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赏析 >

忽忆汉唐踏歌声

作者:jkyxc 浏览数:

有人说,只有舞台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舞台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现场性,以及演者与受众面对面的交流。一台好的舞台艺术,会让你心灵震撼,泪流满脸。可惜,现在没几个人愿意静静地坐在剧场,去感受那种灵魂的荡涤了。

十多年前,我的心思还比较“流氓”。有一天朋友叫我帮忙去他的单位拍摄一些舞蹈剧照做资料,看见台上的姑娘一个个花枝招展、婀娜多姿,我的口水是一口一口地猛吞。

记得好象是1997年的下半年,他们团排了新舞,安排我在彩排时去拍。舞台摄影在彩排时进行拍照是最舒服自由的,灯光服装按正式演出那样一丝不苟,而台下却空座无人,随便乱走乱拍却不用担心妨碍了别人。

没想到那次拍摄令人终生难忘。其中的舞蹈《踏歌》,让我几乎忘记了自己的工作,站在台下泪眼朦胧从头到尾认真地看完了这个舞蹈。感觉自己过去诵读的那些楚辞、汉赋、乐府民歌时所产生的想象,都给《踏歌》这个舞蹈一网打尽。我们所谓的汉唐风采,就在姑娘们敛肩、含颏、拧腰、倾胯的一颦一笑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我过往的“流氓”心思被这个舞蹈涤荡得一干二净。我所珍爱和保卫的,已经不单单是眼前这些青葱嫩绿的姑娘,而是活在唐宋诗篇中,在草青莺飞的阳春三月里,翠裙联袂、踏歌而行的江南少女,她们“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身影,是我们中国人最美好最温情的想象与记忆之一。

“踏歌”源于什么朝代,无法考据,说汉也可,说南北朝也行,说隋唐年间亦可。民间的娱乐游戏,断断续续,这里断,那里续,何必考据。水叶子在《天宝风流》中说,是始于前隋初年,每逢上元佳节,京城的女子们自由拉起手,踏地为节,边歌边舞。唐之后,上元夜改观花灯,“踏歌”游戏改在清明前后的郊外,从白天到晚上,歌声动地,节拍惊春,直到月上东山,才携灯归游。正如诗云“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峨眉空带九秋霜。”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也称:“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所谓连袖舞,就是“踏歌”。

清之后,我们这个民族被改变,汉人阳光、随性率性的特点变得有点猥琐与阴暗,“踏歌”不再流行,今只存于偏远的少数民族中,如“锅庄”之类的撩步连袖舞。清代曹树翘《滇南杂志》卷十八内云:“按,滇黔夷歌,俱以一人捧芦笙歌于前,而妇人拍手顿足,倚笙而和之,盖古联袂踏歌之遗也。”

踏歌在古代是汉人全民族的舞蹈,并不单在妇人中流行,男人之间也一样踏歌行云,如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还有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南宋马远的《踏歌图》,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着几分醉意“陇上踏歌行”的情景,真是令人望而凝神,我们汉人原来是这样开朗狂放的!

真想每年都有一个盛大的节日,人们可以随意地在春天明朗而干净的阳光下,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一起“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推荐访问:踏歌 汉唐

相关文章:

上一篇:川北剪纸的艺术风格探索
下一篇:影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