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AI让你失业的同时,还带走了人生意义

作者:jkyxc 浏览数:

经济学家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AI)将为全球经济带来15.7万亿美元的财富,可见其威力强大。人类及各行各业将会从人工智能获得怎样的好处,无数的专家学者、机构媒体、包括我们InfoAV之前已经讨论过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本篇文章讨论的是人工智能在给我们的福祉的同时还伴随着巨大的——威胁。

失业的威胁

人工智能会不会导致人们失业?回溯曾经,好像并没有,历史上多次大的技术突破都没有对人类的工作产生毁灭性的打击。蒸汽机的诞生替代了马车,印刷机的诞生取代了抄写员,农业自动化设施的产生替代了很多农民的工作,但这都没有致使大量的人流离失所。相反,人们找到了更适合人类的工作。

因此乐观主义者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一些工作被取代。但就像以前成千上万的农民转变成工厂工人一样,人工智能中的失业人员也可以转型为软件或硬件工程师。自从工业革命之后,每一次生产力的提高,自由市场的力量都能够解决因生产力提升而出现的各种问题。那些在未来将通过人工智能赚取巨额利润的公司,利用以上历史来否定未来人工智能会引起失业的说法。他们指出,成千上万的发明,如轧棉机、电灯泡、汽车、摄像机和手机,都没有引起过大范围失业,他们认为人工智能也不会。人工智能会大幅提高生产力,推动工作岗位稳健增长并提升人类福利,所以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不平等的发明

“如果将所有发明分配同样的权重,技术乐观主义者完全可以将这些数据作为乐观的理由。但发明不是生来平等。有的发明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如打字机,有的发明消除了对特定劳动的需求,如计算器,还有一些发明瓦解了整个行业,如轧棉机。”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

“但规模更大的技术变革会影响到许多行业,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组织甚至社会结构。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通用技术”,或称GPTs(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蒸汽机和电气化分别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两项通用技术都推动了现代工厂制度的创建,颠覆了传统生产模式。总的来说,这种生产模式变化主要是去技能化。这些工厂以前需要高水平技工來完成任务。现在这些任务被分解成一个个简单得多的小任务,低水平技工就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产量大大增加,价格大大降低。

从就业率来说,这些早期的通用技术实现了流程创新,例如装配线让数以千计乃至数以亿计的农民转行,在新的工业经济中发挥了生产作用。虽然它们确实取代了相对少量的熟练手工艺人,但它们也让更多的低水平技工可以从事机器引导的重复工作,提高了生产力。同时,经济蛋糕做大,整体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不过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通用技术不同的是,人工智能不会推动经济生产的去技能化。它不会让少数人完成高级任务,也不会将其分解成由更多低水平技工完成的小任务。它只会接管符合以下两个标准的任务:一是可以利用数据优化,二是不需要社会互动。

“确实,这一过程中会创造一些新的岗位,例如机器人修理工和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家。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主要影响不是通过去技能化而创造工作,而是通过越来越智能的机器替代工作。理论上来说,失业工人可以在其他更加难以自动化的产业中找到工作,但这一漫长的过程本身极具破坏性。” 李开复称。

催化剂的作用

“人工智能不会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和前几次通用技术推动的经济转型相比,人工智能带动的经济转型会发生得更快。工业革命历时几代人才完成,而人工智能革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就能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因为人工智能会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速自身的应用与扩散进程,这个催化剂在蒸汽动力和电力投入广泛应用时是不存在的。”

这个催化剂就是人工智能算法的易复制性。硬件革命的技术转型要获得动力,需要发明设计、建造实体产品并出售给最终用户。任何硬件想要获得提升,都需要重复以前的流程,这些流程减缓了硬件技术的开发速度,延长了发展的时间,直到产品获得商业收益后才会被广泛使用。然而,许多提高生产力的人工智能产品只是数字算法,可在全球无限复制、零成本应用。应用后的更新和改进也是几乎无成本的。如今的大部分白领员工的职责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或提出建议。而人工智能算法恰好最擅长这一工作,可以全面且快速地完成人机替换。

谁先失业

牛津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下列职业将是最先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在2033年下列职业被AI取代的概率如下:

(1)电话营销员,99%。

(2)收银员,97%。

(3)快餐厨师,96%。

(4)律师助手,94%。

(5)导游,91%。

(6)公交车和出租车司机,89%。

(7)安保人员,84%。

(8)档案管理员,76%。

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和职业远不止这些。麦肯锡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劳动力可以被自动化的程度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要高。据该报告估计,20年内中国51%的工作可以自动化,相当于3.94亿全职员工。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是那些重复性高、可预测、可编程的工作。19世纪的机器主要代替体力工作者,这次人工智能将替代许多脑力工作者。中等技能的专业人员可能首当其冲,而目前很难程序化的工作,例如保姆反而很难被取代。许多高技能、高收入的职业也可能受到冲击。这种冲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取代,例如中级X光读片医生和律师事务所的文书;二是增强功能,例如医生的AI辅助诊断。

人生的意义危机

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个世纪里,工作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自我认可以及生活意义的源泉。当我们身处社会之中,需要自我介绍或介绍他人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工作。工作让我们过得充实,给人一种规律感,让我们和其他人联结。固定的薪水不仅是一种劳动报酬方式,也代表了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表明每个人都是社会的重要成员。

切断这些联系,或者说迫使人们从事低于过去社会地位工作,影响的不只是收入,还会直接伤害到我们的认同感和价值感。

失去人生意义和目标会带来非常现实且严重的后果。失业六个月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是上班族的三倍,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自杀概率是上班族的两倍。酗酒和药物滥用的情况均随失业率升高而增多。

如果是人工智能导致的失业,带来的心理创伤还会更大。人们将面临的境况很可能不是暂时失业,而是永久性地被经济体系拒之门外。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用一生时间学习并掌握的技能,被算法或机器人轻而易举地超越。随之产生的压倒性的无力感,会让人感觉自己的存在没有了意义。

人比AI强在哪?

从目前的研究分析来看,人类比AI主要强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我意识。

包括马斯克、霍金等人都非常担心人工智能有一天会控制人类。在人工智能能控制人类之前,它必须先产生自我意识。现在脑神经研究仍然无法精准地定位意识在大脑中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产生和存在的。而当前AI人工神经网络是对人脑大大简化后的模仿,这种简化模仿即使达到了相同的神经元和连接数也不一定能够达到人脑的复杂程度。

王维嘉,CEG Ventures 创始管理合伙人,最近刚刚出版了他的AI著作《暗知识:机器如何颠覆商业和社会》。他表示,人脑中各处充满了随机性,深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复杂系统中的随机性是产生“涌现”的重要条件。“涌现”是复杂系统中的一个概念,比如含有足够复杂的无机化合物的“一潭死水”会在一道闪电的作用下涌现出有机的生命。目前的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确定性系统,虽然我们可以在网络里引入随机性,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在哪里和怎样引入这些随机性。这样的随机性有几乎无数的可能组合,任何“不对”的组合都可能使系统无法产生“涌现”。人脑是动物几十亿年进化的结果,其中淘汰了无数无法产生意识的随机组合。从这点上看AI人工神经网络是否能最终“涌现”出意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也许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和非常好的运气。

2、情感和同理心。

尽管在AI在学习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目前依然无法创造出可感受情绪的人工智能机器。

“AlphaGo击败了世界冠军,但它能体会击败世界冠军的那一刻狂喜吗?不会,当然也更不会因此激动得想拥抱它愛的人。还有,如果你告诉一台AI机器将被永远关机(终结生命),然后又告诉它计划有变,它可以继续“存活”下去,这台智能机器会因此改变它的“人生观”,或发誓花更多的时间去陪它的机器伙伴们吗?”李开复表示,AI不会变得感性,也不会发现爱人或服务他人的价值,这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我们必须在人工智能和人类特有的感情之间建立新的协同,并利用人工智能必将带来的高效生产力,让社会变得有爱、有人情味。

如何应对

针对人工智能将引发的失业以及衍生的人生意义等问题,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如:就业者再培训、减少工作时间和重新分配收入,但李开复和王维嘉均认为这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再培训只是权宜之计,没办法真正缓解宏观层面上就业市场正在受到的冲击。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在取代人类工作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使得就业者每隔几年就不得不更换职业。此外,自动化的步伐和路径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更多的障碍,一名普通就业者选择再培训计划时,很难准确预测几年后哪些工作更安全。

减少工作时间仅能补偿部分损失的工资,净收入还是会减少。面对短暂经济危机导致的收入下滑,就业者也许还能接受,或者政府还能承受补助,但是长期来看,工资不断下滑肯定不会被低收入者认可,政府也很难负担巨量补助。

大范围的再分配方案,也许可以解决失业和贫富不均的扩大。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太昂贵,需要的那么多钱从哪儿来?此外还可能把本来该给穷人的钱给了那些并不需要的人,可能鼓励了好吃懒做。

在牛津大学研究报告中,除了指出了哪些职业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也指出了最难被取代的工作,它们未来被取代的概率如下:

(1)考古学家,0.07%。

(2)心理咨询和毒瘾治疗工作者,0.3%。

(3)职业病理疗师,0.35%。

(4)营养师,0.39%。

(5)医生特别是外科手术医生,0.42%。

这些难以被AI取代的职业的一个特点是需要有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的理解。这是目前的AI完全无法做到的。

王维嘉表示,相比人工智能,人类的优势在于创造力和同情心,让人工智能做它擅长的,我们可以创造更多有人情味的职业和岗位。AI最难取代的就是要求高度情感的工作,例如婴幼儿教育,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医护工作等。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人的照顾和护理将成为一个巨大需求。未来甚至会出现“定制电话煲粥员”“家庭心理咨询师”等。这些煲粥员和咨询师与今天的电话聊天服务及心理咨询师的最大不同是他们不仅针对固定的客户群,而且服务是持续的。

“但许多有人情味的工作通常缺乏职业保障。”李开复表示,“健康护理和私人护理是成长最快的两个职业,但收入不高。其他可以展现爱心的工作,如全职育儿、照顾老人或残疾人并未被视为工作,也没有正式的固定报酬。而这些服务,正是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应该鼓励发展的。”

对此,李开复建议政府设立“社会贡献津贴”。对于那些把时间和精力投入慈善、使社会更有人情味和创造力的人(其中包括三大类活动:护理工作、社群服务和接受培训),政府可以付给他们一笔还算不错的报酬。这种津贴不是为了取代基本的社会保障,而是为了鼓励人们多做善事,为了将人工智能创造的经济效益投入到创建更好的社会环境之中。

结语

人工智能让人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不分昼夜地工作,进入每一个可以产生数据的生活、生产和消费过程,今后将没有任何一个重要的领域不被AI涉足,没有任何一个人不被AI影响。在可见的未来,它确实会带来一些麻烦,但在AI没有演化出自我意识之前,它仍然是人类任劳任怨的工具,会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前提是不被过分的乐观或并无实证的悲观思想所毒害,而是努力解决问题。

推荐访问:让你 走了 失业 还带 意义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