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jkyxc 浏览数:

艺术教育是一种感知世界、创造文明的途径。从事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使人类认识自身的情感和理智,形成人类文化生活的丰富性。我们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艺术的特点,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养,并由此影响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认识感性世界、丰富思想感情、调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不应是单一的技巧训练,它与美育融为一体,使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创造能力、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扩展。确立和完善现代美育以及艺术教育理念,深入发掘其内涵,既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人的需要,它直接关系到现代艺术教育平台的搭建,最终影响到每一个具体的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先哲孔子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礼乐相济”的儒家之礼和艺术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古希腊的柏拉图也将艺术审美教育视为道德教育的手段。首次明确提出“美育”一词的是18世纪深受康德思想影响的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他认为,在古希腊时期,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谐调。而近代文明社会则由于大工业的发达,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职业等级的严格区别,不仅使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个人自身也产生了人格分裂,古希腊人那种完美和谐的状态已荡然无存。所以,现代人对古希腊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全面发展无不充满羡慕之情。

席勒认为,消除人性的分裂,需要通过一种教育,首先使之成为“审美”的人,在他看来,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即“冲动”:一个叫“感性冲动”,它产生于人的自然存在或感性本质;另一个叫“理性冲动”,它产生于人的绝对存在或理性本质。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和谐统一。而近代文明社会恰恰将人的这两种天性分裂开来。因此,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人恢复完美的人性而成为真正的人。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道德的必然性方面施加于人以束缚,又可以消除“理性冲动”,从自然的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以限制。而席勒的这种所谓“游戏”正蕴含在艺术之中。他甚至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念,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这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可贵的是席勒还明确把体、智、德、美四项教育并提,使美育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和任务。

我国古代社会美育思想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近代,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后来的教育家蔡元培更是大力倡导美育,他把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糅合到一起,提出了一系列美育实施的设想,尤其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最为引人注目。在他的美育思想中,突出了“情感”的重要地位,强调美育是陶冶人的感情、改造人的世界观,使人达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的最好途径。

2000多年前之先秦时期的孔子和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为代表的东、西方的大思想家们,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艺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作用。看似巧合但绝非偶然,它一方面说明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具有某种惊人相似的共同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艺术由于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确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生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美育的核心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由于艺术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对提高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个概念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说,“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如专业的美术学院培养出画家、雕塑家,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手和器乐演奏员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因为现代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不可能不涉及艺术。音乐、电视、戏剧、舞蹈,甚至服装、烹调和家居,到处充满和体现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可以说,艺术已完全渗透于现代社会的所有内容和形态中。所以,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与此同时,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在陶冶人的情操的同时,丰富其想像力,发展其感知力,加强其理解力,挖掘其创造力,从而使现代人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多维发展的能力。

今天,现代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广义的艺术教育日益显得重要和紧迫。物质财富极其丰富,使人们有了更多闲暇和消遣需要。不必再为温饱和生存耗尽毕生的精力。然而,高科技社会和大工业生产却使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被程序化和符号化,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加重了人的精神压力,而物欲横流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反而变得更加焦虑不安甚至恐惧。于是,集自然美与和谐美于一身的艺术就备受现代人的青睐。在充满冲突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希望凭借无功利性的艺术来恢复自身的全面发展,防止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在艺术天地里寻找心理平衡与精神寄托,通过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提高自身价值,促进个性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画家达·芬奇博学多艺,不仅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蒙娜丽莎》等绘画作品,而且歌喉出众,体魄强健,他精通建筑、数学、军事、机械,甚至设想和设计飞行器。另一位杰出的画家拉斐尔也不仅创作了《西斯廷圣母》等举世闻名的绘画作品,还设计完成了罗马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工程。这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杰出人物在当时可谓举不胜举。其实,当代社会中的一些杰出人物也正是从艺术中获得一些启发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自觉地追求全面的发展和完整的人格,例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特别喜爱音乐和精通文学,他曾说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对艺术教育空前重视。日本人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科学并称为三大科学,在前苏联,除传统的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外,还出现了“工业艺术设计”等新兴艺术学科,使艺术的范围从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扩大到物质生产领域。在美国,开设各种艺术教育课程的学校愈来愈普及。还涌现出一批新的艺术边沿学科或交叉学科,如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管理学、艺术教育学、艺术符号学等。世界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继《大趋势》之后出版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列举了未来世界的十大发展趋势,其中第二大趋势便是“艺术的再度复兴”。他认为:富裕的信息经济社会一旦形成,人们便需要借助艺术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

21世纪的今天,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悄然而至。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竞争烽烟再起,如果说中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中尚不具优势的话,那么,我们在文化和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压力则更大、更重。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也备受关注,艺术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呼声日高,而改革的实际行动已初现端倪。

如今,全国各层次的艺术教育都在迅速扩张。以美术教育为例,几乎所有的美术院校均在大量扩招,综合大学和理工院校纷纷建立美术系、设计系或开设美术专业课程,许多中学建立了艺术特长班,各种形式的儿童及青少年美术辅导班、职业美术院校及中老年业余美术大学的兴办,使原有单一的艺术教育格局不复存在。这一切,使这个被一度冷落的学科变得史无前例地热闹和抢眼。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摆在艺术教育者的面前。

在有关艺术教育的新课题中,对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宏观认识和研究,仍然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核心问题。如果对现代美育、艺术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艺术教育或教学改革可能会走入急功近利的误区。一个没有正确理念指导的艺术教育,必然是盲目的和不成熟的教育。所以,要确立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不仅要实施艺术技法教育,还必须了解艺术和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在艺术教育中,使艺术审美、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感受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这样,艺术教育的作用,不但可以贯穿受教育者的理智和情感,还可以辐射其他学科,有益于整个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

③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④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⑤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推荐访问:与人 全面发展 艺术 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