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写作素材 >

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措施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随着我国油田地质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开发深度的不断增加,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到了开发中后期,正面临着采油含水高、出油率低等问题,如何对其中的剩余油进行有效开采成为了一项棘手问题。本文主要对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挖潜措施。

关键词: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挖潜措施

剩余油是油田开采过程中必须面对并需要处理的问题,油田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低、无效低效循环严重。如何增加油层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后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在剩余油认识方面,除了沉积单元控制的剩余油外,在其砂体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剩余油尚未得到有效挖掘,缺少油层内部砂体成因研究,也没有形成有效而系统的配套挖潜方法,对揭示层内剩余油在研究手段上还显得单一。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油田开发调整技术、油藏监测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国内外在油田開发调整方面,正不断向多学科联合技术攻关方向发展。只有不断加强研究和实践,才能尽快找出有效的剩余油开发对策。

1 剩余油分布特征

剩余油分布从平面分布形态看,多为孤岛状或窄条带状;从区域分布看,主要分布在大断层附近、断层边角区和岩性变化带;从纵向上看,主要分布在物性相对较差的低渗透层中。一般来说,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有两类:一类是占较多孔隙的连片状剩余油,它分为水波及域外的连片状剩余油和水波及域内的簇状剩余油;另一类是占据较少孔隙的分散型剩余油,主要有柱状和孤岛状等形式。

1.1 连片状剩余油

连片状剩余油是一种主要的剩余油类型,可以根据水波及区域的不同划分为水波及域内的簇状剩余油以及水波及域外的连片状剩余油。水波及域内的簇状剩余油主要是由于被大孔道包围的小孔隙当中没有被完全驱走的剩余油,也就是受到注水影响的范围内的剩余油块;而水波及域外的连片状剩余油则主要是由于注入水没有流经这部分区域,导致区域内部的油流没有被驱出,最终形成了连片状的剩余油。

1.2 分散型剩余油

分散型剩余油有多种不同的分布形态,一种是柱状剩余油,其一般是在连通孔隙的喉道附近分布,尤其是越细长的喉道,富集的柱状剩余油越多。另一种是孤岛状剩余油,这种剩余油比较特殊,其属于亲水孔隙结构中的剩余油,但与一般的亲水孔隙结构中的剩余油又有一些不同;在对孔隙当中的剩余油进行水驱开发的过程中,注入的水会沿亲水岩石壁面或其上水膜往前流动,但通常还未待油藏完全被驱走,油流通道的喉道中就已经被水占据,从而导致油流无法继续前进,即形成了孤岛状剩余油。

2 剩余油挖潜措施研究

2.1 调剖堵水技术

该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各层间的平面矛盾,具体表现在能通过封堵高渗透层,来改变水驱的方向,提高注水平面波及效率。对那些剩余油富集且井组裂缝突进的油层,要根据窜流通道类型,采取相应的施工工艺以提高水驱效率。孔道型上,可以使用颗粒凝胶体配方体系,段塞注入法;裂缝型上,使用聚合物凝胶体系配方体系,连续注入方法。同时,利用该技术还能对无潜力层进行封堵,以挖掘平面和层间的剩余油。对底部层水淹可以采用桥塞法联合水泥塞封堵技术进行堵水、中间层水淹可以采用膨胀管贴补技术进行堵水。

2.2 转向压裂技术

转向压裂技术的设计和应用上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针对多次改造后的储层,且长缝不符合井网要求时,可以先使用部分压裂砂来疏通老缝,中间使用暂堵剂来封堵老缝,机械加压裂砂来构造新缝,以扩大油层的流通面积,提高增产效果;二是针对水洗程度较高但剩余油富集的储层,可以先加暂堵剂,再加压裂砂,以实现封堵老缝,构造新缝,提高石油增产效果。

2.3 全面系统分析剩余油成因

在进行剩余油的开采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断层、砂体、层内夹层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夹层与渗透率往往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通过量化描述的方式,对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对岩心观察、室内岩心实验等进行动态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油田地质内部宏观与微观剩余油的分布认识。

2.4 建立储层地质模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促进了行业发展,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油田开发的整体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对于剩余油的开发情况来说,通过应用RMS技术对砂体解剖进行数字化分析,建立油层三维属性结构模型,然后通过网络技术对剩余油的分布情况进行模拟,促进油田开发水平的提升。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大部分油田进入到开发中后期,如何对其中的剩余油进行有效开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应该强化对剩余油分布特征的研究,通过准确描述、识别油层内剩余油,并合理制定挖潜对策,实现有效挖潜,对油田持续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阳.油藏开发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2]箭晓卫,赵伟.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5):31-33.

[3]刘磊,孟艳青,马春晖.靖安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技术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4,30(10):18-19.

推荐访问:挖潜 油田 后期 剩余 分布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