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赏析 >

从茌平剪纸的角度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茌平县历史悠久,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是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怎样利用剪纸元素,服务于现代生活,走出剪纸艺术产业化的特色之路,从而推动整个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茌平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2

茌平县历史悠久,地理景观独特,文化古迹遍布全境,亦曾经发生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出现了许多名人轶事,从而造就了茌平县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茌平县地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聚居耕种。秦时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是战国时期高士鲁仲连、唐初名相马周、宋代医学家成无己、康熙老师王曰高、清代画家董立元等历史名人的诞生地。境内有著名的尚庄大汶口文化遗址、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孔子回辕处、鲁仲连祠、太平军被俘处等名胜古迹。祖先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创造并遗留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迎仙楼的传说、“南京到北京,茌平衙门朝正东”的故事、《史记》中关于茌平历史名人鲁仲连 “说魏救赵”和“射书聊城”的两个故事、平调秧歌、董庄画、南城调、龙山黑陶、贡品圆铃大枣的加工技艺等,特别是剪纸,1993年茌平县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二、茌平剪纸的情况

民间剪纸是茌平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剪纸是过去广大农村妇女的一项业余文化活动,各乡镇都有剪纸高手。它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如结婚时,人们都有窗户上贴大红喜庆的团花(民间俗称“红月亮”、“包角花”)、合碗的传统习惯;老人去世发丧时,所扎制的花圈、招魂幡上也有白色剪纸装饰物(小花篮、纸人等)。

考证茌平剪纸的沿革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阶段不能忽略。公元14世纪初叶(元朝末期)的茌平县,曾经是饱经战乱之苦的重灾区,《茌平县志》记载当时“居民十亡八九”。后来朱明王朝推行“移民垦荒”政策,从山西洪洞县、山东东三府(登、莱、青)、河南、河北、江南迁到茌平大批移民。這一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茌平剪纸艺术的斑斓多姿,使茌平剪纸艺术既具有本土悠久历史的积淀,又具有来自东西南北不同特色的融会。经过不断传承发展,形成了茌平剪纸现在“粗犷传神、粗中有细”的独特特点。

茌平剪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花鸟、虫鱼、禽兽、人物等无所不有。剪纸作品如“双鸡”、“百鸟朝凤”、“二龙戏珠”、“小兔啃豆棵”、“老鼠偷葡萄”等,尤其是团花(包括抱角类)也叫窗花,民间俗称“红月亮”,就达上百种之多,算得上“茌平剪纸的精华”之作。在茌平,过去民间嫁娶,没有哪一家不贴大红“月亮”的,白底红花,给人一种清新和喜悦的感觉。茌平剪纸有很多内容具有寓意性和喻意性,例如寓意男女之间相爱与结合,反映人类婚姻和繁衍的“鱼戏莲”、“喜鹊登梅”、“凤凰戏牡丹”、“合碗”、“鸳鸯戏水”、“双鸡”、“双鱼”等。喻意多子多福,如“鲤鱼莲花”、“老鼠偷葡萄”等,用以表现富贵平安、吉祥如意及福与寿的纹样更是不胜枚举。

随着时代发展,剪纸艺人们用手剪出了时代的变迁。例如反映国家大事的“亚运会”体育藏书票剪纸系列、“庆祝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喜迎奥运纪念剪纸系列等;反映近现代科技医疗教育发展方面的“科技下乡”、“科技卫生”等;反映人们生活的“农庄”、“赶大集”、“养猪致富”、“秋收”等。

三、茌平剪纸的保护现状与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艺术产业将以其独特的、无穷的、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优势,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有关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发展壮大民间艺术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特别在剪纸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文化部门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各乡村,通过普查,摸底和重点访问,了解掌握了全县剪纸艺人的基本情况,并将搜集的上万幅剪纸作品装入定做的塑料卡中,用于收藏和展览。

二是建立了茌平剪纸艺术展览馆。在城市规划中加入茌平剪纸的元素,如人民广场和茌山公园中建有剪纸浮雕,艺术长廊等。出版了多本剪纸精品集和《实用民间剪纸艺术》等相关书籍。

三是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定期举办剪纸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茌平剪纸曾多次参加省市和国家民间美术展览,多数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山东省美术馆等收藏。同时继续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剪纸能手大赛,选拔年轻艺术人才。

四是实施人才培养规划,启动“剪纸艺术进课堂”工程,逐步在全县中小学中开设剪纸课,培养剪纸艺术传承人,解决民间艺术后继乏人的问题。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保护这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保护意识不够,保护体系不健全;剪纸的市场定位不准,导致销路不畅;在剪纸艺术创新方面存在不足;艺术传承人青黄不接;专业性人才严重匮乏等等都是制约剪纸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创新民间艺术发展的思路

(一)充分认识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重要意义

通过生产性方式对优秀民间艺术进行传承保护,实现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城市自身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发展民间艺术产业还可以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生活品位,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极大丰富,还能通过品牌效应,成为宣传、推介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也是全县各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突破创新,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

茌平县民间艺术资源广泛,有着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把握资源特色、优势,确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正确思路和对策,使隐性文化显性化,成为可视、可感、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对剪纸、黑陶等民间艺术产业项目,要通过对其精神内涵、艺术特征的把握,提升品位,发展新的亮点。同时做好对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使祖先留给我们的民间瑰宝,不被失传和灭失。

1、逐步形成产业化发展。通过有力的政府引导和支持,成立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扶持剪纸艺术专业户,将剪纸艺术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产业。同时要促进从事民间艺术产业的农户向生产经营规模化,组织形式企业化方向发展,支持有条件的民营文化企业通过联合、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组建大的企业集团,实现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上的突破,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力、竞争力,依靠社会、市场、企业的力量,发展壮大我县的民间艺术特别是剪纸产业。

2、积极拓展民间艺术品市场。积极对接国家、省、市文化产业政策,精心策划、包装、储备本县民间艺术产业类项目,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快民间艺术产业对外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各类文化中介机构和营销队伍运作,把产品推向全国各大城市、高档艺术品市场,积极参加各类艺术节和展览展销活动,宣传品牌,展销精品,拓展市场,逐渐做大国内外艺术品市场。

3、设立民间艺术产业奖励扶持资金。通过政府设立民间艺术产业奖励扶持资金,用于对有发展潜力的民间艺术产业生产项目的扶持、新产品的研发奖励和民间艺术产业人才培训扶持、民间老艺人补助、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保护和媒体宣传投入,重点扶持能够体现茌平县特色,具有较强支撑、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民营企业。

4、积极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探索实施品牌战略的途径、方法和措施。把培育品牌、创建品牌作为突现个性、避免同质化、赢得市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通过实施精品工程,引导民间艺术大师从事某一领域或单项艺术品研发、创新、攻关,形成具有高度知识产权的民间艺术精品。

5、以旅游带动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民间文化旅游产业,对现有的民间艺术进行规划,将其纳入文化旅游项目进行开发,建立主题文化艺术景点,有选择地建立民俗、民间艺术产业村镇,以其民间艺术产业特有的休闲、娱乐、体验、展览等功能,留住游客,形成民俗、民间艺术产业旅游路线,在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旅游也带动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

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关键在于传承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和培养至关重要。目前我县的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民间传统文艺、技艺等面临后继乏人的现状,我们将采取培养、扶持等措施,为传承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以及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系列,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深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也不容乐观,有的传承人渐渐地老去,使得对民间文化工作的保护面临种种困难。但民间文化这种非物质的遗产一旦失去,就再也不会恢复了。国家历来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这是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工作,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还需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对此,争取财政上的专项资金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遺产的整理保护和展览提供财力保障,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整理保护,使其在文字记录和影像方面得到永久的保存,举办更多的交流展览活动,拓展视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更好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谢群.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J].2007(6).

[4]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文化研究.2006(9).

[5]邹启山.文化延续之命脉-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J].中外文化研究.2006(7).

[6]王光敏.剪纸文化.内蒙古出版社.2006.

[7]迟莫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民族艺术.2008(1).

[8]蔡文.从休闲市场开发角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宜宾学院学报.2005(9).

[9]崔凤军、罗春培.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治与社会.2006(10).

推荐访问:茌平 剪纸 浅谈 文化遗产 角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