、多措并举,有效转化弱势群体的体育能力是我们孜孜追求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 刘超.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J].神州.2013(14).

[2] 潘丽英,李新功.河南省中学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10).

推荐访问:弱势 教学实践 群体 初中 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