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教案课件 >

中国书籍在德国进入“后主宾国”时期

作者:jkyxc 浏览数:

中国出版以主宾国的身份亮相2009年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把这一届“全球出版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正如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所说的:“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这一届书展虽然结束了,但中国书籍的清香在德国却越来越浓郁。

中国书籍好卖

与DBH书店集团并驾齐驱的塔利亚书店集团,从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以后,在2010年进一步加大了销售与中国有关的德语书籍、德译本中国书籍以及原版中国书籍的力度。比如,走进塔利亚书店集团位于柏林的一家分店,马上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中国氛围。书店大堂,设有一个中国书籍的展台。书籍边还摆放了中国结、中国剪纸等艺术品。无论是在文化、经济、政治、历史还是在国际关系等各类图书中,都可以找到与中国有关的书籍。

最多的要数实用类书籍,如《中文说、听、写》《中国导游》《5000年历史》《气功》等。德国首本《汉德歇后语词典》很受读者欢迎。这本书由德国汉学家罗艾可与她的老师顾彬共同编写。书中收录了大约1400个歇后语词条,涵盖中国文化与民俗的各个方面。

经济类书籍也是德国年轻人比较关注的。德国驻华记者弗兰·克泽林的《中国密码》《与中国为邻》,曾登上德国畅销书排行榜。这两本书连同《中国震惊》《嫔妃经济》也被推荐。新书中,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夫妇的新著《中国大趋势》引人注目。此外,欧洲外交关系协会执行主任马克·里欧纳德的《中国怎么想》则把焦点对准了中国智库。

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文学书籍在德国书店大量涌现,德译本中国书籍遍布德国书店。比如在塔利亚书店, 德译本中国本土文学作品就有不下40种,像余华的《兄弟》、莫言的《生死疲劳》、李洱的《花腔》等。

中国故事好看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陆建德曾说:“外国作家很少以中国为题材写作,即使写,也不是将中国人作为主角。”不过,在这两年,借中国成为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的热潮,这样的作品在德国陆续出现了。

《中国皇帝》是一个典型的德式“中国故事”。作者是柏林的年轻作家蒂尔曼·拉姆施泰特。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我”原来要去中国,这是一个生日礼物,但没能实现。于是,“我”在信中向兄弟姐妹叙述了自己虚拟的中国。《中国皇帝》还荣获奥地利文学大奖——第32届英格伯格·巴赫曼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评价说,风趣,却又悲伤,非常精彩。同时,他也赢得了德语文学界最有名的朗读大奖赛观众奖。

青少年小说《乘龙飞行》由小说家汉斯-彼得·霍夫曼撰写。汉斯-彼得·霍夫曼把他的女主角安娅送上了跨越时空之旅。她的爸爸由于工作需要必须到中国去,安娅也不得不离开德国,并通过一些神秘的偶然跌入了中国的战国时代。

也许中国故事的市场实在太大。德国还成立了一家专门出版中国故事的出版社——黄出版社。该出版社推荐的一名新作者欧普拉,就专门撰写中国故事。欧普拉的第一部作品是《小月兔》。欧普拉用清新的笔调向德国小读者讲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兔子“兔兔”的故事。故事以中国人过中秋节,祭祀月亮女神为背景,围绕兔兔被抓又被放的事件,描绘了兔兔与村庄李家两个孩子的友情,以及人们对天宫中的小月兔的喜爱。

德籍华人作家吃香

对中国的关注,也带动了德国华人的创作热潮。旅德华裔作家关愚谦与夫人、德国汉学家蓓塔·哈瑞最近推出了新书《大鼻子——中国人怎样看我们德国人》。关愚谦夫妇利用近年来在德中两国的生活经历,通过对近120位德中各界人士的采访,用生动有趣的实例解析了中德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通过采访,他们归纳出中德文化上的一些差异,比如德国人做事慢,中国人喜欢快;德国人喜欢喝,中国人却喜欢吃;德国人崇尚力量强大,中国人追求家庭幸福;德国人喜欢太阳,中国更爱月亮等。

另一位用德语写作的华人女作家——罗令源,一直也很受德国媒体关注。她的长篇新作《留洋肚子静悄悄》也把眼光转向了中德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小说借助一对德中恋人在中国的短暂经历,揭示了西方个人主义与中国儒家伦理间的冲突和互融,展示了一个介绍中国的新视角。此前,她用德文写作的短篇小说集《你给我从五楼上滚下去》,获得了阿德尔伯特-冯-察米索文学促进奖,并且还出版了用德文写作的首部小说《中国代表团》。她的短篇小说集《夜游莱茵河》也很不错,让人从中深切体会到中国人和德国人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素质和心理感受上的巨大差异。

对于中国故事受到德国读者的关注,德国汉学家们认为,这与当下国际上“中国概念”越来越流行有关。

推荐访问:中国 时期 书籍 主宾 在德国

相关文章:

上一篇:民间剪纸
下一篇:满族文化研究综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