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教案课件 >

改革开放40年技术革新下的有声出版图景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 有声出版是出版领域的一个分支,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载体进行内容创作的知识信息生产、编辑与传递活动。改革开放40年来,有声出版经历了起步、积累和繁荣几个重要阶段。文章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声出版的发展历程和图景,并从技术视角将这个图景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专业化电子音像出版、全民化数字有声出版、VR/AR技术下的有声出版,以及有声出版云平台与云广播。

【关 键 词】有声出版;有声读物;虚拟现实;云出版

【作者单位】童云,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周荣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7.004

人类文明史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媒介域:文字、印刷和视听。法国学者德布雷1979年提出“媒介学”一词,指出媒介域是依托信息传播的媒体化配置(包括技术平台、时空组合、游戏规制等)所形成的包含社会制度和政治权利的一个文明史分期。媒介学研究的重点是发现技术和文化的互动结构,考察社会结构、(跨社会的)社会关系如何在一般意义上和影响传递的技术结构进行互动[1]。按照媒介学的观点,声音传播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类发明留声机和录音设备后,语音被保存了下来,这使得人类文明的记载不局限于文字,还可以通过有声出版形式传播和继承。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有声出版作为出版业的一个分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业态日益丰富,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态。有声出版对社会信息传播、情感沟通、思想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消弭知识鸿沟,促进全民阅读,推动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本文论述40年来技术变革下的有声出版图景,并从技术视角将这个图景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专业化电子音像出版、全民化数字有声出版、VR/AR技术下的有声出版,以及有声出版云平台与云广播。

一、有声出版的概念

1.技术变革下的出版概念演化

中国出版业经历了文字出版、电子音像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等业态。《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版”的释义是“把书刊、图画、音像制品等编印或制作出来,向公众发行”[2]。20世纪70年代电子音像出版物盛行,出版内容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作品。林穗芳认为,出版是“选择文字、图像或音响等方面的作品或资料进行加工,用印刷、电子或其他复制技术制作成书籍、报纸、杂志、图片、微缩制品、音像制品或机读件等以供出售、传播”[3]。20世纪90年代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和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出版概念不再局限于纸质产品,出版平台、发行渠道、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形态发生一系列改变,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手机出版和云出版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基础上产生。网络出版是利用互联网创建、管理和传递(或访问)数字内容,并为组织或个人创造价值的过程和技术[4]。数字出版以二进制代码形式改变了传统出版的工艺流程。学者们从传播介质、技术手段、传播流程、内容生产等不同视角界定数字出版。罗秉雪从媒介融合背景出发,认为数字出版的特点是全媒体出版。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在《手机出版的规模及预测》一文中指出,手机出版是数字出版的组成部分,是以无线通信技术为手段,以付费方式向手机用户发布内容的一种出版形式[5]。笔者在《云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的理念构建和方案设计研究》一文中提出,云出版是将云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数字出版行业的商业实现,是一个基于现实出版环境的虚拟数字出版网络平台,它让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内容提供商、出版商、渠道发行商以及终端读者,都能在云平台上享受到相应的服务[6]。以上不同历史阶段出版概念的演化表明,现代出版离不开技术,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使出版业态发生变革。有声出版作为一种出版类型,對技术的依赖性较强,深受技术的影响。

2.有声出版

有观点认为,有声出版是指通过声音表演者、专业录音录像制作人员等把文字内容转化为音频,经过剪辑、配乐等后期工作制作成有声读物,以移动介质为载体,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下载、收听和分享等阅读服务的出版方式[7]。然而将有声出版看作文字出版的附属物,是对有声读物缺乏全面观照的表现。崔玉可等人认为,有声出版不仅包含文字的语音化,更应跳出纸质出版环节,将原创内容直接制作成音频产品[8]。有声出版区别于纸质出版和电子出版,以有声语言创作为主,具有声音媒介的特殊属性。因此,有声出版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载体进行内容创作的知识信息生产、编辑与传递活动。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有声出版由兴起到繁荣,经历了模拟技术下的电子音像有声出版,数字技术下的有声读物出版,VR/AR技术下的有声出版以及云出版等重要阶段。随着新兴技术涌现,有声出版的传播形态、流程、模式、规制、渠道、发行、营销等将不断创新。

二、有声出版的重要阶段

1.专业化电子音像出版

有声出版技术始于留声机和录音设备的发明,如果以最早的手摇式留声机LP唱片的出版作为开端,世界音像制品出版业自诞生起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盲人基金会自20世纪30年代起实施有声书计划,为视障人士提供有声阅读服务,20世纪50年代后建立有声书库和有声书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向有需求的读者提供免费订阅和下载服务。

我国的音像制品出版于20 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规模[9]。1979年广东太平洋影音公司使用现代化设备录制并出版了第一盒有声磁带。1980年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推出用于存储音频声音轨道的CD-DA光盘标准。1983年CD-ROM数据光盘标准问世,揭开数字媒体存储技术产业化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 DVD(Digital Video Disc)技术成为娱乐业标准存储技术。1998年施行的《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提出,电子出版物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2001年公布的《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将音像制品管理范围限定为录有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音像制品的出版、制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等活动。这一阶段的有声出版物以模拟技术下的实物载体为主,如LD、CD、VCD、DVD、CD-ROM、MD等。

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力,电子音像出版业处于改革创新的前沿,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突破体制方面的障碍,通过改进技术手段,找准市场定位,制作了丰富多样的有声读物产品,满足了受众对于“听”的广泛需求,促进了社会文化建设。这一时期,广播电视系统的机构纷纷成立音像出版社,音像制品出版业形成全国性规模产业[9],2000年全国共有电子音像出版单位350多家,出版电子音像产品约2万种,其中录音磁带以音乐、少儿和语言节目为主,年产量1亿多盒;光盘类产品以CD、VCD、CD-ROM节目为主,2000年光盘产量突破3亿张[10],英语学习类、长篇小说评书类、儿童故事类、影视剧类有声读物非常畅销。

电子音像出版业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其商业模式是由编辑或者创作者完成市场调研、内容策划、制作,由出版社出版,再由音像店发行,通过这种方式,创作者获得版税,出版社获得利润,分销商获得销售收益[11]。有声读物本身不盈利,而是通过广告实现创收以及社会影响力,其中,部分广播剧、小说连播、文艺赏析、影视剧有声版等作品以磁盘、光盘形式出版发行,进入有声出版运营系统。由于内容生产流程规范,各个工作环节对质量要求严格,要由采编人员进行专业化、精英化生产,因此,电子音像有声读物品质较高,版权受到法律保护,产业管理逐渐形成体系。

电子音像出版技术经历从磁介质到光介质,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更替。20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音像发行数量和利润大幅下降[12]。受到互联网冲击,加上盗版猖獗,电子音像出版困难重重,盒式磁带和磁盘光盘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互联网带来阅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以磁、光、电技术以及实物形态承载内容的出版方式日渐式微,传统电子音像出版业面临数字媒体的洗牌,电子音像出版物的发展方向只能是数字出版和全媒体出版[13]。

2.全民化数字有声出版

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技术掀起出版行业的产业革命。1991年万维网(World Wide Web,Web)创建,数字媒体的网络应用出现无限生机。20世纪90年代,流媒体技术应用于Internet音频和视频的流式传输,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DAB)、数字视频广播(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DVB)应用于广播电视。2007年贝佐斯推出Kindle,电子阅读器掀起电子书数字化革命。宽带网络技术、Web2.0技术、P2P技术、云存储和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等快速发展,为有声读物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平台。

近年来,中国数字有声出版业增长势头强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平台兴起,汇聚海量内容,网络电台、手机APP客户端,以及微信公众号、虚拟社群等社交媒体成为有声读物的传播渠道。第二,自媒体规模迅速扩大,用户参与音频生产,个人播客、声优、主持人、教师、作家等主体创作有声读物,在网络中发布、下载、分享。第三,有声读物产品形态越来越多样化,重视以人为本的交互和体验。第四,知识付费初见雏形,商业模式日渐成熟,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喜马拉雅FM等平台举办了“123知识狂欢节”活动。由此可见,这一阶段,数字有声读物受到大众欢迎,人们乐于以“听”方式获取知识信息,乐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听书、听剧、听新闻和学习外语,听书成为当下快节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世界环保呼声不断,由于避免了印刷和生产环节的物质浪费,数字有声读物被看作一种绿色消费,得到了世界环保组织的支持和倡导[14]。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为数字有声读物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促使有声阅读、全民阅读等成为良好的社会风气。

数字有声出版是基于数字媒體技术和平台的数字有声读物的生产、编辑与传递活动。有声读物(Audio Readings)是指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播符号,以音乐、音响、影像、图文等为辅助元素创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知识信息含量的数字媒体产品和服务[15]。数字有声读物强调以语音为主要创作元素,兼顾视频,包括有声书、播客节目和定制音频,具有知识信息产品属性。数字有声读物通常采用口语形式创作,既可使用录播方式,也可使用直播方式,通俗易懂,适宜广泛人群收听。

全民参与,产消合一是数字有声出版最重要的特征。社会化媒体通过开放的平台给予每个参与者生产内容的机会。数字有声出版的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大批数字有声读物内容生产者涌入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产消者”正在改变数字有声出版的产业形态、产业范围、产业规制和产业趋势。组织和个人都是数字有声读物的生产主体。组织生产主体包括广播电台、图书馆、出版社、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组织等,比如电台录制广播剧、评书、小说连播,图书馆录制电子书有声版,出版社随纸质图书发行有声书。个人生产主体主要是广大的用户群体,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音频软件操作简单,普通用户只要拥有简易的录音设备,甚至一部手机即可录制作品。普通用户生产的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专业用户生产的内容(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PGC)和职业用户生产的内容(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OGC)是当下有声出版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有声读物的自助出版将成为一种新型出版模式。

数字有声出版具有数据存储量大、检索快捷、收听效果好、终端携带方便、互动性强和成本低廉等特点。与电子音像有声出版的实物形态相比,数字有声出版的商业模式和形态主要表现为产品虚拟化、交易角色虚拟化和业务流程虚拟化[16]。数字有声出版平台既包括出版社、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机构,也包括商业听书网站和网络电台,如天方听书网、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等听书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各类自媒体平台,吸引了庞大的用户群体。数字有声出版实现了个性化内容的生产、编辑、发行、推荐和订阅,可以多终端、跨媒体发行,基于大数据为用户画像,进而为个人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总的来说,数字有声出版前景广阔,正在上升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主流记录方式之一;数字出版技术日新月异,数字有声出版将融合虚拟现实、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呈现更多新型业态。

3.VR/AR技术下的有声出版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生成与一定范围真实环境在视、听、触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17]。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是实时计算摄影机位置和角度,把虚拟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从而实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可以说,VR是用计算机构建虚拟的世界,AR是在现实环境中扩增信息[18]。VR/AR技术在有声出版领域的创新应用,为读者和用户提供了超越现实的视听体验,开创了多感官认知的新时空。

个性化、体验式、沉浸感和超媒介是VR/AR有声读物的重要特征。VR/AR有声读物让读者或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环节,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个性化定制产品,为他们提供即时性、交互性服务和美好的体验。例如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时考虑孩子使用设备的便捷性,出版社制作发行少儿类、科学类、游戏类等VR/AR绘本,孩子使用手机或可穿戴设备即可观看和收听VR/AR绘本内容。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媒体研究院设计制作《消失的世界》《未来机械世界》绘本,将文字转换为语音和3D模型,添加了音乐和音效,叠加到真实环境,以这种模式为读者讲故事,增强了艺术欣赏性,使得读者能与虚拟影像互动并参与游戏。

游戏化设计带来寓教于乐的体验。AR/VR有声读物在教育、科普、体育、医疗、旅游、建筑、房产、职业训练等有声出版领域广泛应用,通过互动与体验的方式,增加读者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对VR/AR图书的情感认同度,使他们获得超越现实的阅读体验,节省了学习的时间成本,获得最大化价值。由此可见,出版社基于数字媒体平台的众筹营销、社群营销、体验营销等营销模式,推陈出新,构建了VR/AR有声出版的新产品、新服务、新营销和新格局的生态体系。

4.有声出版云平台与云广播

云计算与相关跨学科技术应用到有声出版行业,构建有声出版云平台,是一个创新的尝试。第一,出版社通过对传统有声出版资源和数字有声出版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构建云出版服务平台。第二,云出版将有声读物创作、录制、剪辑、审稿、分发、购买等环节连接在一个平台上,作者、出版者、销售商和听众在平台上分工明确,共同协作。第三,有声出版云平台聚合数字有声内容资源,完善音频终端服务,畅通交易渠道,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第四,有声读物云平台为出版企业和用户搭建入口,提供自主出版服务。可以说,有声读物云出版是一个完整产业链的实施方案。

云广播是采用云计算和相关音视频技术部署实施的广播系统。2014年9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启动云广播平台建设,规划三大业务板块:云采编、云媒资、云发布[19]。云采编系统可以实现个人终端报题、采写、编辑、剪辑、上传和审稿功能,简化新闻采编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云媒资系统构建大型声音数据库,解决广播电视台节目资源分散性问题,实现优质音视频资源的存储、共享与运营,同时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媒资服务、在线点播和多元化收听服务。云发布系统支持多渠道、多终端、跨媒体分发,增强节目的交互性。从总体上看,一方面,云广播平台通过技术手段保护有声读物的知识版权,对有声读物进行知识管理,另一方面,云广播平台建立电台互联、声音互联、终端互联,与车联网、物联网和智慧网络协同发展,成为智慧城市的子系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40年来,有声出版释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经历了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从精英生产到全民生产,从单一渠道到媒体融合,从单一主体到云端建设等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声音,这个古老的传播符号,在技术革新中不断完善文化承载功能,提高文化承载效率,记录社会生活、文化变迁、思想观念,文明历史、科学知识等大千世界的各种信息,成为除文字、图像之外重要的信息载体。音频技术、计算机技术与新兴技术合力,重新解构了社会的听觉文化,决定了这个时代主流媒体的外形和配置[1]。有声出版凭借其欣欣向荣的发展图景,引导人类社会步入文明进步的新时空。

|参考文献|

[1]陈卫星. 传播与媒介域:另一种历史阐释[J]. 全球传媒学刊,2015(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林穗芳. 明确“出版”概念 加强出版学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1990(6):13-20+1+12.

[4]周荣庭,陈刚. 蓄势待发的网络出版业[J]. 中国印刷物资商情,2004(12):16-19+24.

[5]郝振省,段桂鉴,辛广伟,魏玉山,李熙. 手机出版的规模及预测[J]. 出版发行研究,2007(1):8-12.

[6]周荣庭,谢广岭. 云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的理念构建和方案设计研究[J]. 中国出版,2013(10):31-35.

[7]胡春萌. “有声出版”进入2.0时代[N]. 天津日报,2017-04-12(013).

[8]崔玉可,张聪,黄秋秋. 我国有声出版行业初探[J]. 现代视听,2018(5):74-77.

[9]孙艳华,钱俊,周山. 电子出版及其与音像出版、多媒體出版、图书出版间的关系[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5(5):20-23.

[10]陈生明. 2000年电子音像出版扫描[J]. 出版广角,2001(1):19-22.

[11]晓林. 电子音像出版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思考[J]. 中国出版,2013(14):50-51.

[12]于志坚. 电子音像出版业:走出困境实现产业创新[J]. 中国出版,2008(11):48-49.

[13]李华. 电子音像出版的困境与走向[J]. 中国编辑,2010(5):50-53.

[14]Pope Kitty,Peters Tom,Bell Lori,Bastian Jessica. Find a Way to Offer Playaway[J]. Searcher, 2009, 17(3): 48-53

[15]童云,周荣庭. 有声读物传播形态与模式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8(7):5-7+18.

[16]周荣庭. 运营数字媒体[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

[17]赵沁平. 虚拟现实综述[J]. 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2009(1):2-46.

[18]周忠,周颐,肖江剑. 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综述[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2):157-180.

[19]李向荣,阎冬. “走出概念、快速见效”中国广播云平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媒体融合工程[J]. 中国广播,2017(10):9-14.

推荐访问:图景 有声 改革开放 技术革新 出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