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PPT汇报 >

积极探索多元化航天国际合作之路

作者:jkyxc 浏览数:

风起云涌,国际航天合作

面临严峻形势

自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的长征火箭将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以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并为国外用户提供了5次搭载服务。1990年至1998年长征火箭占领国际发射服务市场份额的7%~9%,成为国际市场的有益补充。

从1996年10月至2003年5月25日,我国的长征火箭已连续28次发射成功,一次又一次刷新了长征火箭连续发射成功的纪录,展示了中国长征火箭的高可靠性与高安全性。

作为国家高科技、综合国力的象征和实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航天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已超越了自身的技术和经济内涵,上升为国家政治和外交大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带动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为了满足国际大容量卫星发射的需要,长二捆、长三乙和长二丙改等新型火箭应运而生,使长征火箭的低轨运载能力从2.5吨提高到了9.1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1.4吨提高到了5.1吨。同时,还为包括载人航天飞行在内的航天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但由于世界第一卫星制造大国美国以种种借口限制中国航天国际商业活动,截至目前,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APR-3卫星、韩国星、意大利星的发射服务合同已被终止,中星8号卫星的发射服务合同也面临被终止,从而导致我国的对外发射服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在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16年间,美国政府曾4次以各种借口对中国发射服务实施制裁,禁止使用长征火箭发射美制卫星和采用了美国零部件的卫星。美国对中国航天的遏制政策使中美合作举步维艰。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如何调整方向、制定应对战略,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双拳出击,积极开辟

商业航天新天地

航天国际合作与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的发展走势密不可分。面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航天领域出现的崭新格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支撑,继续坚持开拓国际发射市场,开辟我国在国际商业航天领域的新天地。

1、核心技术支撑之一:大容量通信卫星

我们要提高大型静止轨道卫星的技术水平,争取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实施卫星出口与对外发射服务并举的战略。

从1996年10月到2003年5月,我国卫星发射成功率和飞行成功率均达到100%,其中7颗卫星都是首次发射即获得试验成功,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实践科学探测试验卫星四个系列,地球资源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海洋卫星也开始向系列化方向发展。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卫星制造技术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无法在国际市场中对中国运载火箭予以支持。国际市场上的卫星寿命在延长,卫星平台电源功率和有效载荷功率在加大,对地观测卫星分辨率在提高。虽然近几年中国参加了有关项目的投标,但没有实现卫星整星出口和向国际用户提供卫星在轨交付的目标。

信息时代为全球商业卫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卫星商业化已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广播通信卫星的地位更加突出。1991~1999年间,各种商业通信卫星占国际商业卫星市场的85%。可见,发展广播通信卫星并推向国际市场,是中国卫星国际化的一个切入点。

近年来,国家批准的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的立项和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研究中心的建设,为提高我国卫星技术水平,缩短与欧美的差距和拓宽我国航天国际合作领域,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我国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达到了当今国际同类通信卫星平台的水平,与波音和阿尔卡特等公司的卫星平台相当。它的成功研制,可以为大容量广播通信卫星、直播卫星和移动通信卫星等新型卫星奠定基础,还将为中国卫星通信事业向商业化、产业化发展开辟广阔前景。目前,鑫诺二号卫星已成为大平台的首颗卫星,预计将于2005年发射。“十五”期间,有望实现中国新一代大容量广播通信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

2、核心技术支撑之二:新一代运载火箭

为了应对航天发射市场的激烈竞争,主要航天大国在不断改进现有火箭的同时,都在大力研制新一代的商用运载火箭,如欧洲的阿里安5(发射成功率为93%)、美国的德尔它4和俄罗斯的质子号(发射成功率为93%)等大型运载火箭。新型主流运载火箭按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要求,采用大直径、少级数、无毒无污染推进剂,按模块化、多用途设计,运载能力覆盖范围大(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均超过2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0吨以上),可以适应不同重量有效载荷和不同轨道发射任务的要求。

受小卫星发射需求的牵引,各国也在积极发展新一代经济、灵活的小型运载火箭。

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有进入国际市场的既有优势。随着“北斗一号”03星的发射升空,长征系列火箭至今已进行了70次发射。根据国际航天界通用的计算标准,长征运载火箭的总体技术性能已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目前,长征系列火箭已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系列,基本可以满足各种应用卫星发射的需要,并以技术含量高、入轨精度高、经济性能好和适应能力强等特点闻名于世。这为中国打破封锁、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满足国内外近期发射任务的需求,我们将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设计手段,提高现有火箭的可靠性和适应性,保持已有的竞争力。

针对欧美运载火箭的发展趋势,我们还必须加速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并以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为重点,全面提高我国运载火箭在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中的竞争能力。

新一代运载火箭继承了现有长征火箭的成熟技术,以无毒无污染的1200千牛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0千牛级液氢液氧发动机为动力装置,通过直径为5米、3.35米、2.25米的三个结构模块组合,形成系列化、型谱化。低轨道运载能力可覆盖1.5~25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覆盖1.5~14吨。通过这种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设计,可适应不同有效载荷的发射新需求。

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不仅能与我国2005年以后的卫星发射任务相衔接,还可与未来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实现良好衔接,能够满足未来国内外市场对火箭的需求,从而成为扩大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份额的新生力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载工具的可靠性,降低进入空间的成本,根据国外的发展态势和国内的实际需求,我国还将研制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在突破单级入轨运载器的关键技术后,最终研制出快速、机动、廉价、可靠的单级入轨重复使用的运载器。我国将以深空探测、星际载人飞行和建立空间站等为目标,开展新概念航天运载器研究。

与此同时,积极进行小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小型运载火箭具有使用操作简单、可移动发射和快速发射等特点,这无疑是大型运载火箭的必要补充。从国际上运载火箭发射统计情况看,小型运载火箭的年发射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我们要瞄准这个市场,加速研制小型运载火箭,尽快在这个新的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多元发展,培育国际

合作新亮点

1、实施欧洲战略,建立合作桥头堡

欧洲的卫星制造业在政府支持下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商业市场上已成为一支令美国不可小视的力量。

中国航天界与欧洲航天界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由来已久。在东方红三号卫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搭载试验以及鑫诺一号卫星等项目上,中国与欧洲航天企业进行过成功的合作。

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多次组团赴欧洲考察、洽谈项目。特别是2002年9月,中法两国总理出席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阿尔卡特公司签署的大容量通信卫星有效载荷的合同签字仪式,成为两国航天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里程碑,表明中法两国航天企业将谋求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为亚太地区通信广播业务提供优质的服务。

这次访问,明确了集团公司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积极实施欧洲战略的国际合作方向。通过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的宇航公司结为战略联盟,既可以引进产品、学习技术、提高我国卫星研制水平,同时也可以冲破美国对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市场的限制,使我们在国际航天市场上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1)与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的合作

阿尔卡特空间公司是欧洲著名的空间系统与卫星制造企业之一,具有研制和生产通信、导航、气象和科研试验卫星的完备能力以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生产设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该公司已达成合作意向,利用我国的卫星大平台和阿尔卡特公司的有效载荷合作生产卫星,用长征火箭和阿尔卡特公司的欧洲化卫星共同开拓市场。同时,我国将积极研制符合阿尔卡特公司卫星需求的运载火箭,努力以优质的产品打入欧洲发射服务市场。

在卫星零部件合作方面,2001年11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署了采购法国阿尔卡特空间公司卫星电源控制器的商务合同,为双方在卫星零部件方面扩大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集团公司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卫星推进剂贮箱和小推力发动机等优势零部件产品的出口。双方于2002年7月签署了卫星推进系统过滤器的第一批商务采购合同,为今后扩大集团公司的优势零部件产品出口,进而成为国际宇航大公司长期、稳定的零部件供货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与法国泰勒斯公司的合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法国泰勒斯公司的接触势头良好。双方着眼于长期互惠互利合作,于2002年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在导航定位卫星方面,2002年12月18日集团公司所属中国天地卫星公司与泰勒斯公司导航定位分公司于北京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在北京组建合资公司,生产和销售信息处理产品,并为在中国的专业客户和大众消费者提供运营服务。2003年2月,双方高层之间进行了合资公司有关事项的谈判,在投资及运营模式方面初步达成一致。最终合作方案确定后,将进行合资公司筹建的准备工作。

(3)与德国宇航界的合作

通过与德国宇航公司共同组建的华德宇航公司,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卫星技术,积极推进中德之间的航天合作。在VSAT项目、对地观测卫星项目、数据采集平台和紧缩场等项目上,双方都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4)与意大利阿列尼亚公司的合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意大利阿列尼亚公司有过卫星技术合作的历史。目前,双方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由中国国家科技部、欧盟及欧空局等组织的中国-欧洲工业界各方的“伽利略”计划研讨会上,中国积极向欧盟介绍中国卫星的制造和发射能力,表达愿意参与“伽利略”计划的愿望,并提出了在空间段、发射服务和应用领域进行广泛合作的设想。

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所属各研究院、所还与英国、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于2003年2月在欧洲设立代表处。通过这个桥头堡,集团公司与欧洲的合作将不断向纵深发展,欧洲战略将逐渐实现。

2、挺进俄罗斯市场,拓展合作领域

2003年5月27日,胡锦涛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为巩固和扩大中俄关系的物质基础,在互利基础上积极发展两国军工、航天、航空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5月28日,胡锦涛主席参观了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中心,俄航空航天局局长科普捷夫表示俄愿意与中国在航天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

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定,为两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俄罗斯航天界过去是,今后也仍将是中国航天界的合作伙伴。

俄罗斯航空航天局下属160多家企业,均在不同领域具有非常雄厚的实力。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加强与之交流,挺进俄罗斯市场,推进宇航技术开发和民用产品的广泛合作。

3、与美国保持接触,停而不断求发展

20多年来,中美关系虽然时冷时热,但总体上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在世界航天领域,美国在诸多技术领域都保持着领先势头。中美在航天领域进行合作将使双方受益,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美航天领域合作的起起伏伏。中国航天界仍将与美国航天界保持一定层次的接触,做到停而不断。

4、加深合作关系,寻求更多伙伴

我们还将继续加强与巴西、加拿大等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中巴关于资源卫星第三、四颗星的合作协议已经签署,双方已达成共识,要共同努力使资源卫星系列化,为更广泛而长期的合作奠定基础。

同时,我们还将与日本、南非等国和亚太地区国家进行交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近年来,中日两国航天界已互派代表团进行访问和技术交流,寻找在宇航技术和卫星地面应用等领域的合作。集团公司与南非也在微小卫星、通信卫星及直播卫星应用等领域寻求合作机会。

21世纪是空间探索与开发应用的世纪。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新的历史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关起门来独自发展航天技术,国际合作无疑是必然的选择。

但历史也一再告诉我们,尖端技术从来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发展与合作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已制定出“全力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发展目标,与国际一流宇航公司进行全面的对标管理,为国际合作搭建接轨平台。集团公司将以新一代大容量广播通信卫星和新一代运载火箭为先导,抢占世界高科技制高点,在国际航天合作领域谋求新的发展。尽管国际合作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仍然充满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创一个星光灿烂的国际合作新局面已为期不远。

推荐访问:之路 国际合作 积极探索 多元化 航天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