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赏析 >

畜力与机械化并用骑兵的末日与蹒跚的坦克

作者:jkyxc 浏览数:

1914年夏天战争爆发,德军依照“施里芬计划”进行机动迂回,战场尚未进入僵持局面,骑兵仍然被各国军方看作是最有效的进攻手段,例如俄国就保有36个之多的骑兵师。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数百年间骑兵主宰着战场,海啸般突袭的骑兵铁流总给人无坚不摧的气势,即使最顽强的步兵阵线也会被冲得屁滚尿流。

战马养活了路易威登与爱马仕

四年的大战期间,各国陆续投入的战马有600万〜1000万匹。除了骑兵侦察使用,大量的马匹被派往机动车无法行动的战场,在淹没马腹的泥浆中拖炮、牵引救护车和军辅车辆。特别是中型马,它们在拖炮等耐力性工作上比高头大马更合适。每匹战马需要配置复杂的马具,包括大量的皮革制品,养活了包括路易威登、爱马仕等一大批老牌皮具厂商,同时体现了工业化帝国的实力。

英国人在1914年最先意识到具有“贵族范儿”的传统骑兵战术在机枪和铁丝网面前会过时,只消给这些机器不停地装填弹链和子弹,就足以击溃英国骑兵的任何企图。但战马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迅速退出战场。战马是整个战争期间的战略资源。英国从澳洲、北美和阿根廷大批进口战马,还把民间的儿马都征用。仅美国就征用了100万匹战马。德国人则采用另外的策略,除了建立国营的种马场,民间散养的马匹都被编入预备役,使德军中人马的比例提高到了3:1。战争爆发时,德国有71.5万匹战马,奥匈帝国则有60万匹。战争爆发后德国的战马就只能通过缴获,在法国战场共有37万匹缴获的战马。德国还有计划地掠夺比利时的马匹,造成比利时在连续几年的冬天都缺煤,因为缺少马匹拉煤车。此外,拍卖战马也是各国军队战后常见的筹集军费手段。此外,马的食量巨大,如果按体重折合它的饭量相当于人类的10倍,这也使得草料和燕麦成为战略物资。

随着战争的全面展开,炮火、毒气和疾病给战马带来很多损失,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士兵的伤亡。凡尔登一役就有7000匹战马战死。整个大战期间,英国损失48万匹战马。美国输入的数百万匹战马中最后只有200匹在战后能够返回北美,其他的不是死在前线就是在战后被屠宰。战争后期连美军的马匹都很难补充,例如潘兴将军在阿拉贡森林作战后期,由于战马的缺口达10万匹,潘兴请福熙将军支援2.5万匹战马,但法国人也因为炮兵部队缺乏驮马无法行动。协约国因而采用对德奥马匹禁运的策略,最终也成为德奥战败的一大重要原因。各国军队为战马研制了防毒面具,建立战地兽医站,甚至为战死的战马立碑。

机械化初试啼声

世界的工业化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50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为主要标志。在19世纪工业化潮流驱动之下,大量的新技术涌现并迅速被转化成新式武器,这一趋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达到了一个顶峰,尤其是汽车和交通领域。19世纪后期的新技术革命,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繁荣和财富,另一方面也使得世界时刻笼罩在新式武器的阴影之下。和战马这类需要足够时间和人力来培育繁殖的“自然”武器相比,人工设计、制造和生产新式的交通工具不仅简单快捷,不受自然规律的约束,而且性能大大突破了动物的体能。

法国Berliet公司在大战爆发后成为法军军用卡车的承包商,高峰时期每天为英法军队生产40辆卡车。Berliet卡车以其古怪的帆布车篷为最显著的标志,有一台排量3升左右的四缸发动机,最大时速30公里。在凡尔登战役中,以Berliet卡车为主的3900辆各型车辆曾经运输25000名法军到前线,是历史上最早的摩托化机动之一,其机动能力也是以往依靠人力和骑兵等手段远远无法企及的。

另外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颇有影响力的品牌是英国的“胜利”牌摩托车。“胜利”摩托作为百年老字号,至今在欧洲仍然颇有名气。“胜利”摩托主要被用作联络和侦察,有一些挎斗型的摩托车还架上机枪。作为一战英军主要的摩托型号,“胜利”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狭长的油箱和类似二八自行车的车架,连刹车也和自行车类似。“胜利”摩托有一台非常可靠的3.5匹马力四冲程汽油机,排挡手柄安装在油箱右侧。第一次看到这种老式摩托实物时,我们不禁会惊诧于车上众多的手柄和连杆,也许还要感慨英国设计师缺乏艺术细胞,但就是这种丑陋而可靠的设计经受了一次大战泥泞、灰尘和缺乏保养的战地环境考验。

随着形形色色的运输工具转变为军事用途,利用军车改装的装甲战车也应运而生。但以当时的车辆技术和动力水平,轮式车辆无法实现可靠的全轮驱动和越野通过能力,对于突破堑壕无能为力。

一位法国中校在1914年8月战争刚刚爆发时就断言说:“兄弟们,在这场战争中,谁家最先能造出一种全地形战车,给它装一门75毫米速射炮,他将赢得这场战争!”但是,这种战车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登场,并无定数。

坦克的本来面目

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和演变常常出乎最初的预期。很难将大哥大时代只有语音通信功能的手机与现在的4G上网设备联系起来。坦克的演变也有类似之处,现代坦克被当作战争之王,是地面攻防的头号主力,但在一战中如果没有堑壕战的僵局,则鲜有人会去关心坦克这种武器。

堑壕战是19世纪的进攻战术遭遇20世纪的防御武器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新的进攻手段。促成坦克发明的几项主要技术,在战前早已具备:履带驱动技术出现和完善于1904年,英国工程师大卫·罗伯茨最早将它在拖拉机上实现,这是确保重型战车跨越战壕、碾碎铁丝网的基本前提;四冲程内燃机发明于1870年,在它之前利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战车都过于笨重,仅仅停留在图纸上;马克沁机枪和速射炮发明于1890-1897年之间,并且很早就有人将它们装在马车、汽车甚至列车上。

但仅仅有这些技术条件还远远不够。大战开始前,汽车工业仅仅处于幼年期,军队行军主要还在靠驮马,传统势力的思维很难扭转,法军用出租车将部队从巴黎运往前线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在此期间,很多原始的坦克方案被创造发明出来。一位名叫德-摩尔的澳洲人向英国军方提出了三种履带战车的原型,还设计出了八分之一模型,但都被英军高层的官僚充耳不闻。如果不是出于爱国情结,德-摩尔差一点将他的发明卖给德国人,那样历史也许就会改写了。

另一位记者出身的英军少校斯文顿则尝试走高层路线,通过秘书联系上了帝国国防委员会成员丘吉尔爵士,但后者也需要动用私人关系绕过英国陆军,在英国海军的车辆研究机构启动名为“陆地巡洋舰”的项目,才使这一变革出现实质性的转折。

一旦进入正轨,工业体系的威力立刻得到了呈现。从1916年2月下达订单,到8月底交付50辆马克1型坦克,前后只花了150天。两个星期之后这批英国坦克就匆匆运往法国,投入了索姆河战场,旋即在为期一天的战斗中大部分折损。

那绝不是我们印象中坦克战的场景:30吨重的马克1型坦克动力只有100匹马力(当代坦克能达到1500马力),配合发动机的还有一套蹩脚的变速箱,需要足足4名坦克手来操作驾驶;坦克冲锋时的行军速度只比遛狗的步伐略快,大部分坦克出现机械故障,最终只有9辆坦克成功碾过重重的铁丝网和战壕,占领德军阵地。

不是开始的开始

骑兵出身的英军总司令黑格元帅显然洞察了坦克这种新式运动战技术与骑兵战术的相同之处,索姆河之战结束后立刻下令再追加1000辆坦克。在整个大战期间,英国坦克都以一种婴儿学步的不成熟形态在战场上蹒跚而行。车内50摄氏度高温的环境下,充斥着汽油机排放的有毒废气,经常有8个坦克手全体中暑休克;机械师时常被机械故障和抛锚问题所困扰;防护钢板仅仅能够抵挡步枪和机枪子弹,任何类型的一发炮弹就能把它打趴下。但英国马克系列坦克从未有过停产之忧。英国军方对坦克付出了诸多的努力,不但刻意将它设计成菱形盒子状外形以便跨越千疮百孔的弹坑,而且设想了一套相当周到(虽然远远不算成熟)的战术。

在坦克工业方面,法国则是另外一副景象。雷诺、施耐德、标致等法国私营军工企业互相掣肘,动用各自的政府关系来影响军方,衍生出若干不同的设计。但竞争也有良性的效果,由于法国汽车工业已经具备大批量生产能力,加之对汽车设计积累的丰富经验,雷诺公司设计了一个与英国坦克完全不同的方案,这款小坦克顶部有一个可旋转炮塔,两个坦克手分别负责开车和开枪,动力舱和变速箱设在车尾部,与坦克手的空间隔开。雷诺FT坦克这种结构一直延续了100年,直到今天仍然是标准的坦克布局。

雷诺FT是一款比较轻量的小坦克,炮塔上只装了一挺机枪来突破敌人的堑壕,虽然看似简陋,却深受士兵欢迎。整个大战期间雷诺FT生产了3700多辆,超出参战其他国家所有坦克的总和。法军在一次战斗中最多投入过480辆坦克,如果不是大战结束,法国军方甚至打算投产三万辆坦克。巴顿将军在当时只是中校军衔,其本人就是通过接触法国雷诺坦克逐渐成为一代坦克战名将。而德国高层则自始至终尚未意识到坦克的重要性,整个大战期间只试制了50辆坦克。但这并不妨碍德国一线军官对坦克的理解,曼斯坦因、古德里安这些二战时期的闪击英雄们在一战后吸收了美英的坦克战经验,并最终发展出“闪击战”思想

推荐访问:畜力 蹒跚 机械化 骑兵 并用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