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赏析 >

走进民间手工艺——扎蜡染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服饰及其他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扎染手法花色自然,晕纹独特;蜡染图案更加丰富多彩,个性鲜明,两者各有千秋,都是宝贵的民族财富。

关键词:扎染 蜡染 民间手工艺

扎染和蜡染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尤其是生活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传统的手工印染方式,与夹染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防染”是它们共同的工艺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印染工艺的一大特色。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服饰及其他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扎染手法花色自然,晕纹独特;蜡染图案更加丰富多彩,个性鲜明,两者各有千秋,都是宝贵的民族财富。

作为古老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扎染主要应用在壁挂、丝巾以及服饰上面,像全棉汗衫、连衣裙、短裙、上衣、休闲裤子等;蜡染主要用于头巾、上衣、裙子、桌布等方面。扎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多年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近年来在各类服装大赛中扎蜡染的设计元素和表现手法倍受青睐,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它们搬上T型台,同时它也成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带着对它的崇敬让我们走进扎蜡染制作的世界。

一、扎染

(一)扎染的起源与发展

扎染,又名“绞缬”,在民间又称为“撮缬”、“撮晕缬”、“撮花”, 有的地方也叫“疙瘩染”,是一种古老的采用扎结染色的民间手工艺。它大约始于秦汉,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缬”和“鱼子缬”图案;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到了北宋仁宗皇帝时期,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政府开始下令禁止民间使用缬类制品。此后随着战乱等因素,扎染工艺便日趋衰落。扎染工艺虽然一度在中原地区失传,但却在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中发展起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扎染工艺的防染手段已非常丰富,染色也从单色演变成多色套染。它的工艺主要是用针和线缝扎或直接用线捆扎织物,形成不同的形状,然后抽紧扎牢,使织物重叠,染色时织物的折叠处不易上色,而未扎结或折叠的地方却被染色,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晕染效果。上色处与未上色处的交界自然形成过度,形成中间色调,偶然性强。

(二)扎染的制作方法

1.使用的工具

(1)纯天然棉、麻、丝等布料。民间扎染所用的是手工织造的土布,棉、麻、丝等布料透气性吸湿性良好,且易上色,穿着舒适,是扎染的理想面料。

(2)染料。古时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常用染料有红花、紫草、蓝靛等。现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依然沿用传统染色方法和颜色,工业上一般采用直接染料来制作。

(3)不同粗细的绳线和缝衣针等。

(4)胶皮手套、脸盆、锅、盐、加热炉。

2.扎染的方法

制做扎染一般需三个步骤:染前处理,染色,染后处理。这三步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并且还要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1)染前处理

脱浆。用洗衣粉浸泡清洗或沸煮布料进行退浆处理,根据需要还可以用次氯酸钠加水沸煮进行漂白,处理后的面料更易上色,且着色均匀。脱浆后晾干用电熨斗将漂洗过的布熨平备用。

扎花型。这是扎染关键性的一步,是用手工缝扎布料,也就是用折、叠、挤、缝、卷、撮等方法在白布上扎出各种花纹图案,进行第一步的图案设计。扎花之前一般要在白布上画好图样,再根据图案进行扎花。主要扎法为条纹扎法、圆圈扎法、画图扎法、自由扎法,在缝完以后将线抽死抽紧,打结固定。几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效果更好。扎好的布料缩成一团团、一簇簇的疙瘩,所以也叫“疙瘩染” 。扎花型的过程需要耐心和仔细,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后作品的成败。

浸湿布料

将完成扎型的布料放入脸盆,用凉水浸泡,水要没过面料,浸泡约半小时后取出稍晾,待不滴水后放入已备好的染液中。

(2)染色

在锅中倒入能没过布料的水,水沸腾后放入盐和染料,搅拌均匀,再煮沸后将扎好花型的面料放入锅中,水再次沸腾后调到小火继续煮15—20分钟左右。在煮的同时注意不断挑翻面料,使布料染色均匀。注意染料浓度越高染出的布颜色越深,沸煮的时间越长染出的颜色越深。个人可根据设计的需要设定染料浓度和沸煮的时间,染料的颜色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直接染料色谱较全,可以满足我们的个人需要。

(3)染后处理

洗浮色。戴上手套,取出染好的布料,放入清水盆中粗洗浮色,再用流动的水彻底清洗。

晾干。打开绳结,展开布料,在阴凉处晾干。不可在太阳下暴晒,暴晒容易褪色或使布料颜色变得不均匀,应该将染好的布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之后将面料熨烫平整。

想要染出多种颜色重叠的效果,可以先染浅色,将绳子打开重新扎型后,再去染较深的颜色。从浅到深逐渐加重,切不可先染深色。

我们在教学中受条件的限制,一般采用工业直接燃料,在我国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他们采用植物作天然染色剂,这样对皮肤无任何伤害,颜色朴素、自然、优雅大方,图案简洁明快,环保且极具艺术魅力。

二、蜡染

(一)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蜡染,又名“蜡缬”,先用蜡在织物上绘出图案,然后在常温下染色,最后用沸水煮去蜡即成。它因用蜂蜡、石蜡作防染剂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我国就有了蜡缬,到了唐朝,蜡染已成为盛行的装饰纺织品,蜡染制品沿着“丝绸之路”曾远销到欧洲。随着经济的发展,蜡染工艺在许多地方相继失传,而在交通闭塞,文化交流相对较少的偏远山区,由于自然资源丰富,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得以流传下来。蜡染图案精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产生裂纹,俗称“冰纹”。“冰纹”被誉为蜡染的“灵魂”,它是蜡染所特有艺术魅力。至今在蜡染盛行的地区还流传着关于蜡染由来的美丽传说。据说在古代,有位名叫阿旺的苗族姑娘,长得很美丽,但由于家境贫穷,无钱缝制花衣花裙。每逢节日,有钱的姑娘都穿上漂亮的衣裙,到芦笙场上和小伙子们唱歌跳舞,她只能闭门在家织布,暗自伤心。一日,家中楼板上的蜂窝突然摔下来,掉落在她织好的白布上,蜡液从蜂房中渗出,很快凝固。姑娘同往常一样,将布放到蓝靛缸中浸染,由于沾蜡处不能染色,便将蜂蜡刮掉,谁知布上竟出现了美丽的白花纹。姑娘喜出望外,就用蜂蜡在白布上描绘花纹,经过染煮成为漂亮的花布。姑娘将它缝成衣裙,穿上去参加节日活动,吸引了小伙子们赞美的目光,纷纷邀请她唱歌跳舞;也引起了姑娘的羡慕,纷纷向她请教学习。于是蜡染就在苗寨盛行起来。

(二)蜡染的制作工艺

1.使用工具

(1)纯天然棉、麻、丝布料。

(2)不同颜色的直接染料,防染剂为蜂蜡石蜡。

(3)各种毛笔、排刷、蜡染刀。

(4)手套、脸盆、塘瓷缸或金属罐、电磁炉、盐。

2.蜡染的制作方法和工艺过程

(1)画蜡前的处理

先将布漂白洗净,待晒干后用熨斗熨平备用。这与扎染完全一样。

(2)上蜡

把白布平铺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塘瓷缸里,用电磁炉使蜡融化后便可以用各种笔蘸蜡作画。蜡温一般控制在70-80℃,这样的蜡温,既不会因为温度太低蜡浸不到布里,又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蜡流到不该上蜡的地方,影响效果。上过蜡的地方为白色,未上蜡的地方将来为蓝色。上蜡一般为正反各两次为宜。图案多为传统的吉祥纹样,包括动物、植物和人物。图案的构图直接影响着最终蜡染的效果,一般上蜡前对所绘图案进行精心设计,注意构图,力求准确完美。

(3)染色

蜡染采用的是低温染色的方法,将水加热沸腾后加入直接染料和盐,搅拌均匀倒入染缸,待染料冷却后将画好蜡的面料放在染缸里,浸泡,时间越长颜色越深。浸泡时注意翻动,这样容易上色均匀。染完后取出冲洗浮色后晾干,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蜡因折叠而损裂,损裂处由于着色而产生天然的裂纹效果——“冰纹”。 “冰纹”是自然形成的,有时根据需要人为做出一些“冰纹”效果,“冰纹”使蜡染图案层次丰富,别具风味。

(4)脱蜡

染色结束后,冲洗浮色除蜡。我们可以用清水煮沸,将蜡布片放入,煮去蜡质漂洗的方式除蜡,也可以用熨斗将蜡融化,用报纸等将蜡吸走的方式脱蜡。这两种方法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选择使用。

(5)彩色蜡染的办法

彩色蜡染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全封式蜡染,即在白布上画出彩色图案,然后用蜡全封起来,浸染后便现出彩色图案;另一种是按一般蜡染的方法漂净晾干以后,再在白色的地方填上色彩,俗称底色式。根据设计的需要自己选择封蜡的方式,全封式适合色彩丰富的图案,底色式适合较为粗犷的纹样。

扎蜡染制品正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它的美吸引着好奇者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扎蜡染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但工业的发展使它受到强烈的冲击,好多地方开始用机器生产效仿手工的印染,传统手工逐渐被机器代替,但手工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无法被取代,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应该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鲍小龙,刘月蕊.手工印染扎染与蜡染的艺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赵刚.手工印染设计[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朱于芝,山东英才学院教师,2012年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副教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推荐访问:蜡染 手工艺 民间 走进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