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报告诀窍 >

中国经济到了很危险的时期了吗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经济的安全状况,是关系改革开放如何推进的大问题。本文不同意”中国的经济安全到了建国以来很危险的时期”的观点,认为在国有经济仍处支配地位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安全是有保障的;中国对外开放的度是恰如其分的;在不涉及国计民生的一些产业部门,即使外资控股也无多大影响。

关键词:对外开放;经济安全;经济命脉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2-0151-03

韩德强研究员在《探索》2006年第6期上发表的《中国经济安全到了建国以来很危险的时期》一文,在列举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后得出了这样几个结论:在全球化的名义下,跨国公司实现了对世界各国经济的控制;外资企业不断扩张,内资企业日益成为它们的附属物;中国经济能高速增长,是因为遇到了”下坡地形”,而下坡地形的尽头,就是全世界制造业的岗位多转移到中国;中国经济没有心脏和大脑,只有一大批四肢型的企业;中国经济存在系统性崩溃的可能性;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既抢走了发达国家蓝领和白领的工作机会,也抢走了发展中国家工人的工作机会。

对于韩文的结论和观点,笔者想指出的是:文章中用的一些数据不够确切,观察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并且缺乏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规律和现状的了解,因此上述这些结论并不正确。

笔者想说明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成就是无可非议的,综合国力是前所未有的强,隐患当然有,但没有韩文提到的那么严重。

一、中国的国有经济仍然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引进了折合6000多亿美元的境外直接投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且不说港澳台的投资是不是中国人的资产,就是全部属于外资,折合人民币也不到5万亿元,比起20多万亿的国有经营性存量资产来,占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而且这20多万亿仅仅是净资产,如果加上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那必定超过30万亿元,外资占的比例不到六分之一。许多年来,外资进入的领域始终是受到限制的,军工、铁路、邮政、电力供应、航空航天,煤炭、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开采总体上由国家垄断;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机械、石油化工、民航及海运、轻工及纺织、医药、银行及保险业、电讯和信息产业国有股占着绝对的支配地位,外资[包括B股和H股]占的比例不高,最高的交通银行也不到20%。就说外资进入较多的汽车行业,无论是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奥迪,还是东风日产、广州本田、南京依维柯,外资占的股份都不超过50%。联想集团尽管外资比例超过50%,但由于外方股权分散,支配权仍属于中方。这些,报刊上都反复出现,想必韩研究员也知道。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庞大,中国石化800多亿股的流通市值已接近7000亿元,外资根本无力控股。况且国资委已明确表态,即使在全流通条件下,国家也要保持绝对的控股权。韩文提到的”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不知根据何在?至于”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排名前程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更是无从谈起。

二、引进外资和品牌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韩文提到的”外资企业不断扩张,资源和利润流向国外”这种情况,现在确实在某些行业存在,例如汽车、化妆品、手机、DVD,以及某些品牌服装和鞋类等。彩电、冰箱、空调等虽然国产品牌唱主角,但生产线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品牌后,企业利润流失不少,这也是事实。但如果认为这些企业成了外资企业的附属物,笔者不赞同。应该看到,在这些行业,由于我们国家以前的基础比较薄弱,假如一切都从头搞起,非但周期很长,而且研制和开发的成本很高。引进以后,可以迅速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并且利用国内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将成品大量地推向国外。如今,我国生产的彩电、冰箱、空调、手机、笔记本电脑、DVD等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了半壁江山。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引进,能走到这一步吗?况且,在引进和吸收的过程中,产品的国产化率也不断地得到了提高,如上海和德国大众合资生产的桑塔纳轿车,目前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这类企业难道还是外资企业的附属物吗?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这类企业成了胜者,而不是弱者。很有意思的是,美国通用和德国大众的本部都产生过巨额的亏损,而它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都是赢利的。通过引进,中国目前已成为汽车生产大国,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已把俄罗斯、波兰等国家抛在后面,而在30年前,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只能步它们的后尘。到了今天这样的地步,即使外资全部撤出,国内企业也能生产出同类产品,而不必看人家的脸色行事。上海汽车甚至有能力收购韩国的双龙汽车,尽管最后没有成功,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具备的实力。

三、中国经济不会系统性崩溃

韩文提到,”如果中国经济的心脏和大脑死亡了,但却出现了一大批四肢型的企业,那么中国的经济也死亡了”;并且认为,”经济系统性崩溃带来的痛苦将是真实而持久的,在四肢型企业中从事低附加值、低利润、高污染、高资源消耗型工作的痛苦也是真实和持久的”。

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笔者并不否认中国目前确实存在大量的装配型工厂,特别在沿海地区。这些工厂大部分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的,核心技术由外方控制,原料从国外进口,加工为成品后销往国外,利润大部分给外商拿走。但也要看到的是,这类企业一般都不属于支柱产业,生产的大多是电子、电器和大众消费品,某些企业生产的还只是零件或半成品。而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部门中,像钢铁、重型机械、发电设备、石油开采与冶炼、煤化工、核工业、通讯卫星、火箭发射、地下工程、铁路和桥梁建造等,我国都掌握着核心技术。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数控机床,以及计算机的软硬件也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特别要提到的是,当今世界最尖端的航天技术,我国已处于领先地位。能说中国的企业没有心脏和大脑吗?

至于高污染和高资源消耗问题,在我国的某些产业和领域中确实存在,如煤炭和金属矿产品的开采、化工、造纸、冶炼、建材、建筑等部门。在区域上,中西部地区的浪费和消耗甚于东部地区,特别是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省区。此与这些省区偏重于采掘业、原材料加工业和重化工有关,小企业污染和浪费又甚于大中型企业。而东部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每万元GDP的能耗要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浦东新区每万元GDP能耗低于1吨标准煤,比新加坡还低,2010年将降到0.45吨左右。在全国范围内,随着一大批小煤窑、小金属矿的被关闭,随着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的压缩和合并,5年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是有可能的。

有文章写到,我国以单位GDP产出能耗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以日本为1,美国为2.67,我国高达11.5。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完整,即忽视了一个前提,即我国和发达国家公布的GDP具有不可比性。由于我国各行各业劳动力的价格都远低于发达国家,因而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劳务所创造GDP的价值表现必然远低于发达国家。如出租汽车行业,目前中国和美国的车价和油价相差不多,油耗美国的车还要大一些,司机的劳动也没有什么区别,但同等油耗美国统计的GDP要高得多。按照官方公布的数字,中国2006年的GDP如全部折合成美元,大约相当于美国的18%。但如按照一些学者提出的以购买力平价估算,则可以达到美国的40%左右,大体上相当于日本。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率低是事实,但实际差距没有那么大。另外,我国既是能源消耗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一次能源自给率在90%以上,远高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所以不必那么担忧。

四、要防止的是低价转让国有股权

前几年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制过程中,在国家注资核销了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国有银行向外资转让了不少股权(每家银行都不超过总股本的25%)。这样,国家的控股地位虽然能得到保证,但由于转让价低,结果银行上市后,让外资赚了大钱。如美国花旗银行仅用6亿人民币就获得了浦发银行5%的股权(1.8亿股),每股仅3.4元,略高于净资产。由于浦发银行2006年10月以每股13多元的价格增发了6亿股,使得每股净资产又增厚了1元多,外资坐享其成得到了2亿多元。随着证券市场的回暖,到2006年底,浦发银行的股价已经超过20元。外资股虽然约定不能流通,但享有与流通股同等的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2%。中保人寿在香港上市时,每股发行价只有3.85港元,但2006年底A股上市时,每股发行价高达18.8元,相差4倍多。其他类型的企业也有这种情况,如中国石化、中国联通等。非上市公司股权的协议转让价还要低,外资很容易获得控股权。因此,今后上市公司在异地上市,发行股票应该一律同股同价,高价增发主要应面向海外。同年招商银行在香港增发H股,虽然每股只有7元多,但比起每股不到3元的净资产,还是让国有股东的资产增值不少。对于非上市的重点企业,协议转让国有股权也应有充分的溢价,并让本国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参与。转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市场、技术和管理,而不是为了资金。

五、中国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有错吗

韩德强研究员在文章的最后还提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既抢走了发达国家蓝领和白领的工作机会,也抢走了发展中国家工人的工作机会。意思是中国做了对不起全世界人民的事。

对于韩文所表达的意思,笔者认为:首先应看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效是巨大的。中国能够跻身于世界三大贸易国,并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使人民币保持坚挺,离不开出口的快速增长;在拥有13亿人口、人均占有耕地和矿产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同样离不开高出口率。还要看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各国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资源、技术、资金优势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劳动力价格、开放程度、经营的灵活性等局部优势方面。中国目前正是由于具备了这方面的局部优势,才能让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走向全世界。这对其他国家当然是一种压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迫使这些国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实际上,我国在产品大量输出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在国际上”扶贫”。我国多次减免了与我国建交的一些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还给予不少国家低关税和零关税待遇。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也不断加大政府和企业的采购力度,以力争缩小这些国家的外贸逆差,减少贸易摩擦。连美国方面也不得不承认,正由于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使得美国消费者减少了家庭支出,抑制了随时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中国大量地购买美国国债使得美元仍能维持较强的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从来没有以邻为壑,损人利己。且不提上世纪60和70年代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援助了第三世界国家多少亿,就在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也甘愿作出自我牺牲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帮助一些国家度过了难关。

与韩德强研究员的不同,笔者担心的倒是中国的出口增速会不会放缓。出口受阻带来的最大影响不是外汇储备减少,而是就业难度加大。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必然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况且,全国城镇每年还要新增800万的劳动力,农村至少有1亿的隐形失业者,仅靠内需是无法提供那么多岗位的。生产能力的扩张和有效需求的相对不足将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隐患。

责任编辑:钟犸

推荐访问:中国经济 时期 危险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