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传奇妙笔写神韵

作者:jkyxc 浏览数:

从偏远荒凉的西北大山深处,风尘仆仆一路走来;从一个孤苦伶仃的苦孩子,一步一个脚印,不懈奋斗,执著追求,默默书写着别样的人生传奇。他,就是近年来活跃在国内外阿拉伯文书法界,声名鹊起、成绩显赫的实力派阿拉伯文书法家——陈坤。

熟悉陈坤的人,大都对他有着这样的深刻印象:为人谦和、举止儒雅、学识渊博,与人谈吐间不乏幽默和机智。虽刚过不惑之年,可看起来是那样地沉稳而淡定。我想,这也许与他的坚定笃诚的信仰,以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追求不无密切关系吧!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陈坤来说,是一个收获颇丰而极具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7月,他受中国文化部的邀请,远赴非洲参加了阿尔及利亚“2011特莱姆森伊斯兰文化之都•中国文化展示周”活动,将源远流长的中阿文化的芬芳甘霖,播撒到这块美丽的伊斯兰国度。在文化周上,阿尔及利亚文化部长代表、文化节总协调阿卜杜勒•哈米德,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刘玉和,以及中阿两国共八百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并观看了陈坤现场挥毫。陈坤说,最难忘的是当地媒体记者的那种热情,他们一路从会场追赶到宾馆、餐厅。当地的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华人企业家、其他各个国家的友人,对他创作的中国风格的阿拉伯文书法作品十分青睐,一时间求字者蜂拥而至,应接不暇,甚至出现了“洛阳纸贵”的情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一连苦苦等了三天,最后才得到了陈坤用仅剩下的一方小纸书写的字。他带去的两部个人专著也是炙手可热,被一抢而光。至今回想起来,他对于这些热爱中国,热爱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的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追寻陈坤今天的累累硕果,冰心女士的这句话,也许就是最好的诠释和注解。

穆罕默德•尤素夫•陈坤,1966年出生于大西北贫瘠荒凉、最为艰苦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的大山深处。那里沟壑纵横,十年九旱,一出家门就是望不见边的褐色山梁和深不可测的崎岖深沟。正是在这样极其艰险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数百年来,奇迹般地生存着从中亚迁徙而来的“撒尔塔”人。这是一个淳朴敦厚、刚强坚毅而百折不挠的穆斯林民族。陈坤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民族的贫苦之家。更加不幸的是,他出生两个多月就失去了母亲,从小父亲又一直不在身边。几乎成为孤儿的他,跟随舅舅一家人生活。也许是险峻、荒凉的艰苦环境磨炼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也许是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坎坷人生造就了他十分倔犟的个性,陈坤一步一步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地生存。

一件事陈坤记得十分清楚,一次村庄里送埋体,亡者的家属给每人散钱,他的一个满拉玩伴拿到了两毛钱,而其他的娃娃们只得到了几分硬币。一路上那个人洋洋自得,不停地炫耀手中的两毛钱,好强的陈坤心中很是不服。性格倔犟的他,萌生了要学阿拉伯文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舅舅,舅舅开始不以为然,随便给他教了二十八个阿拉伯文字母。他暗下决心,要把每个字母写一百遍。场院空地上,都是他写过的字母痕迹。表哥见状,连忙说:“你怎么敢在地上随便写经文呢?”于是陈坤又赶紧用清水冲洗掉,因此浪费了不少水,又挨了大人的一顿骂。记得那晚睡觉时,陈坤学会了其中的二十六个字母,唯独其中的两个字母怎么也想不起来。他急得睡不着觉,于是吵醒睡着了的舅舅,教他写会。舅舅这才看出了这个十三岁孩子的那股蛮劲儿,就告诉他,在肚皮上写最容易记住。这一夜,陈坤就在自己的肚皮上不知写了多少遍这二十八个字母。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伊斯兰文化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他开始刻苦学习阿拉伯文,尤其痴迷于优美的阿拉伯文书法。1980年,陈坤从东乡、康乐一路辗转来到了积石山。这时陈坤仅仅限于手抄《古兰经》,而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本身就源于手抄本的《古兰经》。

1983年,有一次从积石山县求学后回家,陈坤身上的钱所剩无几,于是他灵机一动,在百货商店里用身上仅有的五元钱买了纸张,在集市上支起一个书案,现场写起阿拉伯文书法作品出售,只求筹集点回家的路费。由于几年来手抄《古兰经》练就的书法功底,他写出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没想到,那一次他竟然用自己的“劳动”换得了二十多元钱,这使他有些喜出望外。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高,仍然处于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忙的生活状态,二十多元对于那个年代的陈坤而言,算得上一笔不小的数目。

之后,陈坤离开家乡来到省城继续求学。在兰州,他一边在清真寺学习,一边还在阿拉伯语业余学习班充电。在1988年举办的首届“西北书法比赛”中,陈坤的阿文书法功底初露锋芒,获得了“优秀青年书法家”的称号,当时他年仅二十二岁。1989年,陈坤顺利地从兰州伊斯兰教经学院毕业。凭借几年来的刻苦学习和努力钻研,在阿拉伯文书法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当时西北地区的许多清真寺、拱北,包括西宁的东关清真大寺、兰州的西关清真大寺,以及临夏地区的东乡、康乐、广河等县的一些清真寺和拱北的砖雕照壁、门楣的精美阿拉伯文装饰都是他书写的,并且是免费书写;不少穆斯林也慕名请他题写特色的中堂、对联、横幅、四条屏等。

那段日子的陈坤,可以说过得特别地充实而忙碌。但有一点他很清楚,自己学习阿拉伯文书法,只是凭借兴趣爱好。要走真正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创作的道路,当务之急是需要了解国外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以及现状,学习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的理论知识。

1991年,他赴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深造,在研习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和宗教学的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和当时良好的学习环境,广泛接触阿拉伯文书法家,虚心与他们进行交流和学习。之后他又投师于埃及著名的阿文书法家阿布杜•哈米迪。这时的陈坤才算是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的求学之路。在国外的日子,陈坤初学纳斯赫体,后习穆罕默德•赛阿德•赫达德的迪瓦尼体,哈希姆•穆罕默德•巴格达的苏勒斯体、波斯体。三年的学习生涯中,陈坤接触了许多国际著名的阿拉伯文书法家,并积极钻研其书法作品创作风格,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技艺。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怎样才能创作出蕴涵独特魅力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作品?这是陈坤常常思索的问题。他认为,博大精深的阿拉伯文书法,同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书法一样,其技艺需要积累,需要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摸索中前进。经过反复的学习、创作与实践,陈坤逐渐认识到:只有将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的个性与中国传统书法的共性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那种和谐之美的艺术境界,也才能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和特点。于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书法创作上,首先继承阿拉伯文书法的传统,同时要与中国的书法艺术相结合,敢于创新,但决不求怪、求异。既不囿于陈法,又能与时俱进,在创作中,其作品既很好地保留了阿拉伯文传统书法固有的神韵和特点,又较好地体现出中国汉字书法特有的内涵与意境,用中堂、条幅、对联、扇面等多种形式,体现出阿拉伯文书法的中国特色。与此同时,他还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用家乡太子山的芨芨草做的细草笔,运用方、圆、菱、三角、云纹、波纹、多边及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建筑等几何艺术形式和象形艺术效果,展现出美妙生动、对称和谐、变化多样的阿拉伯文书法特有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其富有“书中有画,书画合一”的传神效果。这也是阿拉伯文书法被称为造型艺术的鲜明特色。

1991年国庆节期间,首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博览会上,陈坤的现场书法表演更是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的眼球。只见他时而挥洒自如,从左向右,倒着书写;时而双手同时写字,手腕下的那些“天书”般的文字线条,或如行云流水,或似笔走龙蛇,洒脱、奔放、优美的柔和线条与精美画面,不断呈现在人们眼前,令观者叹为观止。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文汇报》《民族文化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民族画报》纷纷报道,介绍陈坤的艺术成就。《北京日报》这样评论:“在博览会上,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家陈坤的表演吸引了不少游客,那‘天书’一样的文字和优美的书法艺术造型,使游客大开眼界。”这次博览会上,陈坤获得书法新秀奖和奇能绝技表演一等奖;共有六幅作品获得三项景泰蓝大奖,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在博览会期间,陈坤当场书写的四百多幅作品被抢购一空,从而使他的艺术声誉大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在看过陈坤的书法作品后,欣然题词:“弘扬民族文化。”

1993年,在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举行的“国际文化周”上,陈坤荣获阿拉伯文书法和美术设计两个一等奖。同年,应邀在伊朗访学期间,向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伊赠送了他的力作“真主至大”的阿文书法作品,受到了哈梅内伊的高度评价。

1996年,西北民族学院、兰州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兰州市伊斯兰教协会联合主办了“陈坤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而在诸多国内外展览中,至今最令他难忘的是,2001年7月28日,应马来西亚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邀请,陈坤前往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出席了“中国二十一世纪伊斯兰文化艺术展”。当时应组委会要求,在分会展厅专门开辟了陈坤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展厅,让他为首相进行现场书法表演。偌大的展厅中央,只有一张桌子,周围都是马来西亚高级官员,包括马哈蒂尔首相及夫人拿丁斯里•哈斯玛、马来西亚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馆长聂莫哈默•阿布卡里、华人穆斯林协会主席穆斯塔法•马琦。他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陈坤先生的现场挥毫,给予了高度评价。马哈蒂尔首相还和陈坤即兴合作了一幅中文书法,十分高兴地接收了陈坤赠送的阿拉伯文书法作品。马哈蒂尔首相在讲话中引用了一段圣训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马来西亚人民应该向中国人民学习。这项展出将有机会让马来西亚人民更进一步认识中国穆斯林及伊斯兰文化,使马来西亚人大开眼界。”随后,马哈蒂尔首相及夫人为其书法作品题词签名。马来西亚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也收藏了陈坤的十五件作品。当时的情景,被马来西亚中央第一频道、中央第三频道、《马来日报》《中国报》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2004年12月,陈坤创作的十幅作品,被中国文化部选送到突尼斯首都伊本•卡杜恩文化馆展出。此次展出是中国文化部首次在国外举办的“中国伊斯兰书法艺术展”,也是“中国文化北非行”活动在突尼斯的压轴戏。

迄今,陈坤的作品已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各种奖项,其大量作品被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美国、德国、摩洛哥、突尼斯、日本、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博物馆、政要和友人收藏。对此,他却十分谦虚地告诉笔者:“同中国书法创作一样,阿拉伯文书法主要在于扎实的功底,这些年自己在书法领域取得的成就,主要归功于真主的特赐(创作灵感),以及当年手抄《古兰经》和临摹名家字帖的结果。”

作为中国西北的穆斯林,最令他自豪的是,2010年3月3日,备受世界关注的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陈坤精心创作的两幅阿拉伯文书法作品,被甘肃代表团推荐带到了首都北京。3月6日,由时任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和全国人大代表苏广林阿訇,代表甘肃一百八十万穆斯林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敬赠了“亲民为本”的阿拉伯文书法作品,并通过温总理向胡锦涛总书记敬赠了“和谐盛世”的阿拉伯文书法长卷,表达了甘肃广大穆斯林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和真诚祝福。当温总理兴致勃勃地欣赏完陈坤的作品后,连声称赞:“好,好,好!”并且表示把敬赠给胡锦涛总书记的作品“一定送到”。这饱含珍贵祝福的瞬间,永久地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深深地镌刻在书写者陈坤的记忆之中。

在兰州伊斯兰教经学院任教的这些年里,他主动培养学生的书法爱好和兴趣。而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习和创作阿拉伯文书法,必须要过三关:一是要学习阿拉伯文的传统书法,写出来的字符合阿拉伯文的书写规范;二是要有扎实的阿拉伯文理论基础;三是具备中国书法的基本常识。他常常对学生讲,自己作品的优点、长处,要让他人来评说;相反,自己作品的毛病、不足,要靠自己来寻找。陈坤将自己创作的风格定位为:传统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形式下的中国风格。他对书法的要求首先是,写出来的文字,得要懂得阿拉伯文的人,特别是阿拉伯人都能够认识;其次,还要汲取中国传统书法的精粹,例如中国书法中讲究的构图、立意、结构、运笔、章法以及气韵等等。他强调,作为书法家,人品是第一位的,他崇尚 “美德是美中之美”的信条,为人处世,以此为准。

艺无止境。当在创作实践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陈坤苦于国内没有一本关于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方面的教材,而有关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理论的书籍,更是寥寥无几。于是1996年,他萌生了写一部关于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理论专著兼教材的心愿。在此期间,他收集了国内外所有知名阿文书法家的作品及其理论,一一进行深入研究,并于2000年动笔。春华秋实。在众多热心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下,他撰写的《阿拉伯文书法艺术》一书,终于在2006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且在兰州举办了隆重的首发式。该书一经面世,便深受读者喜爱,好评如潮。

著名回族学者林松先生为该书欣然作序,他还特地赋诗一首:“教学科研实践,倾心尽力苦练。侃侃论书法,表述书家经验。经验经验,不乏真知灼见。”

时隔三年后的2009年,一部装帧精美的《陈坤阿拉伯文书法作品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荟萃了他多年来创作的近千幅作品中精心筛选的一百五十余幅佳作,是奉献给祖国母亲六十华诞及热爱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的广大穆斯林的一份厚礼。欣赏《陈坤阿拉伯文书法作品集》时,不仅从中得到了关于伊斯兰文化所崇尚的“和谐美”的丰富内容,而且能时时深切感受到其作品蕴涵着的外在形式美与内在意蕴美。那是一种犹如和煦春风拂面、绵绵春雨滋润的清新感觉。在这部书法作品集中,无论是雍容华贵、雄秀兼备的苏勒斯体,还是端庄大方、棱角分明的库法体;无论是用笔巧妙、神采飞扬的迪尼瓦体,还是秀润遒劲、流畅自然的波斯体;以及东西交融、阿汉互用的中国体,大都显得结构严谨,用笔纯熟,看起来气韵生动、造型优美。一幅幅传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融汇兼备的优秀阿拉伯文书法作品,传递着作者虔诚的信仰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阿拉伯文书法艺术》是陈坤先生在多年来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结出的丰硕学术成果的话,那么,《陈坤阿拉伯文书法作品集》则是他在阿拉伯文书法创作和探索方面取得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和升华。

近年来,他在《中国穆斯林》《今日中国》《图书与情报》《甘肃穆斯林》《甘肃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另有数百幅书法作品散见于海内外报刊。

成功源自于勤奋。在谈到今后的创作设想时,陈坤告诉笔者,希望有一天能够成立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研究机构。目前,他正在致力于一项国学工程方面的研究和创作,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新的惊喜呈现在我们大家面前。

推荐访问:妙笔 神韵 传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