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写作素材 >

戚发轫打造神舟飞船

作者:jkyxc 浏览数:

一箭冲苍穹,飞船绕太空。

"神舟"总设计师的梦想与辉煌……

戴着镣铐跳舞

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卫星升空;1958年1月30日,美国把一颗卫星送入了太空轨道。 人类进军宇宙、角逐太空的历史,自此拉开了序幕。

这个时候,中国只能是旁观者。然而这个旁观者正在悄悄地积蓄着自己的能量。

很难想像,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当年搞卫星,竟是半路出家。

戚发轫干航天的经历比较"复杂"。他先搞导 弹、火箭,后是卫星、飞船,在共和国航 天史上参与或主持了许多"第一",从而使自己的名字与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 一次两弹结合、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紧紧相连……

有人开玩笑,说这些"第一"和荣耀融入戚发轫的生命中,与他的名字有关。

"发轫",字典里这样解释:"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业开始。"

"发轫,原来是开始的意思,"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如此诠释自己的名字:"我是上中 学后才明白了它的含义。起名人是位私塾馆的老先生,说来也巧,中国航天的许多第一都让 我给赶上了。"不过戚发轫说,既然我是一辆"车",就得拼命往前奔。

戚发轫与中国航天结缘一生。

戚发轫1933年生于辽宁省复县,1938年移居金县。少年时期曾受过日本的奴化教育。由于日 本 人统治了旅大地区四十年,所以戚发轫至今也无法忘记他上小学时的耻辱情景:中国的学生 每天早上一到学校,便被教师集合在操场中央,然后全体学生面向东方,先是三鞠躬,再放 声念道:"我们是天皇陛下的皇民!我们是天皇陛下的皇民……"

戚发轫后来在大连念高中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当时,美国飞机狂轰滥炸,不少被美国飞 机炸伤的伤员,都纷纷送进大连医院。于是戚发轫和同学们便常常去抬伤员,并随时为伤员 们献血。面对志愿军和自己身上流出的殷红的鲜血,戚发轫被美国的野蛮罪行激怒了,发誓 将来要为壮大中国的空军奋斗一生,所以当他报考大学填写志愿时,第一志愿填的是航空, 第二志愿填的还是航空。他如愿以偿,被北京航空学院录取。

1957年戚发轫大学毕业时,中国要发展导弹。尽管他攻读的是飞机专业,也只好服从需 要 ,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穿上军装,跟着苏联的一个导弹营学习导弹操作。1958年,组 织上准备选送他去苏联军事院校学习导弹的总体设计。他强化学了几个月俄语,满心欢喜准 备赴苏时,上级又突然通知不去了,原因是苏方不接收军人。为了学导弹,他只好脱掉军装 ,通过高教部去苏联高等院校学习,行装都准备好了,并匆忙结了婚(因听说苏联一学就得 五六年)。可他刚要起程时,苏方又有明确意见:学导弹总体设计的不能去。

他两次赴苏学习导弹的机会,都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剥夺了。他只好安下心来,在国内跟援华 的苏联专家学习导弹技术。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专家突然全部撤走了!

怎么办?投师无门,四顾无路,惟一的选择,只有丢掉洋拐棍,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来干!时至今日,戚发轫和许多老专家们都说,中国的航天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完全是逼上 梁山。

戚发轫走上了自己探索的羊肠小路。他先搞导弹,不久又搞原子弹和导弹相结合的导弹核武 器总体工作,然后又搞"长征1号"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一转眼,便与导弹、火箭打了十 年交道。

1967年,孙家栋出任卫星总体设计部负责人。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重大工程,需招兵买马 ,汇集各路专家,博众人之长,采众人之识。他以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为主,再从别处抽调优 秀人才,着手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航天十八勇士"的大名单上,戚发轫榜上有名。从火 箭到卫星,他改行了。

调到空间研究院不久,爱人便去"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家里留下六十多岁的老 母和两个孩子, 全由他一人照看。上班路程太远,他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必须起床,烧水做饭,外加倒尿盆 。等把孩子的肚子填饱了,然后再吭哧吭哧地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去上班。

上班后的戚发轫就更忙,搞卫星的任务本来就重,"革命"工作还一点不能耽误,也不敢耽 误。每天早请示、晚汇报、开会、学习、背语录、大批判、听报告,政治活动品种繁多,花 样齐全。军宣队里一位小排长天天挥动"宝书"领着大伙儿念语录,工宣队里一位灯泡厂的 老太太常常组织大伙儿忆苦思甜,而搞卫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们则每天在这"红色的海洋中 "飘飘荡荡,浮浮沉沉,拼命工作,加班加点。

等晚上戚发轫下班回到家里,已是筋疲力竭,两眼发黑,但做饭刷碗洗衣服,书本资料设计 图,全都等着他一一去干。他太忙,甚至每逢节假日要买什么食品时,他都只好对孩子们说 :"你们如果想吃,就自己排队去买吧!"于是,七岁的老大牵着两岁半的老二去排队采购 当时按计划供应的、少得可怜的食品。

有一次,戚发轫劳累过度,中午在食堂排队买饭时,突然晕倒在地。还有一次,他晚上加班 后回家途中,肚子突然剧烈疼痛,可前不沾村后不着店,要人没人,要车没车,便只好自 己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步步挪到白塔寺人民医院。一检查,盲肠穿孔,白血球 高达三万多。医生说要手术,得家属签字。但他不愿惊动老母亲和还在干校劳动改造的妻子 ,只好请医院打电话通知工宣队的领导来签字。

其实,来自生活方面的苦难对戚发轫来说,算不了什么,只要咬咬牙就过去了。来自政治方 面的压力。却给戚发轫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痛苦,以致今天的戚发轫还常常忍不住感叹说: "一个航天人要克服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不难,但要克服来自政治方面的压力,那就 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戚发轫的爷爷是农民,父亲因念过私塾,肚子里有了些文化,便外出打工挣了点血汗钱,日 本投降后买了几亩地,没想到苏军撤离后被定为地主。于是地主子女的这顶沉重的帽子从戚 发轫上中学之日起便戴在头上,一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才被摘下 来,文化大革命中这顶帽子给他造成的压力,成为他人生中最辛酸的一页。

"神舟"总师戚发轫

那是1969年国庆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戚发轫正要离家赶去单位加班,几个戴红袖套的人 突然 破门而入,说国庆快到了,要清查户口。要求填写家庭成份时,对党忠心耿耿、不敢隐瞒丝 毫的戚发轫便规规矩矩地填了个地主。没想到他离家之后,半夜里几位载红袖套的人便将他 六十多岁的老母亲从被窝里提出来,带出了家门。等戚发轫回家,老母亲已去向不明。他急 得满街乱转,四处打听,找了一个晚上,也不见母亲的踪影。几天后,他才得到消息,老母 亲被关进了拘留所。他急急忙忙赶到拘留所,被人领进一间屋子,只见屋里黑压压的关了 一大群人,关的全是"地、富、反、坏牛鬼蛇神"。他睁大眼睛,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靠在墙 角 边上的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母子抱头痛哭,泣不成声,可拘留所不准随便带人回去。直到组 织出面,又从单位开来证明,才将母亲领了回去。

更令戚发轫痛苦的是,共和国二十周年大庆,本来是邀请他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宴的,但一 审查,又不让去了,因为他是地主的儿子!

1970年卫星发射前的准备工作继续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令戚发轫毕生难忘的是那年4月14日,钱学森、李福泽、杨国宇、任新民、杨南生等领导和 专家从发射场一同乘坐专机飞往北京,前去向周恩来总理和中央专委会作发射前的汇报。

当晚七时整,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灯火辉煌。迎着众人的目光,周恩来匆匆步入大厅,热 情地向大家招手说:"从发射场赶来的同志,请到前面就坐!"说完,便认认真真地将专家 们一个个请到前排的位置上,然后自己才坐下。

周恩来刚一落座,便拿起一份来自发射场的人员名单查看起来。这些名单中,有的他熟悉, 有的他还未见过面,于是他便一边叫着名字,一边与本人对号,对上一个,他便问问多大年 龄了?什么地方的人?哪个大学毕业的?当有人回答是苏联某大学毕业时,他便问:"俄语 忘没忘?"对方回答说忘了不少,他便说:"这可不能忘呀,学上一门俄语不容易,不要轻 易就还给老师了,说不定将来有一天还会大有用场呢!"

负责汇报卫星情况的戚发轫,是专家行列中最年轻的一个,周恩来刚点到他的名字,他便一 下站了起来,周恩来忙叫他坐下,然后问:"你是哪儿人?"

"我是金州人。"戚发轫回答说。

"怎么听你口音有天津味儿呀?"

戚发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也不知道。"

周恩来又问:"你们那儿闹派性吗?"

戚发轫答:"闹!"

周恩来:"那你是哪派的?"

戚发轫说:"我……我没派。"

周恩来这时指了指坐在戚发轫身边的孙家栋,问戚发轫:"你俩是一派的吗?"

戚发轫:"不是。"

周恩来;"那你俩打架不打架呀?"

"不打,不打。"国防科委主任王秉璋这时急忙代替回答说:"总理,他俩工作能搞到一起 。"

汇报是按事先拟定好的程序逐个进行的。虽然会场的气氛被周恩来几句话调节得很轻松了, 但参加汇报的专家们心里仍感沉甸甸的。

钱学森汇报了火箭、卫星的概要情况。

李福泽汇报了发射场各系统的准备情况。

任新民汇报了火箭第一级、第二级的测试情况。

杨南生汇报了火箭第三级的测试情况。

轮到戚发轫汇报"东方红1号"卫星情况时,年轻的戚发轫很有礼貌地站起来。他整了整衣 帽,很认真地念了一段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 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周恩来立即说:"直接讲卫星的情况吧,毛主席语录我看就不用念了。"

戚发轫已经准备好的第二段毛主席语录便打住了。

"由于是第一次向周总理汇报工作,又是在中央的专委会上汇报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当时我 的心情确实有点紧张。"多年以后,戚发轫这样回忆说,"周总理对卫星能不能准确入轨、 入轨后能不能插放《东方红》乐曲问得非常仔细,还问了轨道参数、卫星重量、测量哪些空 间物理参数等问题。我一一作了回答。周总理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着、勾划着。"

当年仅三十七岁的戚发轫,能当面向国家总理和中央专委会汇报卫星情况,已经是一件相当 不容易 的事了,但他没想到还要向中央政治局写正式的书面报告。这任务看起来神圣而光荣,却让 他感到艰巨而又沉重。

他回忆了整个研制过程中所碰到的每一个难题,每一个疑点,以及同志们为解决这一个个难 题、疑点所付出的代价。他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做卫星天线展开试验,没有像样的试验环境 ,不具备应有的试验设备,但又必须抢时间,于是他和同事们便只好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 一间仓库里做试验。这种试验很危险,卫星天线一旦折断便会伤人。为了防止伤人,在没有 防护设备的情况下,他和同事们便各自在头上顶一个包装箱盖,以作盾牌,然后有的爬到房 梁上,有的躲到墙角边,从箱子盖的缝隙中观察卫星旋转时天线的展开运动,最后终于弄 清了问题的症结,排除了因复杂运动而引发的天线折断的隐患……

"通过回忆使我相信,我们的产品是可靠的,发射成功是有把握的,"戚发轫后来回忆说。 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非凡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

从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到这一天,过去了十二个年头。在这变幻 莫测,动荡不安的十二年中,我们的航天人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尽心尽力,鞠躬尽瘁 。

1970年4月24日凌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方红1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推动下 徐徐升入太空。重达一百七十三公斤的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东方红"的音乐通过电波在太 空回响。

"东方红"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宇宙空间,并奠定了我国空间飞行器研制、发射的 基础。

"东方红1号还在天上,只是已经没有电子,当时使用的蓄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不能再 播放音乐了,"戚发轫回忆说:"1970年4月24日,那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候,"打上去 了,入轨了,听到乐曲了",那些声音至今还在耳边。那一年,我三十七岁。"

十年磨一剑

以前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靠石油,靠电力,进入二十一世纪,靠航天。以前人类只能在 陆地上生活,后来开始航海、航空,现在又有了航天,这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探索陆地、海 洋、大气层和大气层以外的外层空间--人类生活的第四环境。美国、前苏联早就建立了空 间站,我们现在不去占领这个空间,将来就可能没有立足之地。

在英文中,"宇航员"一词向来是用"Astronaut"来表示的,美国的宇航员就是叫"Astro naut"。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绕地球飞行的第一位飞行员,为了纪念 这一历史性的突破,cos monaut一词诞生了。Cosmo -是从俄语中化用而来,有"空间"、 "宇宙"的意思。去年三月我国神舟三号飞船成功发射后,很多境外媒体在报道时都使 用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来称呼中国未来的"宇航员",这就是"TaiKonaut"。

"TaiKong"就是汉语拼音"太空"。这个新词的出现,充分显示出中国 的航天大国地位。

1992年1月,中央专委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立项。9月,中央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 告,决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之路,开辟一条从载人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长期有人 照料的空间站的发展道路,在二十一世纪初,力争使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 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戚发轫执掌飞船总设计师"帅印",那一年他五十九岁。

工程方案确定并正式上马,曾经多年 担任卫星总师要职的戚发轫心里很清楚,与以往其它卫星最大的不同,就是飞船事关宇航员 的生命安全,必须万无一失。每一个系统、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任何一点问题。

神舟号 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同属返回式航天器。但飞船载人,这就使两者之间的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 大 不一样。飞船除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外,还必须配备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仪表与照 明、应急求生、通话、图像传输和手控等载人特有的分系统和功能。

"神舟"飞船试验四次 发射,每次技术都有新提高,其返回舱容积目前是世界上已有的飞船中最大的一个。科研人 员相继攻克了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等一系列尖端核心技术,尤其是防止返回舱过载而影响宇 航员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升力控制、防热和回收技术等国际公认难题已经得到顺利解决。

1999年11月20日凌晨六点三十分,神舟号试验飞船首飞获得成功,戚发轫也由此成为人们心 目中的科技英雄。这一年,他六十六岁,真可谓六六大顺放"神舟"!2001年1月10日, 神舟二号升空圆满成功;2002年3月25日,神舟系列飞船第三次成功飞天。

航天梦想的逐步实现,再次激发起中国人对太空的无限遐想。广袤的太空,拨动一个古老民 族探索未知的最强音;承载万众期望的神舟号,凝聚着新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在 浩瀚太空,写下中国人的凌云壮志。

"作为飞船的总设计师,第一目标是确保飞船可靠和航天员安全。"戚发轫说,"神舟"飞 船真正载人飞行还要经过多次试验和考评,通过试验暴露问题,试验一次,暴露一次,改进 一次,以不断检验原来的设计,进一步增加安全性和可靠性。

前苏联试验了七次才上人,美国则试验了二十一次,都是通过试验充分暴露缺陷、不安全因 素和不可靠因素,再加以改进。"中国可能不需要这么多次,但必要的试验是必须的!"戚 发轫称,按神舟三号完全的载人状态,起码还要连续进行两到三次状态一致的试验, 才可以真正载人。

2002年12月30日零时四十分,对我国全面掌握和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的神舟 四号 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升空。火箭起 飞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我国为实现载人飞行又迈出重要一步。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四次飞行试验,也是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这次 试验将全面实现和验证各项载人飞行的功能和性能。按照研制计划,我国要发射若干艘无人 飞船,然后实施载人飞行。这次发射的神舟四号飞船是整个研制计划中一次重要的飞行 试验。

虽然是老卫星专家了,可戚总从不愿意将技术把在自己手中,而是倾心指导、注重培养年轻 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提供一切机会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干。确实,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 以来,袁家军、张柏楠、尚志、秦文波等一大批年轻人已冲到了一线,组建成一 支血气方刚的"少帅"级载人航天高级军团。特别是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把各项工作安 排得井然有序。戚总说,自己可以"轻松"一点,干些"例外"的工作。

神舟二号飞船有六百多台套设备,大小几十个计算机和控制器,几十万条软件程序,十万多 只元器件,十多公里长的线缆,八万多个接点,相当于两颗大型卫星的工作量。戚总说,之 所以能在不到六十天的时间完成靶场的测试发射任务,除了有试验飞船的基础和经验外,研 制队伍中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能干的技术骨干,他们带来了活力和创新精神。神舟二号飞 船进行整舱空运,就是由年轻人率先提出来的。

总设计师戚发韧说:"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让爱作主

一个人,一辈子,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最深的伤痛又藏在哪里?这一切,都写在神舟飞船 总设计师戚发轫的眼里,刻在他的心上。

见到高大的神舟,戚发轫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那是他全部理想的寄托,是他数十年来 最深的牵挂。当神舟号一次次不负众望满载而归,他得到了最好的安慰。

看"新作"神舟四号时,戚发轫的腰板更是挺得直直的,骨子里的兴奋让他神采奕奕。五星 红旗高高飘在飞船上,飘进戚发轫四十多年的航天生涯里。但是,为实现载人的最终 目标,戚发轫的那颗心怎么也放不下,如履薄冰的感觉始终缠绕着他。

也许真的是和航天前生有缘,戚发轫亲历了中国航天很多的"第一次"。在众多的"第一" 中,戚发轫说,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是他生命中的两个"最爱"。

三十多年前,浩瀚的戈壁滩上,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为了在太空奏响"东方红"的凯歌,任凭 风沙打脸,任凭大漠无情。那时,戈壁滩上哪有温暖的小屋。戚发轫和战友们就睡在一个大 通铺上,天黑了,没准都会钻错被窝。一段以苦为乐的尘封岁月,记录着中国航天最初的 艰难开拓。戚发轫说,把创业时的艰辛放在记忆中品品,甜甜的滋味似乎越来越浓。

完美似乎是一个只可偶得的事物。

他和妻子一直有两个共同的心愿:第一是将咱中国的宇航员安全送上太空;而第二个心愿, 则是两人能相携走向生命的终点。然而天不遂人愿,妻子因肺癌先他而去。在爱妻生命的最 后岁月里,他与妻子悲壮的爱情绝唱,令人赞叹……

1957年,戚发轫从北京航空学院航空系毕业后,被选入刚刚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前身)。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姜福玲悄悄走进了他的生活。

姜福玲与戚发轫是大连老乡,而且两家相距很近。戚发轫考入北航后,姜福玲也考进了天津 纺织工业学校,1958年毕业分配到了内蒙古。

1959年,上级决定让戚发轫脱下军装,前往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导弹总体设计"。将 要一走 多年,为免耽误终身大事,领导特批他结了婚。于是,戚发轫给姜福玲写了一封信,请求她 能做自己的新娘。1959年的"十一",姜福玲从内蒙赶到北京,在戚发轫的单身宿舍里,两 张单人床拼在一起,这就是他们的新房。

蜜月过后,妻子姜福玲回了内蒙,而等待赴苏的戚发轫却突然被告知,因所报专业涉及机密 ,被苏联拒绝了。没能去苏联学习,让戚发轫怅然若失;但因为这促成了他和心爱的人结合 ,总算对他是个安慰。

1961年,姜福玲被调入位于钓鱼台对面的华北局经委下属的轻纺局工作,分居两年多的小夫 妻终于团圆。那时,他们家在南苑的一个大院内。从家到单位需要步行到三营门,然后再乘 公交车,每天上下班来回路上就得四个多小时。后来因为怀孕实在走不了,她怕丈夫为照顾 自己耽误工作,干脆住在了办公室。

1962年5月17日,妻子在医院里生下儿子戚克智,还是妻子 单位事后通知给戚发轫的。戚发轫奢华了一次。他叫了一辆出租车,高高兴兴地把他们母子 俩从人民医院接回家。连续加班加点的疲劳,荡然无存。1966年,戚发轫正在远方的基地执 行导弹加核弹的"两弹结合"的研制任务,在基地呆了五个月。此时文革已经开始,戚发 轫的父母在大连遭到了猛烈冲击,家被抄了,全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姜福玲接到公婆 的求救信后,没有惊扰远方的丈夫,而是找到戚发轫所在单位的指导员,说,

〖TPA1,12*2。36,S,BP,DY〗〖TS(Y!〗父女情深

不要影响他 的工作,咱们自己处理。她以最快的速度给家里寄了一笔钱。其实戚发轫也知道了家里发生 的一切。他也没告诉妻子,怕影响她的工作。没告诉组织,怕组织为他分心。他永远埋在了 心底。

1967年女儿戚虹出生。此时戚发轫正在执行"长征一号"火箭的研制任务。文化大革命已经 进行了一年多,秩序混乱。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他们正加班加点研制"长征一号"火 箭。 为了节约开支,经济上并不宽裕的戚发轫,从南苑医院把她们接回家时,改用了自行车。他 先把女儿驮回家交给岳母,然后再去医院接妻子。

在戚发轫夫妻共同生活的四十余年时间里,不管多大的难事、烦心事,姜福玲总是一人承担 ,决不让丈夫有丝毫分心,这是她一贯的行事准则。

2000年初,姜福玲经常心慌气短,憋闷难受,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兼任中星22号卫星工程 总师的戚发轫对老伴说:"等我去西安回来后,陪你去检查检查",就直飞西安了。在家的 女儿说:"你等我爸,他根本没时间陪你!还是我陪你去吧。"母亲拗不过女儿,只好服从 了。平时,姜福玲在本院的医务室检查身体,这次破例去了阜外医院。医院检查了心脏,没 发现什么问题。又作X光检查,发现左肺不正常,建议去综合医院检查。戚虹找到时任副院 长的 袁家军,袁家军非常重视,亲自要车,安排姜福玲去721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让所有人都 大吃一惊:肺癌!

研究院的几位领导经过商量,告诉戚发轫,姜福玲病了,请他与同在西安的徐福祥院长同机 返回北京。回到北京的白石桥五院,已是深夜十二点。

打开家门时,看到在香港工作的儿子也回来了,他明白了事态的严重。父子俩立即去医院看 望,时间是2000年1月31号。医院也最后确诊,是肺癌晚期。为了让姜福玲过一个好春节, 戚发轫和儿子商量暂时对她保密,只说是肺结核。

2001年春节过后不久,姜福玲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真实病情,但她表现出了极大的冷静与坚强 ,再苦的药她一饮而尽,再难忍受的治疗她咬牙硬挺着。她说她相信现代医学!

这正是神舟二号发射前的关键时期。戚发轫必须去酒泉飞船发射基地工作两个月。病房里没 电话,他临行前特意给妻子买了一部手机。在基地,他每天再忙,也要抽几分钟给妻子打一 次电话。

为了造好这艘飞船,戚发轫说这一年来自己每天都要"转"两圈--白天围着江总书记交待 的飞船任务转,晚上围着卧病在床的妻子老姜转。没日没夜的一年下来,原本精神矍铄的他 憔悴了,本已花白的头发更加白得耀眼。

当试验队员们关切地问起戚总爱人的病情时,他的表情是那样痛苦,摆手示意不要深谈下去 。怎堪回首,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发射前,相濡以沫的老姜还与王永志、刘竹生等总师的夫人 们组成了"支前代表团"前来慰问,现在却物是人非,病越来越重。有一次戚发轫回 京汇报工作,按计划要随军委曹刚川副主席的专机返回酒泉。恰在这一天妻子发了高烧,医 生不 让戚发轫走:"在这个时候,作为丈夫你不能离开!"姜福玲则坚决不挽留:"你该走就走 ,有医生在,你就放心走吧!"于是戚发轫按时返回基地。

爸爸在基地,哥哥在香港。女儿戚虹挑起了照料母亲的重任。宝贝女儿为了照料好母亲牺牲 了自己 作母亲的幸福:"在我母亲病重期间,家里就靠我,我要是怀孕了,怎么来完成这个 任务啊!"直到母亲去世一段时间后,她自己才要了孩子。

2001年3月初,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戚发轫,又开始为国家大事操劳。3月5日晚上七点, 他 来到病房,来到妻子身边:"明天晚上政协有活动,我不能准时来了,可能晚一点过来-- "话没说完,姜福玲就把话接了过去:"没关系,你准时参加活动吧!"

没想到,这么平常的一句话,竟成了他们诀别的最后表白,成为他们爱情乐章的绝唱。

2001年3月6日早晨,戚发轫突然接到了女儿戚虹在307医院的电话,沉痛地说:"妈妈已… …"

戚发轫全身的血液似乎都凝固了。脚步匆匆地赶到医院,只见病床上的妻子双眼紧闭,神 情平静而安详,就像刚刚睡着了一样。戚发轫任哀痛欲绝的泪水无声地滑过面颊。

处理完妻子的后事,戚发轫立即投入到更加紧张的神舟三号飞船的研制试验。他知道,他必 须尽快地将我们的宇航员送上太空,因为这不仅是他的,也是妻子的心愿。

对戚发轫来说,事业上的成功无法替代他内心的苦楚。

戚发轫越来越感到自己欠妻子、欠家人的太多太多。他更多地明白了他忙碌不归时父母的渴 盼、妻子的焦灼。在事业与家人之间,他的天平失衡了。现在,他不愿意动妻子留下的一针 一线,不愿意她的身影从他的视野里消失。妻子走后,他只在床上"挖个窝",家里一切旧 貌如初。

戚总自己也受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折磨,在他的房间里散放着多种药盒。一切的苦 楚就这样默默地自己扛着。当人们在工作现场发现他时,这位飞船总设计师是那样的专注与 投入,让人顿感一种悲壮,就像回荡在戈壁滩中的一首乐曲,撼人肺腑。很多人在写戚发轫 的"轫"字时,总会不由地写成"韧"字,大概因为他总是坚毅地将责任、歉疚熔于一炉, 将个人的需求压缩到最低限度。

他是打造飞船的巨匠,又像一位拉纤者,背上勒着生活与工作的纤绳,低头用力,在航天 的涯岸上留下沉重而坚实的足迹。当中国的宇航员遨游寰宇之时,也许这位飞船总设计师心 中的爱才会有了最终的寄托。

这一天终于来临。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冲云霄,遨游苍穹。、戚发轫笑了。

推荐访问:神舟 发轫 飞船 打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