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报告诀窍 >

咸阳剪纸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影响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本文较详细论述了咸阳剪纸艺术的产生、发展和特点,对旬邑库淑兰等代表人物的剪纸成果进行了重点介绍,对于学习传承研究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有着积极的引领借鉴作用。

关键词:剪纸;起源;特征;发展

一、咸阳剪纸的产生

咸阳剪纸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后稷四世孙公刘曾率领周族定居于咸阳北部的旬邑、彬县和淳化等地。《豳风·七月》详细记载了当时豳地男子从事农耕、牧猎、酿酒、凿冰、修房屋、备祭品和女性奴隶采桑、养蚕、纺绩、缝制等活动。其中“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等诗句已经表明,早在3700年以前,这里的劳动妇女已经具备了精良的剪裁技艺。

武王伐纣,定都丰、镐,推行周礼。咸阳作为西周王朝的京畿之地。浇铸在青铜器之上的钟鼎文字,其畅达的笔触、雄浑的结体、率意的布局,为咸阳剪纸艺术的启蒙提供了借鉴的标本,而古老的巫俗文化和图腾文化,无疑成为咸阳剪纸最原始的文化元素。

《史记》记载:周武王有两个儿子。长子诵,次子叔虞。武王驾崩,诵继位,史称周成王。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二人游戏,成王将桐叶剪成圭状,并告诉弟弟:“以这个封你到唐地为侯。”后来果真将唐地封给了叔虞,史册上便称叔虞为“唐叔虞”。这一记载表明,当时包括咸阳在内的西周京畿之地,已经有了类似于剪纸的技艺。

二、咸阳剪纸艺术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以金银箔等为材料的剪刻图形已广泛用于宗教礼仪活动。随着秦的强盛以及秦王朝一统天下,咸阳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域,不仅正统艺术比较繁荣,工艺美术也比较发达。在秦咸阳宫遗址上出土的秦云纹瓦当、旋纹瓦当和回纹瓦当,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的雕刻技术一定达到一定的水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包括剪纸在内的工艺美术的存在状态,不仅在题材上包罗万象,在表现形式上也丰富多彩,呈现出厚重古朴、典雅精致、阿娜多姿的风貌。

汉民谣:“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讲的就是文帝刘恒时期宫妃抱着太子在窗前玩耍,把梧桐叶子剪成影人取乐的情形。

《汉书》载:武帝宠妃李夫人少而早卒,帝思念不已。有方士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帝另居他帐,影显女子如李夫人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帝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诗云:“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遂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这个凄美故事折射出了剪纸以至皮影的发展轨迹。茂陵汉墓出土的汉代贴金花,用小于指甲的金箔剪制而成,有虎、象、怪兽、鸟与云气等形纹,造型精巧,巧夺天工,已经完全具备了剪纸艺术的特点。

另外,淳化甘泉宫出土的旟旐瓦当、蟾蜍玉兔纹、二马甲天下等图像瓦当,其造型和纹饰与咸阳民间剪纸有着惊人的相契,作为京畿重地的咸阳,包括剪纸艺术在内的民间文化与正统文化共存、共荣的状态。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和造纸术的普及,民间剪纸艺术借力扬帆,蓬勃发展。两千多年来,咸阳剪纸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咸阳人民对幸福的期盼,广泛地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唐代,咸阳毗邻京都,呼吸着浓烈的盛唐诗词等文化的清风,剪纸艺术步入高峰。杜甫、崔道融等诗人笔下“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等描写,幻化出盛唐时期咸阳剪纸艺术的前行足迹。

明代佛教、道教、基督三教合流,交融激荡,对于咸阳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咸阳剪纸深受各家文化熏陶,逐渐成为寻常百姓思想和生活的载体。

三、近现代咸阳剪纸的状况

上世纪40年代,咸阳的旬邑、淳化等地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民间剪纸不论是内容和题材,都更加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形成了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精神内核。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咸阳剪纸在抢救继承中发展和繁荣,形成了流派纷呈、人才辈出、佳作如潮的态势。作为剪纸重镇,旬邑、永寿、兴平、秦都等地的剪纸艺术,更是瑰丽多姿,久负盛名。

1983年,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出版了《咸阳剪纸》专刊,比较全面地展示了那个时期咸阳剪纸艺术的情况。1984年秦都区举办了《首届民间剪纸艺术展览》,展出作品400余件。1988年5月,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咸阳市文化局、旬邑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旬邑民间剪纸展览”,展出作品250多幅,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开幕仪式及座谈会。

旬邑县库淑兰的彩色剪纸,且吟且剪、声像同生,以其独特的造型、浪漫的装饰和饶有风趣的民俗涵蕴,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1989年10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在旬邑召开了“中国民间剪纸理论研讨会”,举办了“民间剪纸艺术展览”、“库淑兰家庭剪纸展览”等主题展览;1990年3月,旬邑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艺术之乡”;1992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中,库淑兰剪纸独领风骚,获最高奖项“特别奖”,囊括了所有的获奖项目16项,获奖量名列参展各个画乡之首;1993年11月,全国民间美术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旬邑县做了经验介绍,并被文化部重新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1994年10月,库淑兰在“中国艺术一绝大展”中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金奖;1995年9月,库淑兰应邀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个人展览;1996年3月,库淑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1997年3月,库淑兰剪纸作品集《剪花娘子库淑兰》由台湾汉声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11月,赴香港“97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节”做剪纸表演和学术交流;2004年4月,库淑兰作品在全国著名剪纸传承人作品展览中展出; 2010年,“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纪念馆”落成,收藏展出作品1000多幅。旬邑县彩贴剪纸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1年10月9日,兴平市张秀芳剪纸作品《喜字图》和《喜鹊登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2年6月1日中国教育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2002年,礼泉县苟振华创作的剪纸组画“龙口夺食”,在“胶州湾杯”中国剪纸艺术大展获得银奖。2009年,泾阳县孟庆玲剪纸获“陕西省妇女手工艺技能大赛”一等奖。她的7米长剪纸《清明上河图》在“陕西省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获一等奖,12米长的《水浒一百单八将》被省艺术馆收藏。永寿县张艳娥剪纸作品荣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类”剪纸二等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推荐访问:剪纸 影响 历史渊源 文化 咸阳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