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英语自学 >

传统村镇水空间保护与开发——以廿八都枫溪河设计为例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分别从功能、景观、文化3个方面论述水对传统村镇的影响及其与传统村镇的关系,并指出目前传统村镇水空间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廿八都枫溪河景观整治这一案例,结合传统内涵与时代要求,探索当前对传统村镇水空间保护与开发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村镇;水空间;保护;开发;枫溪河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4-0211-02

ProtectionandExploitationofWaterSpaceinTraditionalVillages——TakingNianbaduFengxiRiveras anExample

JIN Cheng-hong 1WANG Xin 1 *CHEN Wen 2

(1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Lin"an Zhejiang 311300; 2 Jiangsha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stute)

AbstractIt was clarified the relation bewteen water and traditional villages from function,Landscape and culture.Then itpointed the main issues traditional villages facing currently. Connecting with traditional contents and modern requirements,the paper explored the way of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water spac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currently by analyzing the case of remediating Nianbadu fengxi river.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water space;protection;exploitation;Fengxi River

传统村镇的发生、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围绕着水进行。由水形成的空间是整个村镇活力之所在,别具景观特色与生活气息,同时也是地方文脉的传承与延续。水对于传统村镇的作用毋庸置疑,对其影响无处不在。但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与变革,传统村镇水空间日益遭到破坏与冷落,水空间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与尖锐。

1传统村镇与水的关系

1.1水的功能

取得良好的生活用水,与外界有方便的交通联系是村镇选址的首要问题。一般水乡村镇,从选址到设计都与水道密切结合,在现代交通工具尚未普及之前,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运。水路运输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运输量也远比陆路运输大,因而凡是有条件利用水路运输的地区,往往在河道汇集的地方形成集镇。为了运输和日常生活用水的便利,无论商店、作坊还是住宅都力争临水[1]。水在村镇的生态环境系统中同样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可以调节一个地区范围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还具有很强的自净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并创造清新怡人的环境。除此之外,传统村镇中,水在防御、防火、生产、灌溉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1.2水景观

在河网交织的江南水乡,许多村镇均临河而建,其形态基本取决于河道的走向、形状和宽窄变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情趣和景观效果。在河网交织或湖滨江畔地区聚居建房,既可利用水路以方便交通,也可以水为资源而捕鱼种稻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还可借水景衬托而给村镇景观凭添自然情趣[2]。水塘因出于生产、防火的需要而产生,由水塘形成的水空间在周边变化较为丰富的地形点缀下,散发出一种浓郁的自然情趣和田园风味。水塘往往临近建筑,即使是平淡无奇的水塘也能有助于建筑获得开敞、宁静的气氛。井作为村镇中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是联系家家户户的纽带。为方便取水、洗涤,通常座落于街头巷尾,开辟出一个较为宽敞的空间。井台空间打破了传统街巷的封闭狭窄,丰富街巷的景观变化,使其获得抑扬顿错的节奏感。空间虽小,但却是一幅活灵活现、展现生活的画面,同时也是村镇中重要的交往活动场所,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1.3水文化

我国古代在水文化观念上,既热爱水,又对水产生种种神秘感,由此派生出智性、德性、神性、灵性等理性认识[3]。水文化对于传统村镇的建设有很大影响。在皖南村落理景中极重视水口的处理与建设,如歙县棠樾村,在其溪流下方,即村头东南约500 m处设水口。从棠樾之水口设置可以看出,风水把水视为全村的命脉,是“气”之所系,所以要在村子溪流上下两关锁这个“气”脉,以促使村落的发展与繁荣[4]。

2村镇水空间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伴随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不可避免地产生水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工业及高附加值农业发展迅速,在带来高额利润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水环境污染。农村水环境问题的加剧,不仅危害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身心健康及生存环境,而且严重影响国家食物安全和水安全[5]。

自从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发展以后,昔日的江河与码头已不再发挥原有作用而日益被冷落、改造。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使得原本充满生活气息和作为村镇公共交往场所的水空间逐渐被忽视、破坏。因此,从传统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把握时代脉博,为水空间找到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刻不容缓。

3案例研究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3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3个自然村构成。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枫溪河发源于小竿岭,穿镇而过,是古镇和新镇的自然界线,也是”山水古镇”的重要自然风景轴线。项目红线范围枫溪河长约1.5 km,用地面积5 hm2,用地主要包括6个主要景观节点,可分成北段、中段、南段3个部分,自然、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图1)。枫溪河水量较大,水质清澈,山水田园农居相映,有较高的风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目前沿岸景观比较杂乱,衣居辅房无序搭建现象比较严重,缺乏高大乔木掩映,尚待整治和改造。

3.2保护与开发策略

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保护为基础,适度开发,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风景建设和谐发展,在整体改善基础上开发旅游市场。从传统村居建设思想和文化出发,理清古镇建设的文脉关系,使传统重新焕发出古朴的生机和独特的文化精神,彰显“山深人不觉,缘溪画中居”的风景特色和山水古镇意境。

景观语言求其真,详细考查并应用当地建筑材料、营造方法和惯用的景观处理手段。造景手法写其神,从传统文化出发来认识和形成村落景观意象,用古人的文化视角来看待村溪景观建设。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发展需要,与地方文化、乡土景观、场所精神紧密相联。

3.3水空间景点设计

3.3.1山光潭。仿照上游现有滚水堰做法,在珠波桥下设滚水堰,形成半月形水面,称山光潭,取“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意境。使上游来水稍作静止,形成较大静止水面,在景观意境上和文昌阁相应,弥补有动水无静水之不足。潭边种植高大乔木,设铺地、浣街、翻车等等,构成入村第一景。

3.3.2珠波桥。在珠波桥两侧营建水口绿地,构成入村主入口,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意境。珠波桥水口绿地主要分为野花坡、纪念亭、水碓、村口树4块。珠波桥东岸北侧毗邻游客中心,设小型集散场地。设亭、浮雕墙纪念和展示古镇发展历史和保护开发工作。南侧有高差很大的土坡,在现状台地基础上整理成坡,以野花草坪为景观特色,功能上起到主入口人流集散地作用。珠波桥西岸北侧正对文昌阁,设村口铺地,植香樟、枫香等高大乔木,荫蔽水口。树下有石条凳、铺地、埠头等,在拟拆除建筑基础上移建当地木构架当作凉亭,构成传统村镇村口典型景观。西岸南侧有几条入村道路交错,并有水碓一座,依托水碓种植高大乔木和北侧共同构成村口铺地。

3.3.3百花涧。百花涧是两溪交汇口,山溪从东汇入枫溪。拟对汇水口进行处理,利用高差形成跌水景观。溪流两侧山花烂漫,形成“径曲萋萋草绿,谷深隐隐花红”意境。

3.3.4青溪坊。东升桥两侧民居夹溪而建,是古镇中心地带。本岸拟设生态驳岸,结合农家沿溪铺地道路和植物,构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溪畔农家商业区域,寻找“蒲短斜侵钓艇,溪迥曲抱人家”的意境。

3.3.5秋霞圃。枫溪两湾后农居建筑逐渐稀疏,枫溪两侧田园风情浓郁。设秋霞圃,求“秋叶绕舍是陶家,遍绕篱边日见斜”的意境。注重突出农家院落田园风情,结合旅游设置相应旅游活动。设道路、铺地穿行于农家院落之中,设葡萄架、瓜果廊等烘托气氛。

3.3.6枫影滩。此处滩宽流急,建筑均临河而建。滨河建铺地、石凳、栏杆等,构成临河游憩带。绿化控制地段种植枫香、五角枫、青枫、桂花等,形成“杏堤数里余,枫影覆亦遍”的意境,突出“秋香秋色秋景”,重现“枫溪”景观。

4结语

水空间作为传统村镇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村镇活力之所在,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空间载体,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交融、传统文化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体现。但对于正处在剧烈变革中的传统村镇,水空间原有的意义与价值正在慢慢消逝,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越来越多。

在当今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应充分意识到水空间对于传统村镇的重要性,将水空间的保护与开发作为工作任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应秉承传统理水手法之精髓,尊重当地传统与文脉,利用现代科技成果,重现人与天调、共生共荣、生态环境良好的滨水景观。

5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浙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 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 熊海珍.中国传统村镇水环境景观探析[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8.

推荐访问:村镇 为例 传统 保护 开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