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写作素材 >

发展智能制造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基于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分析,本文阐述了我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对其产生的影响:智能制造引发就业替代效应以及劳动力转移效应;智能制造改变传统劳动模式;智能制造促进劳动力结构升级。结合发展智能制造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创新劳动模式来实现科研、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与创业主体的对接,提高新要求下的劳动力素质;发展新型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

中图分类号:F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866 (2018) 01-043-006

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cn DOI: 10.11970/j.issn.2095-7866.2018.01.0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abor market, this paper demonstrated the emergenc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labor market, including a substitution effect generated by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on employment market, a transition effect derived by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on labor market, the changes on traditional labor paradigms made by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the upgrades of labor structure which is facilitated by smart manufacturing. Combining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on China"s labor market, this paper put forwards the following relevant suggestion, which is to develop innovative labor paradigms to accomplish the integration and connection between production elements (i.e. scientific research, labor resources, and capital, etc.) and business entities, elevat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all labor forces and developing the new labor market paradigm.

Key words: Labor Market;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Made in China 2025"

引言

《中國制造2025》自2015年实施以来,为稳定我国工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强调将“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作为战略目标。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一直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未来也将加速与互联网融合。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形成了劳动力密集型群体。发展智能制造势必对劳动力群体、结构形态等产生影响[1-6]。

一、智能制造引发就业替代效应以及劳动力转移效应

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的智能制造,是指一种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这个系统由智能工业机器人和人类劳动力共同组成,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进行智能制造活动,比如分析、判断、推理和决策等,并贯穿于整个生产流程的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通过人机合作去扩大、延伸,以及从一定程度去取代人类劳动力的生产劳动。因此,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发展智能制造自然也会产生机器替代人的结果。

(一)短期效应:智能制造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流失

从劳动力市场短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会出现一小部分工作岗位流失的情况,这主要是由就业替代效应以及产业转移效应引起的。

1. 一线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制造业需要接纳智能制造

近年来制造业一直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挑战。我国大陆最大的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出现在1962-1974年,平均每年出生2500万人,总人口数约3亿。在这个人群中学毕业时,高校和中专每年招生100万人口左右,这是个以蓝领为主的群体。如果按60岁退休来计算,2022-2034年退休工人将超过1200万,而总退休人口将接近3亿。这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制造业从未遇到的严峻情况。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从2011-2016年短短五年时间,劳动人口减少了将近2000万。而与此相适应的结果就是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其他要素的成本上涨。另一个数据显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和部分西北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近年来正以年均10%的增幅上涨,招不到工人,付不起高薪酬,使得上述地区在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制造领域采取用机器替代劳动力的策略。根据一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继续增长,2017年上半年累计销售18519台,同比2016年增长了22.9%。

而绝大部分的工业机器人被应用于搬运与上下料、焊接与钎焊等环节。因此,工业机器人对传统制造业中的这些就业岗位产生了强烈冲击,使得部分就业岗位流失。

2. 管理扁平化减少对中层管理岗位的需求

利用智能制造来提高劳动效率的不仅是蓝领操作工,还包括设计研发、生产管理、销售采购人员。在这些工作岗位上,人干的活越少,人为失误、损失和时间成本就会越少,利润就会越高。

智能制造具有自动感知、决策和自动执行等功能,所以对企业而言,大量中层管理人员不再有用武之地。企业在成本压力面前,自然会做出裁员的决定。据报道,海尔公司在2013年全面实行业务智能化之后,对超过15%的中间管理层员工进行了裁员。

(二)长期效应:智能制造创造一系列新就业机会

虽然智能制造降低了企业对一线劳动岗位和中层管理岗位的需求,但是从劳动力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智能制造会倒逼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创造出一批新兴的就业机会。

1.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调整

1950-1960年,美国制造业爆发了自动化变革,当时大量使用自动化生产线在引起了工人失业潮的同时,也出现了技术、文秘管理等劳动力匮乏的现象。随着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指导性战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制造业将加大对大数据分析、研发工业软件、人机互动设计、设备调试与运维等方面的用人需求。

2. 创业潮增加就业岗位

智能制造将加大工业与互联网领域的合作,因此可以支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灵活协作、人机协作、低成本生产,这些为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创业潮的到来将极大地增加就业岗位。

二、智能制造改变传统劳动模式

在传统制造业中,劳动者多半只掌握少量专业技能,在流水线上进行单一的工作。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和创新、生产制造和设备维护、现场操作和执行这三个层次。但是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它的目标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上述清晰的三个层次划分变得模糊和交融。

在智能制造过程中,不同工作层次相互融合。因为人、系统、设备三者之间必须做到最大程度的融合,提高了对劳动者的操作要求。

首先,由于智能化生产系统相比传统制造生产线更为复杂,那么就要求劳动者有更高的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工业软件进行柔性化生产。

其次,为保证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就要求劳动者既会操作工业软件,也能对生产线进行安装、调试与维护性操作。

最后,生产系统除了生产固定产品,往往还需要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定制化产品。而生产定制化产品往往还是主要得依靠人工,而不是工业机器人。

(一)智能制造要求劳动者具备专业性

工业机器人替代了一部分的蓝领,但指挥、操作和运维智能制造工业生产线和制造大数据系统都需要专业人士,或者专业人士与工业机器人协作。同时也就对劳动者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需要所学有所用,学习搭建和运维工业系统。

(二)智能制造要求劳动者具备能动性

智能制造过程灵活多变,对劳动者也提高了要求,需要他们具备多种工作技能以应对要求。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上,员工、工业机器人和其他资源,就在同一个社交网络里沟通协作,要求劳动者理解这种重塑之后的人机关系。

(三)智能制造要求劳动者具备灵活性

智能制造工厂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调整它的生产适应能力,有效对抗了人类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局限性。

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也使得更多企业和员工开始移动办公或者虚拟化协作,因此劳动者在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就业方式的同时,也需要掌握灵活工作状态下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智能制造要求劳动者具备人机协作性

企业需要整合“人人合作”和“人机合作”。工业机器人工作精准、高效,这是其优势,但工业机器人工作机械、重复性高,这是其劣势。因此只有人类劳动者具备创造力、灵活性、复杂思考能力这些特质,所以未来这些领域的劳动仍然需要人类劳动者来担任。

三、智能制造促使劳动力市场结构升级

最初“微笑曲线”(图1)是指用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来表示计算机行业不同环节与所实现的附加值之间的关系,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领域。

“微笑曲线”是一条说明产业附加值的曲线,从横轴来看,从左至右代表产业的上中下游。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产业的中游,附加值低,例如加工制造业,而向产业的上游和下游发展,附加值增大,例如研发、品种带来的附加值大、利润高。

发展智能制造以后,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企业要求市場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生产方式下,生产和服务截然分开。工人负责生产,营销人员负责销售。前者只需要接到订单,进行生产,提交产品即可;后者只需要洽谈业务,拿到订单,反馈客户需求即可。双方缺乏业务层面的融合互通。

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生产过程将发生巨大改变,并催生出一种更加融合的工作模式。就像一些高端品牌的电动车生产厂商一样,工厂直接面对客户进行生产,与客户沟通,按照客户需求直接进行定制化生产。

在这样的变化趋势下,制造行业的微笑曲线与图1相比,一定会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条微笑曲线的中端,即加工、组装等环节附加值降低,而微笑曲线的两端,即以研发、设计为内容的前端,以及以品牌、物流、销售等服务集成为内容的后端,会变得更为陡峭。

智能制造大力发展,就是对制造行业微笑曲线的终端进行了压缩。在中间环节进行生产的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受到了挤压。而相反的是,在制造行业微笑曲线的前端和后端,也就是处在两端的服务性质岗位,则需要更多更强的高素质劳动力加入,进行支撑。

根据分析,主要有三类工作岗位需要这类劳动力的支撑:

第一类别,智能制造产业在产品创意设计、产品品牌建设与运维、对客户进行服务等就业领域,需要大量劳动力支撑。这些岗位主要对劳动者能否发挥创意、能否发挥想象力、是否具备能动性方面提出了要求。

第二类别,智能制造生产线在对工业机器人系统、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生产系统领域需要劳动力支撑。在这个领域,主要是需要劳动者熟练操作、管理、维修、运维智能制造系统。

第三类别,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对新型管理人员的需求缺口加大。在这个领域,企业尤其是需要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生产活动,能够管理和组织全球性生产活动,并且能够及时分析、查找问题和灵活优化具体生产流程的新型管理人才。

一项对我国制造业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工业2.0阶段(补课阶段),而在工业4.0(智能制造)阶段,这些企业不仅缺乏智能制造意识,同时也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从工业2.0过渡到工业4.0过程中面临瓶颈。

面对这些瓶颈问题,我们放在首位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从教育的角度,站在智能制造层面培养智能制造专业劳动力的问题。我国产业发展布局在未来几年仍将依托《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举措,进一步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那么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工业创新资源进行配置的有利作用,通过创新工业生产模式来最终实现科研、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与创业主体的对接,将提高新要求下的劳动力素质,发展新型劳动力市场。

参考文献

[1]推进智能制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网络(http://www.ciotimes.).2017

[2]王轶.智能制造来了传统劳动模式将改变.中国工业报.2016-06-13

[3]张梅燕.新科技革命下“智能制造”人才技能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7-01

[4]王天悦.智能制造对于中国未来就业的影响.现代经济信息.2017-11-25

[5]侯彦全;程楠;侯雪.工业经济论坛.远程运维服务模式研究——以金风科技为例. 2017-03-25

[6]路甬祥.走向绿色和智能制造——中国制造发展之路.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10-05-15

推荐访问:中国 劳动力市场 影响 智能 制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