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赏析 >

《档案》获奖背后的故事

作者:jkyxc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北京卫视的《档案》栏目创立至今已经第七个年头了。从创立伊始,策划者就希望做一个和同类栏目都不一样的栏目。怀着这个想法,2009年,一群有激情的年轻人在制片人吕军的带领下,为《档案》创立了独有的制作模式。

一、栏目的初创

《档案》是北京卫视原创的一档历史纪录片栏目,在北京卫视每周一至周三22:35播出,这一播出时段是全国省级卫视频道中唯一一档原创自制的讲述类纪录片栏目带。

《档案》栏目通过对历史档案的发掘、呈现、分析、解读,讲述历史事件,揭秘历史谜团,还原历史真相,引导观众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启发人们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思考,从而实现对“真善美”主流价值观的传递。

节目播出后,有人说《档案》让观众第一次知道原来历史事件可以这样讲述,也有人说它的出现使得“档案”一词一度成为特指北京卫视讲述类纪实节目的专有名词。那么,《档案》栏目究竟因何而生?栏目中出现的珍贵档案又是如何获得的?幕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趣事?这些都要从栏目的初创说起。

《档案》最初的策划方案源于一次有创意的征集活动——“请问,谁看过自己的档案,谁又看过别人的档案或是国家的档案?现在,这些档案都会在我们的栏目中看到!”这句话是在2007年北京台向全社会征集栏目创意和意见的大型电视行动“爱上电视”的最后答辩现场,制片人吕军所说的第一句话。而他当天所提交的答辩材料也十分特别,是一个手工制作的档案盒,里面装的是样片《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之谜》的相关介绍、照片相关资料以及泛黄的纸质节目创意讨论记录。更为引人注意的是,这些资料的边角还留有熏烤的痕迹,拿起它们仿佛在触摸历史。显然,这是一个夺人眼球的创意提案,其策划者吕军也拿到了全场的最高分和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之谜》样片的预算为25万元,这样的预算是不能做成常态栏目的。而身兼策划、撰稿、导演、编导等数职的吕军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依据电影式的拍摄手法,完成了这部有着250多个镜头、时长60分钟的样片。在中心看片会上,样片的视觉效果极佳,同时,别具一格的讲故事的方式也令人耳目一新。然而,其他制片人还是言辞犀利地指出这是一档难度高、精细度高、预算高的“三高”节目,前景不被看好。吕军明白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因为仅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模型一项就用了2800元制作费。或许就是从那一刻起,《档案》的制作精神之一“极致”就已经悄然确定。

二、讲好故事事半功倍

人类历史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犹如无数巨大的悬念,留存于有形和无形的档案之中。《档案》栏目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解密尘封档案里隐藏着的人们无法知道、不曾了解、不能想象的真相,为历史作证。这些真相就是一个个比想象更为精彩的故事,为大家讲好这些蕴含真相的历史故事,正是《档案》栏目创办的动因之一。所以,把枯燥、沉重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这是我们栏目的独门秘技。

为了讲好故事,导演会在每期节目的文学脚本中设置悬念。什么是悬念呢?例如,一个炸弹还有十秒的时间即将爆炸,那么从十秒开始倒计时直到炸弹爆炸,这段叫做“悬念”。虽然电视画面表现的是这十秒钟,但是要求把这种紧张的气氛无限放大,充分调动起观众的紧张情绪,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为了能够更好地构建悬念,使观众对这档节目感兴趣,《档案》在初创时期就根据有利于传播的理念,对栏目中需要呈现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地设置。纪录片中要呈现的元素无非是图片、声音、视频、三维、历史资料等。制作者对这些元素进行拆分,比如按照所有可见的元素划分区位,包括:图片区、档案区、视频区、道具还原区、三维区、录音区,同时,拍摄时采取摸拍的形式还原历史现场。然后,讲述人运用翻阅、播放、展示、聆听、演示等多种现场手段,把一个个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观众听,展示给观众看。通过这些处理方式,使故事讲起来既生动又有层次感,从而吸引观众,使这些越来越挑剔的“评委们”能稳坐电视机前50分钟不换台。

《档案》既不是喋喋不休的语言说教类节目,也不是主持人找个漂亮的背景说点串词插播影像片断的专题类节目。而是通过对现场的拍摄,带领观众“进入”设计好的情景中,与讲述人一起分享故事。节目中讲述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这样的:“现在我放一段影像给你看”、“让我把照片拿出来给你看”、“现在我手头的档案是这样写的”,“这里还保存了一段录音,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讲述人永远不能脱离观众自说自话地翻看档案,也不能不明不白地操作任何设备,更不能自言自语地冒出一段像解说词般的画外音。节目中所有的影像、声音、图片等都是伴随着讲述人的现场演示出现的。因此,《档案》的制作要求导演彻底扭转拍摄专题片或访谈类节目的思路。

三、情感——开启心扉的钥匙

有效的传播要依靠对故事中的人物情感的充分表达来体现。我们的诉求是节目中“少概念,多情感”。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尤其在重大历史题材的把握上,不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心思去挖掘历史资料。而且有时档案史料中记载的仅仅是只言片语,信息量很少,这就需要编导有强大的情感驱动力,较高的感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但是,我们毕竟只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年轻的团队,对这类题材的把控比较困难。但是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收获,我愿意把这种感悟和收获分享给大家。

我们会努力修改脚本,使叙述风格更具感染力。这里以一个经过修改的文字脚本为例,体会不同叙述风格产生的不同效果。修改前的文风是这样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英勇不屈。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把生命留在了朝鲜战场的冰天雪地中。其中20军59师117团6连战士在伏击敌人过程中,埋伏了一天之后全部英勇牺牲。”修改后的表达是:“20军59师117团6战士连奉命在一个隘口伏击即将通过的敌军,没想到埋伏了一夜之后,敌军竟然通过了他们的伏击区域。当后续部队赶来增援时才发现,6连的126名官兵在埋伏的那一夜已全部被冻死。在打扫战场时人们看到,牺牲的战士们的枪口仍然对准公路的方向,早已冻成雪人的他们有的带着大儿盖帽,有的用毛巾捂着耳朵。有人在一个年轻战士的身上发现了一张冻得无法展开的字条。上面写着:我爱亲人、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冻死,我也要高傲地坚守在我的阵地上!”

在影像最初产生的年代,影片都是以“默片”的方式出现,即先有画面,再配以音乐。观众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看”。而对于一个现代影视作品来说,观众已经不能满足于以往坐在演播室内,听着单调的语言,伴着简单的场景营造,看着主持人讲述故事了。观众想要的不是靠想象来感受历史,而是靠视觉“进入”真正的历史。《档案》要做的是正是视觉先行,让镜头“活”起来。在系列纪录片《伟大的贡献》中,栏目组首创了讲述人走出演播室,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制作标准复现十四年抗战中全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和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采用实景真人扮演重现的方式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历史上的那一天、那一幕“零距离”接触,让历史“走进人心”。

解说一个概念,不如用一个画面、一个细节来呈现。因为这些带着情感的细节才是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能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的。

四、节目中的“档案”从哪里来

我们在节目中讲的故事都不是空穴来风,其依托的档案资料并非只通过简单的网络搜索。每期节目开拍前,我们都要准备好足够的文字档案、照片、影像、声音等资料,之后才能着手对相关选题的讲述。《档案》栏目开播近七年,这其中数千份珍贵的档案资料是如何获得的呢?

比如在《谁是真正的007》一期中,公布了大量珍贵的档案,包括波波夫在酒店喝香槟酒的发票、与女友的秘密照片,甚至是他和英国军情六处签订的退休后的生活协议以及他曾经使用过的各种假护照及10个手指的指纹。这些档案出自哪里呢?根据国外的《知情权法》,我们直接查询过。为了获得波波夫的档案资料我们也曾直接发函给英国军情六处,他们的回答非常有趣:“他确实是我们的探员,他已经解密的档案不在这里,没有解密的档案不能给你们看。”后来在BBC的一条新闻中,栏目组偶然得知他的解密档案保存在英国国家档案馆,于是我们再次发函联系,终于在拍摄前获得了大量的波波夫的档案资料。

除了国外的档案资料外,在《档案》节目中还播出了一些珍贵的名人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很多都是收藏者自愿提供的。例如《东京大审判》中梅汝璈法官的日记,那本日记是梅汝璈之子梅小璈亲自拿到摄影棚交给了主持人石凉的。在拍摄《纳粹集中营里的朱德女儿朱敏》一期时,朱德的重外孙女刘茵娜特别提供了朱敏在德国纳粹集中营时唯一留存下来的随身物品——列宁纪念章。这枚纪念章是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颁发给她的,对于朱敏来说非常珍贵,为了留下它,朱敏趁四下无人之时将纪念章小心地藏在了舌头底下,才没有被纳粹发现。如此珍贵的档案,使栏目组如获至宝。

还有大部分资料是出自国内的档案机构,其中不乏原件。2011年盛夏的一天,位于大屯的摄影棚内闷热潮湿,棚内的主编吴志勇顶着满头汗水,每隔一段时间就向外张望一下,好像在等人。这时从外面进来两位军人,其中一位手里拎着一个黑色皮箱,吴志勇看到他们立刻笑着迎了上去,接过皮箱,打开里面的档案盒一看,果然放着他争取了几次才借来的一份红军时期的档案原件。然后,吴之勇将这份档案原件小心地摆放在档案区,提醒讲述人戴上白手套后再动,随后他立刻指挥工作人员加快速度开始抢拍,因为这份档案是不能在这里过夜的,如果当天拍不完,第二天这个程序还得再走一遍。

此外,还有些档案资料来自民间收藏家。在一次制作关于揭秘重庆和谈档案的节目时,需要一份当时刊登和谈消息的旧报纸。后来,栏目组得知北京一位收藏家手里有这件藏品,我们找上门去,人家一听我们是《档案》栏目的,二话不说就把报纸借给了我们。那张报纸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变黄、变脆,拿在手里直往下掉渣儿。可以说收藏者是冒着藏品可能被损坏的风险借给我们拍摄,当时栏目真组挺感动的。

节目中这一份份档案如此宝贵和来之不易,单凭这点,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把它做好呢?就是在这种信念的引领下,《档案》栏目从创立至今已经获得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奖项。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栏目组对每一个细节的深究,对观众尊重的态度,对工作严苛的标准……正是这份对栏目的执著成就了今天的《档案》,它为观众娓娓道来地讲述着每一个精彩故事的同时,也慢慢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推荐访问:获奖 档案 故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