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英语自学 >

浅谈交通运输专业在海洋特色院校的发展建设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基于以海洋为特色院校的交通运输专业与其他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存在的差异性,分析以海洋为特色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特性,并据此明确以海洋为特色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提出以海洋为特色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措施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洋特色高校 交通运输专业 建设模式 专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b)-0152-02

交通运输有铁路、公路、水路、空运、管道运输五种现代运输方式。1998年,教育部从完全按照社会实际岗位需要来设置专业转向依据“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思路设置专业,全国高校的本科专业从504个削减到249个。交通运输专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覆盖之前的汽车运用工程、铁路运输、水运管理等专业重新命名的专业。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不同的院校由于它的发展沿革不同,也在五种运输方式下各有侧重点。其中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都以铁路运输为特色;长安大学、东南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又以公路见长,而武汉理工大学、集美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国际航运方向)、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更是以航运特色立校,重点发展海运。而像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也开设有交通运输专业,由于海洋类院校以海洋为特色,所以开设的交通运输专业也偏向于水路运输。但是他们与偏重于水路运输的综合类院校和专门以海事为特色的特色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区别和差异。因此,海洋类院校在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方面不能简单照搬其他高校的发展模式,必须总结出适应自己发展所需的建设模式。本文将以广东海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例,探讨交通运输专业在海洋类特色院校的发展模式。

1 海洋特色类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机遇及特点

1.1 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地域海域辽阔,全国对交通运输专业偏向水运管理的人才需求量大,而纵观全国,环渤海圈交通运输人才的供给主要有大连海事大学等院校,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上海海事与武汉理工等院校,东南沿海有集美大学。而珠江三角洲及西南沿海却没有以水运为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本科院校。例如广东省是我国海洋运输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每年进出口贸易居全国前列,而国际贸易货物的90%以上是通过水路运输来完成。所以对交通运输专业偏向国际航运即海运人才需求量大。全省航运类企业五千多家,但是从事水路运输经营管理的队伍中,学习过该专业的从业人员却不到三分之一。广东本省开立交通运输专业的只有两所职业技术学校。本科院校只有广东海洋大学。绝大部分交通运输本科专业人才都是从大连、上海、武汉、和厦门等院校或者其他高校相近专业引进。但是即便有其他相关专业毕业生补充,仍然不能满足航运企业的需求。广东海洋大学设立的交通运输专业偏向于水路运输特色,适应当前广东省的航运需求,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广东海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每年的生源都是广东本省生源,不对外省招生。广东省粤语盛行,在很多企业,甚至粤语是工作语言,本省的生源在语言方面较外省学生而言在广东省内就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本省生源毕业后就业相对外省生源而言更愿意留在广东,对企业而言更为稳定,这也是相对外省生源的优势所在。

1.2 重点发展专业,但非优势专业

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院校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非水路运输为特色的高校,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由于他们是其它运输方式见长,不予比较;第二类是以航运为特色立校的航运界的传统名校,例如大连海事、上海海事、武汉理工、集美大学等,它们较早设置了交通运输水路运输相关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交通运输也成为这些高校的优势专业,在招收生源和学生就业方面都在行业内名列前茅。同时,交通运输专业成为这些高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从师资、设备等软硬件上都给予了大量的投入。第三类是以海洋为特色的院校,例如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由于这些院校的历史发展轨迹区别于以航运立校的高校,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时间较晚,历史不长,所以还没能成为这些学校的优势专业,政府及学校给予的支持投入力度很难和以航运立校的院校相比。然而虽然目前并不是这些院校的优势专业,但是由于具有海洋特色,却是这些院校日后重点发展的专业。和其它综合类院校相比在学校的重视程度上又具有一定的优势。

1.3 师资力量薄弱

交通运输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应当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海洋类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由于开设时间晚,专业基础和设施设备薄弱,也远未形成交通运输教学和科研的梯队,又由于学校本身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及专业的特殊性,很难招到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研究人才,师资力量薄弱。

2 海洋特色院校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思路

由于与航运立校的交通运输专业相比,海洋特色类院校交通运输专业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也面临不同机遇,因此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机遇制定培养方向和目标,形成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必须与当前交通运输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相一致。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多式联运、物流蓬勃发展的大趋势式下,以海运为主干的国际多式联运发展迅速,我国交通运输业迎来大发展的时代,能组织管理多种运输方式的交通运输专业管理人才需求量激增。而以航运为特色的高校专业以海运为主,学生普遍缺乏对其它运输方式的兴趣和深刻了解。建议海洋类院校交通运输专业在专业定位为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目标是培养未来以海运为主干的多式联运的领导者。加强其它几种运输方式基础知识的教学,弥补这一需求空白。

2.2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科的交叉和专业的整合渐趋完成,单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已不再能满足交通运输领域的人才需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有特长”应成为海洋类院校交通运输专业办学的模式。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以建立宽厚的知识平台为基础,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综合能力,可为交通运输领域输送大量的宽口径高素质、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

海洋类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厚基础,宽口径。基础厚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加强运筹学、管理学、经济学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再辅以专门化方向,才能增强学生对工作实践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宽口径是指要求学生对不同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强。事实上宽口径是建立在厚基础之上的,是为了拓宽专业的适应面。二是增强能力,有所特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越来越受到全国各高校同行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偏向海运的交通运输专业,由于以后主要就业去向是国际航运、国际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港口等企业单位,经常要与外商进行商务往来,英语是工作语言的一种,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必备工具。计算机应用已成为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一种手段。此外,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更应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思路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在某一技术领域形成一定特长。

2.3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是做到三个兼顾:交通运输专业虽属管理学,但从实践的角度看,也需具有较强的工学背景,因此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选择上注意工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的兼顾;航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先直接从事业务操作工作,待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会有更好的发展,但从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来看,需要将他们培养成未来行业或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注意业务操作和专业理论的兼顾;另外海洋类院校交通运输专业,既需要与航运立校的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一样掌握国际航运的基本规则,了解国际市场,也需要掌握以国际航运为主干的多式联运、物流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国际航运与多式联运、物流的兼顾。

2.4 优化教学组织过程

海洋类高校由于开设交通运输专业时间较晚,在师资力量方面不具有优势,可以通过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并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来弥补这一缺陷。对于专业课,在海洋类院校交通运输专业也是重点发展专业,借助于学校的支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给教师提供机会到发展历史悠久,专业发展成熟、知名的院校取经,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专业老师水平。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与校外的实习,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引进知名院校优秀的教授、交通运输有关专家作为本校的客座教授,定期走进学校给学生做报告和讲座,增长教师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3 结语

本文从交通运输专业自身情况出发,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的特点,提出海洋类院校交通运输专业建设具体思路。海洋类交通运输专业应该找准自身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培养交通运输管理人才。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兼顾实践与理论,从基础入手,让学生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拥有广阔的知识面、较强的综合素质。海洋类院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除了对学生的培养外,还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完善,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 沈甸.对航运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校管理,2010.

[2]李姗姗.交通运输专业(国际航运业务管理)分方向教学模式探索[J].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苏同江,李向力.论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3.

推荐访问:浅谈 交通运输 海洋 院校 特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