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写作素材 >

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轨道交通运输类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 随着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广泛运用。对高职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要培养符合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求轨道交通运输类教师大力培养信息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分析其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因素,提出创新教学的对策及建议,以满足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求。

[关 键 词] 轨道交通运输;教育信息化;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2-0016-0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依据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职业人才配务标准,每建设1公里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管理和技术人才。轨道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需求水平增高,对于高职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类专业来说,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尤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云空间、3G实景课堂等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要培养符合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求轨道交通运输类教师大力培养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一、目前在信息化环境下轨道交通运输类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现状

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实践中创新运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和能力存在不足。轨道交通运输类专业由于是新兴热门专业,专业人数相对较多,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专业比较薄弱,专业负责人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对信息化课程开设的不够,课程开设过程中没有选用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标准,实训基地信息化水平不够。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教师在上专业课时只注重理论课程的讲授,因为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都是学校毕业就来高职学校任教,没有去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实践的机会,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在教学手段上也不注重创新,认为高职学生基础差,不喜欢学习,没必要在教学创新上下工夫,导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积极探索,不大胆尝试,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

二、影响轨道交通运输类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影响轨道交通运输类教师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有许多,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教学信息技术专业化教学的开展和创新。

(一)外在因素

其外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有所限制,由于轨道交通运输教学专业是在原有的铁路机车车辆、铁道运输等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而成的,在这一专业体系之中存在专业设备较多、结构复杂等因素,教学所需的专业设备结构、原理、性能、检修等内容都涉及广泛,加之多数设备型号多而且体积庞大,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应用原理。而学校的实训设备较少、场地也极为有限,无法容纳这些体积庞大的操作设备,也无法进行信息化教学。一般采取利用报废设备、以露天或加盖顶棚的简易方式搭建而成空地用以教学,无疑这样的条件和客观环境不利于专业教学信息化的开展。

(二)内在因素

其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一些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对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缺乏深刻认识,对于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学生管理等缺乏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单调空洞,校内外的实训系统信息化不强,没有学会相关的信息教学技术,导致教学信息化建设无法创新开展。

三、提升轨道交通运输类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对策及建议

(一)通过对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类教师开展教学信息化培训

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创新运用云空间平台、3G实景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师生在教学中共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相长,不断提升轨道交通运输类教师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为教学模式的方法应用策略为: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和职后提升等环节之中。

1.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创新方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构建大量与实物设备相仿的“3D设备”和“3D机车”,采用Pro/E软件工具进行建模,对各种轨道交通设备和机车车辆进行虚拟化模型设置,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建立其三维模型,并存放在信息系统的“立体存放空间”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打开系统软件和相关模型文件,将这些轨道交通设备中的专用设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其优势特色在于它还可以单独演示每个零部件及设备内部的细致部分,使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虚拟轨道交通设备的内部结构和构件组成,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设备的理解和认知,在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三维展示强大功能下,提升课堂专业教学

效果。

2.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校内实训教学创新。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铁路机车的模拟驾驶装置、地铁司机的模拟系统等,通过这些模拟系统,让学生增进对铁路机车和地铁运行中的操纵机车能力和故障处理能力,同时,要注重对非正常情况之下的应急处理训练。

3.校外实践的信息化应用教学。除了教学中的校内实训环节,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先通过综合仿真系统对学生进行培训,再针对现实实践中要注意的事项,提高学生对列车运行的安全认知,了解并掌握列车调度的操作规程,提升安全生产和操作意识和能力。

4.职后提升的信息化应用创新教学。针对轨道交通运输类教学的业余时间少、难以进行集中授课的难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远程信息平台和培训鉴定平台,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随时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可以集合理论知识、模拟训练、培训技能考核为一体,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为职后提升奠定基础。

(二)人才培养,定向定点培养,形成专业模式

培养专业师资团队,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产业升级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

人才。

1.要优化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吸纳行业最新技术知识,对理论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形成融“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于一体的三类课程群,围绕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实情,突出特色化教学内容。

2.优化教育资源,致力于优化轨道交通工程专业团队,在现有科研及教学平台基础上,形成层次配备齐全、创新意识强的教学梯队,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模式。

3.加强精品视频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入手,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性,从而保障轨道交通特色课程的良性发展。

4.完善实验室建设和增强校企合作能力。轨道交通运输类教学建设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加以完善,要坚持专业实验室的完善和开放制度,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实验,开展综合型、研究型的实验过程,同时,学校也要加大投入,用专项资金进行轨道交通运输实训实验室的建设,以增强学生运用实训实验室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校企合作的能力增强也是创新的重要手段,要成立产学研基地,打造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基地,促进教学资源和实践研究资源的共享和沟通,在全面、开放的校企合作范围下,提高教学创新水平。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要培养符合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求轨道交通运输类教师大力培养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使之更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增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实效,从而为现代轨道交通安全技术与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王京.南京市交通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南京市交通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

推荐访问:创新能力 高职 轨道 教育信息化 交通运输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