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写作素材 >

自然地理复习策略浅探

作者:jkyxc 浏览数:

自然地理对文科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难点,自然地理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地理的学习成败,影响高考中文综成绩的好坏。怎样学习和复习自然地理呢?本文浅略探讨应对策略。

一、要从地理学的角度理解并充分熟悉基本概念,包括一些基本数据和常识

在这一环节上,切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不要轻视甚至忽视许多不起眼的知识细节,要举轻若重。比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昼夜问题,就有以下基本概念和细节:昼,夜,日出,日落,正午,子夜,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晨昏线,昼夜状况,昼夜长短状况,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极昼(夜),极昼(夜)范围,极昼(夜)期,南北纬20度、40度、60度纬线上二至日的昼夜长短,另外还有与之相关的经纬线,经纬度,低中高纬,时区,区时,日界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回归线,极圈等。这些概念和细节,有些很不起眼。如:昼。说起来十分简单,就是白天。但从地理角度讲就须弄懂其太阳高度状况,严格的时间范围,在地球光照图上的位置和范围等。又如:正午。它不仅是地方时12时,太阳高度最高之时,而且还是白昼的中点,将白昼分为上午和下午二等份。这样的概念和细节,就因为不起眼,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容易忽视,没有达到应有的熟练程度,在解题时,就会思维不畅而磕磕绊绊。由于课本阐述的概括、精练,这些基本概念和细节,有许多书中没有明确表达,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钻研、探微,也要求老师在引领学生复习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要理解和充分熟悉基本原理、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教材自然地理中的原理和规律,都是确定而且不可变的。实际问题会有多种表现,考题编排设计也会在角度和切入点等方面变化,但原理和规律是不会变的。比如前面的例子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从每年的冬至到次年的夏至,昼增夜减;从夏至到冬至,昼减夜增;南北半球相反。题再怎么变化,这个规律不可变。自然地理中的原理和规律,要逐章逐节地梳理清楚,不要有遗漏。在学习和复习这些原理规律的过程中,要注意许多原理和规律,不是几句话或一段文字那么简单,其中会有数量特征,而这些数量特征,教材中大多没有明确交代,要根据基本概念和有关特征归纳总结。有数量特征的点,都会涉及统计图表,学生要会读会制作各种统计图表,要通过练习学会从各种图表中读出有用信息。有数量特征的点,大多为文科学生的难点,在复习过程中要细致、准确,明其原理,晓其变化,记清关键数量。

三、理解掌握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

自然地理中许多现象和事物涉及实际区域分布,这些现象和事物,首先要弄清楚其具体分布状况,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比如气候的分布,不仅要从分布原理的角度弄清楚每一种气候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状况(可称为“理论分布”),而且还要较为准确地掌握每一种气候在全球的实际分布状况,然后还须将理论分布和实际分布加以对照,二者有不一致的地方,既要将实际位置弄清楚,还要理解并掌握其中缘由。同一种气候在不同区域的分布范围有明显差异的,也要明了个中理由。例:温带海洋性气候,理论分布为南北纬40度至60度的大陆西部,而在欧洲西部,就向北分布到近北纬70度,而且在东西所跨的经度上,也远大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南美洲的分布。这样的例子,有许多处,学生要尽可能弄清楚。

四、要从经纬度、轮廓形状、重要地理事物等角度,准确掌握世界地理中各分区、重要的半岛、重要国家,中国地理中各分区甚至各省区市,要能够据图准确识别判断实际区域

自然地理中的绝大部分现象和事物,都要落实到实际的区域上,因此在试题的设计上也常以实际区域为载体,并且以地图的形式表现。能否准确判断区域所在,是解决自然地理中很多问题的大前提。学生必须通过多读图,多记忆等各种手段,培养并最终形成熟练的区域判断能力。

五、要留意并明了前后内容尤其是不同单元的内容之间的连接点,理清存在因果关系的知识点

比如,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及其移动,就连接了大气运动和地球运动。又如,北印度洋洋流的方向变化,将海水运动和地球运动联系起来。这样的连接点,既体现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用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和分析能力。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试题设计上,有利于在文综卷有限的题量下考查面的拓展,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思维的开放灵活,这种知识点,出试的可能性较大,要熟练掌握。

六、落实地理意义与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

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即:某一地理事物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和作用,其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落脚点是“评价”。重要的地理意义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环流的地理意义,洋流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等。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有一条重要的主线——人地关系,因此,理解把握地理事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某一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落脚点是“联系”。例:地形与气候的联系,海陆位置与气候的联系。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且地理事物复杂多样,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只有弄清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准确把握思维脉络。根据结果,可追溯原因,了解原因,能推知结果。如前例:海陆位置与气候,中纬度的大陆内部,气候特征就应为降水稀少,夏高温冬寒冷,年较差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七、理清逻辑关系,构建知识网络,理解并掌握重点问题的解决思路和途径

如时间计算问题,要有“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世界时”的逻辑线索,要熟知经度,日界线,年月日时分秒,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与纬线圈的切点等基础知识。一道时间计算题,必须给出必需的基本条件,无论直接还是间接,也无论什么形式,一定会给出必要的条件。理清逻辑关系,构建知识网络,是快速准确理清解题条件的基础。在中学地理框架内,许多问题的解决思路和途径,是可以归纳总结出来的。比如求任意地点的经度,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据重要或著名的地理事物判断(例如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的经线);二是根据时间计算。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通过归纳总结和练习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思路和途径,考生就可快速准确地答题。

八、突出主干知识与核心能力,突破难点

从应试的角度讲,因为教材中的内容有主次之分,所以考试时知识点的选择也就有主次之分。老师要在熟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以及全面细致地了解历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理清知识主干,明了重点难点内容。难点内容,有理解的难点和记忆的难点之分。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就首先是理解的难点,而气候类型则主要是记忆的难点。理解的难点,要弄懂原理及其中的变化特征。记忆的难点,主要是对结论性的知识点的记忆。学生要在老师的帮助下,熟知不同的难点,分别突破。要处理好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并且一定要明白,记忆是基础。虽然自然地理中要求理解记忆的点居多,但实在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须先记下来,慢慢去领悟,就算没领悟,考试时也可用记忆的结论性的东西去套解问题。

九、适当做题,通过练习,熟能生巧

自然地理,理科性质明显,许多问题的理解和解题思路,要靠实题练习才能加深领悟,掌握解决方法。老师在讲解自然地理习题时,一定要将思维过程展示清楚,以资学生借鉴。地理高考重在考查两个过程,思维过程和地理过程。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特别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培养起来。还有,怎样答题,怎样表述,从什么角度回答,答到什么程度,高考是有一定规范的,“言之成理”不一定能得多少分。学生要在老师指导下学会规范答题。做题要注意一点:文科科目的习题练习,其主要目的是熟悉各个知识点,是通过实题练习将理解和记忆的基础内容更加明确。做题过程中要细致分析每一道题对课本基础知识点的覆盖,不要贪多,不可过分倚重做题,尤其是在临近高考前的一二个月,切不可闷头做题,而要更多地从题回归课本。

以上九策,虽粗浅愚陋,但对自然地理的复习,一定是有帮助的。高考中,自然地理少犯错,地理这一科就会少失分,取得好成绩的可能就会大一些。

推荐访问:自然地理 复习 策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