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写作素材 >

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互认的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学分互认是大势所趋。在分析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互认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对策。只有在政府、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高职院校等相关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高职院校的学分互认才能得到广泛推行。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o carry out credit transfer is a tren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credit transfe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nhui Province, and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Only under the joint efforts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other relative organizations can credit transfer be carried out widely.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分互认;现状;问题;对策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redit transfer;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39-02

0 引言

学分互认是指已经获得由国家统一认可的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给予的学分如何科学地转换为所需的学分,换句话说,以前在别处已经获得的学分能否全部或部分地转换为当前所需的学分[1]。学分互认是学分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一机制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必然趋势。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具有“高等”和“职业”的双重特征,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和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不同的高职院校由于其历史或现实的原因,在师资、场所和设备方面的资源很不均衡,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分互认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1 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互认的现状

1.1 宏观环境非常有利

从国家层面来看,2004年,《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分互认机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从地方层面来看,安徽省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2009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制订了《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大省建设中发挥着龙头地位作用;201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的《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全面推行学分制,建立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和主辅修、双学位或双专业等制度”。

1.2 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尽管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都倡导学分互认,但安徽省高职院校实际实施的情况不太理想,只有部分高职院校之间达成了初步意向,真正实施的少之又少。2009年5月,在安徽省教育厅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委员会(简称“A联盟”),这是省级以上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校际合作组织,其目的是构建安徽省示范院校交流与合作平台,实现开放办学、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A联盟”章程的第七条规定“制定联合培养计划,逐步实现互认学分。”但这项规定目前尚未得到普遍的贯彻执行。

2 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关于学分互认,无论是国家是安徽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文件都有涉及,但这些文件基本上停留在指导性意见的层面,至于如何具体实施则缺乏明确的方案。有的高职院校即使有进行学分互认的意愿,但苦于无章可循,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分互认的顺利推行。

2.2 配套机制尚不完备

学分互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比如,安徽省高职院校目前实行的大都是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有明确的学年界限,部分学生因种种原因,在已达到在校最长期限内未能取得规定学分,只能被动肄业或结业离校[2]。应逐步推广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不规定修学年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工读交替,有利于学分互认的开展。此外,学分银行制、标准化课程体系等相关配套机制都应该及时建立。

2.3 高职院校内部条件的欠缺

从安徽省高职院校的内部情况来看,普遍开展学分互认的条件还不具备。首先,师资力量不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师生比较低是普遍现象,而学分互认势必会增加部分院校老师的工作量。其次,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大都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其管理水平还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的需要,学分互认的开展必然会带来管理难度的增加。最后,硬件设施的缺乏也制约了学分互认的开展。安徽省高职院校的建设时间不长,普遍面临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非常有限,满足校内学生的需求尚有压力,遑论开展学分互认以后对更多的学生开放。

3 安徽省高职院校学分互认的对策

3.1 政府主导进行推动

高职院校学分互认问题涉及因素很多,仅仅靠高校自身的努力是难于实现的,必须由政府出面指导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去推动高职院校间的学分互认。安徽省目前有高等职业院校69所,其中政府举办24所,行业举办23所,企业举办的7所,民办的15所。除了企业和民办的22所,其他49所基本上都是利用公共资源办学。办学水平较高、具备办学优势的如国家示范、省级示范基本上都在这49所之列。社会服务职能是现代大学的职能之一,这些高职院校有条件也有义务适度地对外开放自己的办学资源。

3.2 成立机构具体负责并制定实施细则

学分互认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各高职院校之间能彼此协调和相互合作,因此,必须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可以参照国内其他省市的一些做法成立委员会型的管理机构。委员会应该制定学分互认的实施细则,内容包括申请流程、学籍管理、收费办法、课程标准、评估标准等。委员会下可设教学协作组,主要负责学生选课、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师资安排、学分计算与认定、实验实训安排等相关管理工作[3]。

3.3 建立学分累积与转换信息系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这里的“学分累积与转换信息系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分银行”。当学分累积到某个特定标准时,即可获得学位,从而创造一个开放的、终身学习的社会。

3.4 大力发展网络课程教学

一般认为,地理位置接近有利于学生跨校选课和上课,有利于学分互认的实行。但从客观情况来看,不可能所有的高职院校都集中在一起,因此应积极探索网络课程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具有跨越时空的优势,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必将成为趋势,而利用网络教育开设公选课程作为实现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有效途径亦逐步成为共识[4]。

3.5 丰富学分互认的形式

高职院校的学分互认不仅仅局限于高职院校校际的学分互认,还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拓宽渠道,建立形式多样的学分互认制度。具体来说包括:

3.5.1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学生来源会更加广泛,除了参加高考被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外,对于从其他类型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转入的学习者以及有职业实践经历的学习者,应承认其经历并折合成学分,允许免修相应的课程。

3.5.2 对于学习者取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可以折合成相应的学分,并允许免修相应课程。拿到职业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课程并取得了合格的成绩,高职院校可以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免考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3.5.3 对于学习者在参加省级、全国乃至国际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其它活动中受到的表彰和获得的奖励应承认一定的学分。近获奖选手备赛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用成绩证明了训练的成果,对于获奖选手应该按照获奖级别和等次认定一定的学分。

3.5.4 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互认。据调查,安徽省高职院校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专升本的方式提高学历,被录取的学生大都进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因此,可以考虑促进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这种做法有利于形成上下贯通的职业教育

体系。

3.5.5 积极探索与境外职业院校学分互认。随着全球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职业教育走国际化培养的道路必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之一。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当然,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外的成功模式不可能被照搬到中国,但安徽省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与职业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开展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

4 结语

学分互认在欧美国家已经开展多年,但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很多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国内其他地方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多家媒体曾报道过学分互认在广州大学城的推行并不顺利的情况。早在2003年,广东先后在两个大学圈推广“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跨校选课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少课程开不下去,有些课干脆取消了[5]。只有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高职院校以及其他相关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配套机制和高职院校内部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学分互认才能得到普遍实行以发挥其积极的

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学分互认的依据是“知识点”的多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6):19-21.

[2]邢凤霞.学年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4):38-39.

[3]徐跃.学分互换研究——以湖南省高校为例[D].长沙:湖南大学,2009.

[4]武丽志,张妙华.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校际网络课程教学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3(6):81-87.

[5]夏杨,朱娟.学分互认广东大学生“不感冒”[N].羊城晚报,2011-04-18(B06).

推荐访问:安徽省 学分 高职院校 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