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赏析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本文根据目前国内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状况,阐述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以适应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未来发展需求为目标,详细探讨了我国应用型给排水專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为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与此同时,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也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全球问题。随着世界水环境恶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水资源保护作为一个朝阳工程已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支柱产业。面对水环境污染治理,在高度重视及大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提升污染控制技术,通过污染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水污染有效控制,这些技术均需要给排水专业人才的培养。

1.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环境科学为依托,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规律并进行控制调整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学科。作为一门集理论、实践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学科,给排水专业的特点要求强化实践环节,不断从科研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认知和发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给排水专业在国内发展很不均衡。

1.1 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于1952年设立,2006年部分院校将该专业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012年教育部将“给水排水工程”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名称统一确定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现代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科学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后,正处在强劲的发展阶段[1]。随着我国给排水工程的迅速发展,各建设部门和相关企业必将吸纳大量的给排水专业人才。

2.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给排水教育是随着土木建筑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而起步的,在培养给排水专业人才的良好政策条件支持下,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300余家高校开设各类不同层次(含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给排水专业点,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给排水科学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市政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应用型、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的要求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2.1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是:突出实践,强化应用,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到生产第一线,到真实的工程环境中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事实证明,把培养人才的定位落实在培养计划中,逐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将会走出千校一面的格局,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增强学生的专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解决理念、方案和实施3个层面上的问题,即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培养理念上,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往往容易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相混淆。或与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相等同。其次,在培养方案制订上。由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属于新生事物,常常参考综合性大学与其他院校的专业方案进行修订而成,甚至有的院校新建专业由于缺乏师资,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不一致的问题。再次,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实验室与实验条件有限。实验往往流于形式,实训、实习则更是走马观花,或只是方案中写一下,毕业论文甚至用综述代替论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实践性教学改革力度,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人手。努力构筑适应社会发展和创新需要的具有开放、动态和“应用型”知识结构。

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同时,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也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三个方面对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索。

3.1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增加课堂信息量、培养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教育首先是工程教育,在新的就业形势下,给排水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社会知识。高校应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但知道工程的组成,还知道人财物利用以及工程的管理。

3.2明确实验目的,关注发展前沿,提高科研能力

实验教学的主要作用表现在理论联系实际,验证课本知识,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学习和运用相关仪器设备,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等方面[3]。目前开设的实验课程以验证性、演示性试验为主,尽管这些对帮助学生加深认识、理解和消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进入工作单位的理工科学生如何培养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对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理工科学生又如何使其在研究中独立提出研究思想和技术路线?这就要探索如何在现有本科实验课教学的条件下开设综合开放性实验课,拓展学生思维,以推动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3.3 丰富实习内容,适应社会需要,提高就业能力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调查、毕业设计等部分,加强实践环节,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努力增强給排水工程专业的现代化气息。一是引导学生了解给排水专业的科学前沿知识,把握给排水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二是加强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独立实验工作的培养;三是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为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创造条件。

3.4 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探索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4]。建立一个高教界和产业界之间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的有效机制,就高校的工程教育来讲,工程能力培养主要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缺乏与产业界的联系与协作,这就使得大学生缺乏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需要建立从学校—院系—具体教学指导教师—学生之间的垂直管理体系和有机联系。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可以由学校和院系制定具体的执行管理方法。例如,可以由学校组织并利用有关社会资源建立起有关环境管理部门、研究院、设计院以及环境保护生产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联系,建立一些相对固定的实习和培训基地,并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建立实习规范和体系。

4.结语

水资源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新生产工艺的应用和科学技术的开发,人们对由此带来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关注。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恢复生态系统和保持现存的优良生态系统、优化原材料的开发程序和产品加工工艺、处理现存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等,促使着人们不断努力去思考和实践。解决水污染防治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的培养。根据当今社会生产的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综合性强、交叉性强、面对问题极其复杂的专业,更要求学生能够成为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自我学习能力,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创新意识、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是保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不落伍,不退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等.特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47-49.

[2]董玉瑛,陈景文,马静,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6,29(6):535-538.

[3]刘子正, 李江云.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及专业发展方向[J].课程教育研究, 2018(32).

[4]彭永臻,崔有为,王淑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4-16.

基金项目:基于地方高校转型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及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湖北理工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8C38)、工程教育认证下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7366)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湖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JG201910513003)资助。

推荐访问:给排水 探索 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