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赏析 >

宁夏曲艺的发展与思考

作者:jkyxc 浏览数:

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历史上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早在三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曲艺这朵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也在宁夏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宁夏曲艺的历史

宁夏是我国文化发祥地之一,从境内不同时期遗留文化遗址和艺术残片中,也发现了曲艺的形式和影子。

从贺兰山岩画遗存中,可以看到周秦时期《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场景。在北魏墓葬和北周墓葬出土漆画、乐人俑以及一些实物中,也发现了曲艺的雏形。唐代时期宫廷乐舞、变文讲唱、曲艺杂戏,如《西凉伎》《泼水乞寒》《孟姜女》《立唱梁州哥》《踏摇娘》等,在西北一带已经广为流传。唐代的名人诗句和史料记载,也都反映了宁夏当时的曲艺实况。

11世纪,西夏时期佛教活动鼎盛,各种艺术形式在弘扬佛法、服务于佛教的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自身,不但有佛教音乐、仪典和法会“曲牌”、“经歌”,还有曲艺形式的叙事性说唱——变文话本俗讲等。在宁夏海原县出土的西夏男童持鼓说书俑,充分说明了在西夏时期,宁夏的曲艺表演已经趋于成熟。

元代是北杂剧和散曲兴盛的时代,元曲中常用的曲牌,如“破布衫”“耍孩儿”“麻木黑当当”“清泉当当”等,在宁夏演变扎根。现在,宁夏本地人还仍习惯把曲牌称为“当当”、小曲子俗称“小当子”。

明朝时期,南方人移居宁夏,人口增加,宁夏各地的庙会也逐渐多了起来。为了助兴,人们用宁夏固原、隆德一带流行的山歌小调编演故事。曲子多为祈福、避祸,或编演故事、劝人向善等,这就是最早的隆德曲子。清朝时期,宁夏银川平原农业生产生活相对繁荣稳定。甘肃民勤的民间曲艺人、兰州的民间卖唱艺人、陕北的民间说书艺人、甘肃的道情民间艺人等,到宁夏各地赶庙会、卖艺讨生活,经过和本地的方言、小曲相互借鉴影响,宁夏小曲、宁夏道情(也称麻黄山道情)、隆德小曲、盐池说书、讲故事等表演形式,已经趋于完善,并且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奠定了宁夏曲艺地方曲种的形成。清代,八旗官兵及家属驻扎满城,这些官兵带来了子弟书、八角鼓、太平鼓、好来宝等曲种。这一时期,宁夏城乡已经有许多曲艺班社活动,主要有银川的张格子班、蒋麻子班和新城的卓格儿班等。

民国初期,伴随着京津冀等商号在宁夏的设立,一些外地曲种也随之流入宁夏。天津女艺人王子君来宁夏演唱梨花大鼓、京韵大鼓,河南坠子艺人贵宝、进玉二姐妹演唱河南坠子,以及评书演员马玉明、李世平来宁夏说书。他们在宁夏境内唱堂会、进戏园,在银川街头撂地演出。民国时期,宁夏本土的曲艺曲种仍按照固有的风俗习惯正常演出。但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马列主义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宁夏的早期影响,宁夏曲艺作品的思想性有了很大提高。关注现实、批判揭露黑暗、充分反映老百姓的心声,成为这一时期宁夏本土曲艺曲种创演的重要特色。1920年,海原发生大地震,宁夏小曲艺人编创了《宁夏大城遭了难》广为传唱,后来随着宁夏地区军阀混战和统治者的更替,相继编创了宁夏小曲《马仲英打宁夏》《马鸿宾来宁夏》《孙殿英打宁夏》等节目,反映了当时宁夏重要政治军事事件,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一些历史人物的态度。马鸿逵统治时期,宁夏人民惨遭抓兵之苦、鸦片之害。武义山、张有贵等宁夏小曲艺人,在银川街头编唱《马家抓兵》《拨兵小曲》《长工怨》《抽洋烟》等。与此同时,一批反映回族生活的曲目也广泛流传,如《索菲妍诉苦》《烟花女》《满拉哥》等。这些曲目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了较好的统一。

随着陕甘宁红色边区根据地的建立和“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县预旺的成立红军的革命故事被编创为快板和宁夏小曲在当地流传。特别是1936年盐池解放,宁夏小曲艺人王有编演了《红军打屈县长》《红军打花马池》,这些作品真实生动,很快在陕甘宁边区广泛流传。受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鼓舞,宁夏小曲和宁夏道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宁夏小曲艺人王有,宁夏道情艺人王天玉、张斌,被请到解放区接受了新文艺思想教育创编和演出了新的曲目,如宁夏小曲《劳动英雄王科》。

新中国成立后,旧社会被称为“下九流”、“讨吃的”曲艺人得到了新生,成为文艺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引下,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宁夏曲艺从业人员主要有两部分,一是长期活跃在宁夏各地的曲艺班社艺人和农民艺人;二是随军进驻城市的部队和地方被改造过的文艺团体中的曲艺工作者。活跃在宁夏各地的曲艺班社和农民艺人,在解放初期普遍存在着管理、演唱曲目以及思想等方面的混乱现象。针对这种状况,宁夏政府对其进行了改造,取缔了旧社会遗留的“养女”、“浑穴”现象,对传统曲(书)目中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脏的、臭的内容进行了清理。通过组织艺人学习,提高艺人的觉悟,要求艺人在改编传统曲(书)目的同时,多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曲(书)目。

经过1952年土地改革和1955年的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民艺人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有了保障,大部分艺人不再外出行艺讨生活,只是在田间地头或逢年过节自娱自乐。从此,宁夏小曲、隆德曲子、宁夏道情等地方曲种,也随着缺乏竞争和艺术交流的情势逐渐衰微。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先后从西安、天津等地引进了从事河南坠子、快板书、相声、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艺人,加入到银川曲艺队。这些艺人的到来,壮大了宁夏曲艺工作者的队伍,同时也改变了宁夏曲种少、专业演员少的局面。 1965年,在一系列政治运动影响下,银川曲艺队被撤销。“文化大革命”期间,宁夏曲艺事业陷入瘫痪,专业曲艺演员受到迫害,或改行或返回原籍,曲艺事业进入了不正常的局面。1978年,宁夏银川市杂技团恢复并设立了曲艺队;1984年,恢复成立宁夏银川市曲艺团,1987年更名为银川市说唱艺术团。

上世纪80年代初,宁夏专业曲艺演员在宁夏小曲基础上,经过挖掘和改编,形成了宁夏新的地方曲种—宁夏坐唱,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并走向全国,涌现出了耿文清、杨国强、宋雁波、徐明智、张茂起、赵杰等中青年演员,形成了宁夏曲艺创作表演的新生骨干。截至1985年底,宁夏全区共有专业曲艺团体一个,从业人员三十余人。1985年,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成立,首批会员四十余人,他们是宁夏当时曲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

宁夏曲艺的现状

2011年,由于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宁夏唯一的曲艺院团——银川说唱团,被注销合并到银川艺术剧院,一部分曲艺演员退休,一部分虽然还在团里,但是基本上也很少演出,剧院为了经营管理的需要,让他们从事着与曲艺不相关的工作。专业曲艺演员年龄偏大,没有年轻人接班,面临断层的局面;曲艺演出场次有限,除了每年由协会协调组织的以“送欢笑进校园、下基层慰问”演出的形式演出外,曲艺演员几乎没有演出。没有专门的曲艺演出场地,曲艺种类少。以上因素,严重制约着宁夏曲艺事业的发展。

现在从事曲艺舞台演出的专业演员,相声演员3人,快板演员3人,且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其它曲艺曲种如评书、山东快书、鼓曲类,没有演员。宁夏坐唱也只有徐明智父子在苦苦支撑着,后继乏人。其它宁夏曲艺曲种,已经远离观众好多年,甚至到了失传的境地。曲艺创作人员更是缺乏。即便是创作出作品,也是演出一两场次,或应付一下比赛或腹死胎中。

每年全国各地都有不少的曲艺比赛和展演活动。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都积极组织参加,由于作品和演员人数有限,没有可选拔的余地,所以宁夏的参赛作品都是临时创作,或者是借用、改编以前的老作品。小品或其他种类的演员更是五花八门,有舞蹈演员、歌唱演员、杂技演员搭凑,演过即过。作品质量和演员的表演水平不高,因此,在全国曲艺界根本没有留下可以叫得响的宁夏曲艺作品和宁夏籍曲艺演员。其他省市的曲艺作品和演员,都是在小剧场或不同的舞台经过无数次的摔打,比较成熟,再通过本省市层层竞争选拔,送出参加。这样的作品和演员,在全国出名是必然的。

近几年,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每年都组织曲艺演员到外地学习、培训、观摩,并邀请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李立山、康松广等到宁夏讲课,和宁夏的曲艺演员交流。为了出人才出作品,改变宁夏曲艺演员没有场地演出的境况,也为锻炼曲艺队伍、培养曲艺观众市场,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联合专业曲艺演员和业余曲艺爱好者,于2013年12月在银川市西夏区文化馆内成立了“宁夏曲艺俱乐部”,由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补贴演出费,免收门票,并请中国曲协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题写了俱乐部名称。该曲艺俱乐部每周坚持演出一场,三个月后,在没有观众观看的尴尬情况下停演。

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成立至今,已经是第五届,现有曲艺方面的省级会员107人、国家级会员67人,专业演出团体一个。宁夏五个地级市,只有银川市和石嘴山市有曲协组织,但也很少组织开展活动;其他市没有曲协组织,更没有专业的曲艺演员,只有零星的业余曲艺爱好者。

宁夏曲艺今后发展的思考

宁夏曲艺缺少在全国有影响的领军人物,更没有如曲艺表演艺术家刘学智所说的“上台能表演,下台能创作,手下有学生,身后有理论”的大师。做大、做强大曲种(相声、快板、评书等),推广、扶持、挖掘地方曲种(宁夏坐唱、宁夏小曲、盐池说书、宁夏道情等),是宁夏曲艺界需解决的问题。

多媒体和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但是也助长了鱼目混珠的所谓的艺术表现形式。观众的索取很简单,笑并快乐。艺术家不是这样,需要从观众的心里和笑声中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感悟,从而达到真正的艺术效果。要让观众了解真正的曲艺:曲艺不是卖笑巧取,也不是信口开河,它是中华民族众多艺术形式之中的一朵奇葩!

宁夏是一个移民地区,宁夏曲种基本都是外来的,但是它们融入到了宁夏本土语言(方言),并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宁夏的民族色彩比较浓厚,这在客观上局限了大曲种的创作和发展。提起宁夏曲艺,可能大家都知道“宁夏坐唱”,但可知没有“宁夏小曲”哪有“宁夏坐唱”。今天的宁夏曲艺,地方曲种比较单一,曲艺创作和表演在全国是比较落后的。宁夏的专业曲艺人员,现在还在舞台上的不到5人,其他院团和体制外的加起来不到20人,能有创作能力的曲艺作者可以说几乎没有。要想重新拾起宁夏的地方曲艺,必须广开渠道吸纳各个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宁夏的文化馆积聚了爱好文艺的演员,要把他们纳入宁夏曲艺的队伍里来。

宁夏曲艺今后的发展问题,应该从下面六个方面来解决:

1、从少儿抓起,培育曲艺新苗,储备曲艺人才。协会和文化馆、教育部门联合举办全区性的少儿曲艺比赛,两年一届,力争做成宁夏的一个品牌项目。使学生家长真正了解曲艺这门艺术,从而形成学生家长支持学生学曲艺的氛围。

2、力抓曲艺创作和表演,推培曲艺人才。今后每年不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区内外专家为我区曲艺工作者和爱好者进行系统的曲艺表演创作培训。今年4月开始,将和银川艺术剧院联合举办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郭刚先生授课、每周一次、为期一年的全区曲艺培训班,全部免费,并争取到了中国曲艺“文艺志愿服务”培训班项目,届时中国曲协将派全国知名曲艺专家赴宁夏,开展一周左右的培训。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将和自治区文化馆协商配合,要求全区各地文化馆内部有曲艺表演、创作天赋的人员以及曲艺爱好者参加培训,培养和发现宁夏的曲艺人才,扩大、优化宁夏的曲艺队伍。

3、继续举办曲艺进高校活动。高校是年轻曲艺观众和曲艺人才的主要阵地,特别是艺术类院校。国家提出要大力保护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曲艺也应当以此为契机,走进大学校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宣扬传统文化。曲艺进校园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曲艺进校园推动和传播传统文化,为曲艺培养年轻观众,发现高校曲艺人才。

4、继续挖掘发展宁夏地方曲艺,丰富宁夏曲艺曲种。今年3月13日,中国曲艺家协会、重庆市文联在重庆九龙坡举办的“走马杯”曲艺讲故事展演活动中,由我会策划挖掘、在宁夏地方曲种基础上发展的新曲种“弦鼓说唱”初试亮相,得到了现场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下一步,继续不断打磨、加工这一新曲种,使之更加成熟化,使之成为我区主要的曲种之一,为在7月举办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六届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中正式推向全国而做好准备。

5、“陕北说书”这一曲艺形式在北方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陕北地区家喻户晓,在宁夏曲艺史上称“盐池说书”,但近些年来在宁夏境内已很少看见。开展扶持“盐池说书”活动,使之重上宁夏曲艺舞台,丰富宁夏曲艺曲种。宁夏盐城县在解放前属陕北地区,文化方面深受陕北文化影响。“陕北说书”在盐池当地比较流行,把盐池打造成宁夏的“陕北说书”基地,培养宁夏自己的“盐池说书”曲艺人才,为以后走向全国奠定基础。

6、宁夏曲艺创作和曲艺理论研究在全国是空白,必须支持曲艺艺术的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申请上级有关部门拨付一定资金,用于曲艺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不断提升我区曲艺工作在全国的地位。

推荐访问:宁夏 曲艺 思考 发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