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赏析 >

工业强市的推进模式比较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对湖州与芜湖的工业强市建设模式进行对比:工业强市建设的背景、工业强市建设的推进速度、工业强市建设的轻重结构、工业强市建设的外向性、工业强市建设的规模结构、工业强市建设的主导产业。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促进湖州工业强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工业强市;湖州;芜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7866 (2016) 06-642-11工业经济论坛 URL: http//.cn DOI: 10.11970/j.issn.2095-7866.2016.06.005

Abstract: The paper compared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strong industrial city between Huzhou and Wuhu from six aspects: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development speed, the structure of light industry and heavy industry, extroversion of strong industrial city construction, scale structure of strong industrial city construction, leading indus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trong industrial city.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enlightenmen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trong industry city in Huzhou.

Key words: Strong Industrial City; Huzhou; Wuhu

引言

本文对工业强市的理解集中在“强”字:“强”字可以用做形容词,意为强大;也可以用做动词,意为使之强大。在形容词维度,工业强市被理解为工业强大的城市,在动词维度,工业强市被理解为以工业为手段使城市变强大。形容词维度强调的是工业本身的强大,动词维度强调的是工业对整个经济的支撑性,即通过工业本身的强大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强大。形容词维度的工业强市与动词维度的工业强市之间呈现的是进阶关系,即先实现工业本身的强大,然后才能进阶到通过工业对整个经济的支撑性来实现整个城市的强大。

一、工业强市的两阶段逻辑

本文把形容词维度的工业强市称之为工业强市建设的第一阶段,把动词维度的工业强市称之为工业强市建设的第二阶段。工业强市建设按照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的顺序进行演化,这便是工业强市的两阶段逻辑,如图1所示。

通过对工业经济指标的观察,本文认为湖州的工业强市建设还处于第一阶段,即实现工业本身的强大,而芜湖、绍兴、宁波的工业强市建设则已经过渡到第二阶段,即发挥工业对整个经济的支撑性。表1对湖州、芜湖、绍兴、宁波四市的工业经济指标进行了比较,湖州的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企业利润、GDP均大幅低于其他三市。其中湖州的工业增加值仅为芜湖的53.44%、绍兴的39.36%、宁波的22.27%,图2显示了湖州工业与其他三市的差距。通过横向比较,本文认为湖州的工业强市仍处在第一阶段,即在现阶段努力把工业本身做强做大,而芜湖、绍兴和宁波的工业本身已经足够强大,它们的工业强市建设面临的任务在于将工业对整个经济的支撑性充分发挥出来。

二、湖州与芜湖的工业强市推进模式对比

(一)工业强市建设的背景对比

本文采用工业化水平来反映湖州与芜湖两市的工业强市建设背景。表2与图2将湖州与芜湖的工业化水平衡量指标进行了对比。工业化水平一般从人均GDP、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城市化率来衡量。表2中的数据显示,湖州与芜湖的人均GDP均已超过10000美元,城市化率也均超过了60%,因此两市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从数据对比而言,表2中湖州的所有指标均好于芜湖,例如湖州的人均GDP 比芜湖高4.89%、第三产业比重比芜湖高38.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芜湖高41.9%、城市化率比芜湖高1.15%。因此湖州的工业化水平领先于芜湖,这是湖州的工业强市建设背景与芜湖的差异所在。背景不同,工业化水平不同,意味着两市工业强市建设的任务和路径也会产生差异。

(二)工业强市建设的推进速度对比

本文通过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来反映工业强市建设的推进速度。表3和图4对比了湖州与芜湖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整个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芜湖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都显著快于湖州,其中2011年芜湖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比湖州高81.54%、2015年芜湖比湖州高62.50%。这意味着在工业强市建设过程中,芜湖的推进速度要大幅快于湖州,芜湖的工业强市体现了较大的后发优势。

(三)工业强市建设的轻重结构对比

工业体系中的轻重结构是工业强市建设模式的重要特征。表4和图5将湖州和芜湖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轻重结构数据进行了对比。2015年湖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轻重结构比较均衡,轻工业增加值占比45.2%,重工業增加值占比54.8%。2015年芜湖市的规上工业增加值轻重结构则向重工业严重倾斜,重工业增加值占比75.14%,轻工业增加值占比24.86%,并且从增长速度来看,芜湖的重工业2015年增长率为15.4%,但是轻工业却是负增长-3%。因此,在工业强市建设的轻重结构中,芜湖是典型的重工业模式,而湖州则是轻重结构均衡模式。并且从轻重结构的演进趋势来看,芜湖的重工业模式与湖州的轻重结构均衡模式都进入了稳定期(如图6和图7所示)。表5和图6显示了芜湖规上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占比的变化趋势,进入到2010年之后,芜湖的重工业占比稳定在79%左右,这显示了芜湖工业强市的重工业模式基本定型。表6和图7显示了湖州规上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占比的变化趋势,进入2012年之后,湖州的重工业占比稳定在55%左右,轻工业稳定在45%左右,轻重结构比较均衡,这显示了湖州工业强市的轻重工业均衡模式也已相对稳定。

(四)工业强市建设的外向性对比

工业强市建设的外向性反映了工业强市建设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本文用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工业强市建设的外向程度。表7是湖州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中港澳台、外资企业的产值占比的变化,从变化轨迹来看,湖州市港澳台、外资企业的产值占比呈现了逐步上升的过程,从1998年的8.22%增长到2014年的23.31%。因此湖州工业强市建设的外向性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趋势。表8是芜湖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中港澳台、外资企业的产值占比的变化,从变化轨迹来看,芜湖市港澳台、外资企业的产值占比呈现了一个倒U型变化轨迹,从2000年的10.85%增长到2005年的22.47%,之后下跌到2014年的17.89%。因此芜湖工业强市建设的外向性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图8是2012年到2014年湖州与芜湖的港澳台、外资企业的产值占比的比较,通过比较发现湖州的港澳台、外资企业的产值占比显著高于芜湖,例如2014年湖州为23.31%,而芜湖为17.89%。因此湖州工业强市建设的外向性比芜湖高。

(五)工业强市建设的规模结构对比

本文通过观察芜湖与湖州两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中不同规模的企业(按规模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产值占比来衡量工业强市建设的规模结构。表9是2014年湖州与芜湖规上工业产值的企业规模结构。2014年在芜湖的规上工业产值结构中,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产值占比分别为38.82%、17.78%、42.15%、1.25%,因此從占比高低排序,芜湖规上工业产值结构为小大中微,如图9所示。2014年在湖州的规上工业产值结构中,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产值占比分别为13.71%、25.33%、55.47%、5.49%,因此从占比高低排序,湖州规上工业产值结构为小中大微,如图9所示。湖州工业强市建设的规模结构与芜湖呈现了较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产值占比上,芜湖的大型企业产值占比高于湖州,但是中型企业产值占比低于湖州。

(六)工业强市建设的主导产业对比

工业强市建设离不开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主导产业的差异是工业强市建设模式的重要特征。表10列举了2014年湖州与芜湖规上工业增加值排名前十的产业。湖州排名前十的产业为纺织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其中纺织业的增加值为976210.5万元,高于榜首。芜湖排名前十的产业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增加值为2469201万元,排名第一,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为1805948万元,排名第二。因此湖州工业强市建设的主导产业以纺织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代表,而芜湖工业强市建设的主导产业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为代表。主导产业的不同决定了工业强市建设的路径不同。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将工业强市建设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任务是实现工业本身的强大,第二个阶段的任务是通过工业对整个经济的支撑性实现整个城市的强大。第一个阶段强调工业本身的强大,第二阶段强调工业对整个经济的支撑性,只有完成了第一个阶段的任务,才能进阶到第二个阶段的工业强市建设。通过对湖州、芜湖、宁波、绍兴四个城市的工业指标进行观察,本文认为湖州的工业强市仍处在第一阶段,即在现阶段努力把工业本身做强做大,而芜湖、绍兴和宁波则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它们的工业本身已经足够强大,因而其工业强市建设面临的任务在于将工业对整个经济的支撑性充分发挥出来。

本文从六个方面对比了湖州与芜湖的工业强市建设模式:工业强市建设的背景、工业强市建设的推进速度、工业强市建设的轻重结构、工业强市建设的外向性、工业强市建设的规模结构、工业强市建设的主导产业。

在工业强市建设的背景上,湖州的工业化水平领先于芜湖,这是湖州的工业强市建设背景与芜湖的的差异所在。在工业强市建设的推进速度上,芜湖的推进速度要大幅快于湖州,芜湖的工业强市体现了较大的后发优势。在工业强市建设的轻重结构上,芜湖是典型的重工业模式,而湖州则是轻重结构均衡模式,并且从轻重结构的演进趋势来看,芜湖的重工业模式与湖州的轻重结构均衡模式都进入了稳定期。在工业强市建设的外向性上,湖州工业强市建设的外向性比芜湖高。在工业强市建设的规模结构上,从占比高低排序,湖州规上工业产值结构为小中大微,芜湖为小大中微。在工业强市建设的主导产业上,湖州工业强市建设的主导产业以纺织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代表,而芜湖工业强市建设的主导产业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为代表。

通过对湖州和芜湖工业强市建设的推进模式进行对比,本文得出了促进湖州工业强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工业化的阶段性特征给湖州工业强市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前文已经论述过:湖州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并且工业化水平要高于芜湖。在工业化后期的背景下,湖州的工业强市建设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工业化后期给湖州的工业强市建设带来的机遇包括:技术创新机遇、城镇化机遇、区域经济新格局机遇等,工业化后期给湖州的工业强市建设带来的挑战包括:人口红利消失、自然资源瓶颈、生态红线约束等。因此,在工业化后期背景下,湖州的工业强市建设通过抓住技术创新等机遇将湖州的工业做强做大,然后再通过工业对整个经济的支撑性,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的强大。当然,工业强市建设的过程必然充满着一系列挑战,如何化解人口红利消失等挑战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二)创新大企业培育机制,弥补湖州工业体系中大企业产值占比不足的短板

在湖州与芜湖的规上工业产值结构中,湖州的大企业产值占比远远小于芜湖的大企业占比,这反映出在湖州的规上工业企业规模结构中大企业占比不足。大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对当地的工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示范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因此对大企业的培育工作一直是工业强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湖州原有的大企业培育机制已经呈现出较大滞后性,这是湖州工业体系中大企业产值占比偏低的重要原因。本文建议在未来的工业强市建设中加大对对大企业培育机制的创新力度,探索建立与湖州工业强市建设新目标相适应的大企业培育机制。

(三)湖州轻重结构均衡的工业体系结构需要进行调整,适当提高轻工业的比重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湖州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再去追求重工业的比重已然不现实。轻工业是湖州的传统产业,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比较小,因而更符合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要求。不过,对于轻工业需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造提升:一是大力培育轻工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信息经济,二是推动轻工业中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比如纺织业。当湖州的轻工业从质量和数量都实现了升级后,湖州的工业强市建设将演变成轻工业主导模式,这与芜湖的重工业模式相比更具现代化意义。

(四)新兴产业在湖州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将成为影响湖州工业强市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

工业强市建设不仅仅追求工业产值的强大,还应追求工业结构的现代化。本文认为工业结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即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各自在工业体系中的地位。毫无疑问,湖州的工业体系仍然是传统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因而本文认为提高新兴产业在湖州工业体系中的地位应成为工业强市建设成效的重要衡量指标。

推荐访问:强市 推进 模式 工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