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总结 >

汉女剪刀下的回族形象建构

作者:jkyxc 浏览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通过宁夏民间剪纸艺术家周国霞的一组有关回族作品,可以透视其以文化特质呈现或建构回族形象的艺术特点,帮助我们了解她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民族”概念的来源。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其作品表现了对情感、家庭生活和植物花朵等的特别关注。作者认为,除了女性独有的视角外,还与她个人的人生经历、当地信仰禁忌和改造社会的抱负等有关。作为一个汉人艺术家,她并没有带着汉人意识来塑造回族形象;她以为自己有创作的能动性,但其艺术创作活动又被当地社会结构所左右。

[关键词]民间剪纸;回族形象建构;汉人女性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5)02-0020-13

周国霞,女,1966年生,汉族,宁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譹?訛中国当代知名民间剪纸艺术家,宁夏自治区海原县人。自幼师承母亲和外祖母学习剪纸艺术,数十年挥刀不辍,终于剪出了一方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周氏15岁初中毕业,因种种原因未能持续念书,直到2012年始觉自己知识不够,遂到宁夏自治区职业技术学院进修,2014年6月获大专文凭。

周氏扎根乡土,是一位道地中国农民。一生作品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大的主题有关心国家政治和社会道德建设的,如“廉风建设”、“传统二十四孝”等;中等主题涉及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记录与传承,但又留心现代化变迁给中国乡土带来的影响,如“百龙图”、“凤鸟图”、“回乡风情”等;小的主题涉及生计劳作、男女情爱、家庭生活等。还有的剪纸艺术作品表现了传统文人的艺术情趣,如“梅兰竹菊”等,颇为高雅。周氏剪纸往往先绘图,后剪纸,加之刀法娴熟,因而构思精巧,寓意深远,情感处理极为细腻,颇能打动人心。

本文所分析的是周氏女2008年10月份至2009年10月份所创作的“回乡风情”(有的地方“民协”也称之为“回族风情”),以及其他时间创作的两组有关回族风情的剪纸,凡19幅。其中第一批剪纸,从构思、制图,到动剪,直至成为艺术作品,耗时近一年,可谓呕心沥血。它们甫一出世,便频频获得各种大奖。这些颁奖机构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宁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宁夏自治区文化厅等,同时被中国儿童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收藏,堪称周国霞迄今为止的代表作。笔者先借助考古学描述器物的方法对其作品一一加以介绍,同时配发图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类学学理的讨论与分析。待成文之后,交给周氏女亲自审阅。幸赖其订正,使得笔者获不少新知。笔者十分感谢周国霞允我对其作品及本人开展人类学之研究,同时感谢她授权我公开发表她的这组作品。

另外,还需要说明一点:题目中的“建构”一词并不等同于“虚构”(fiction),?譹?訛而是指一定事实或根据基础上的建构。也许,“搭建”这个词更合乎我的心意。

一、作品介绍

(一)12幅组画

2008年秋天,海原县职业中学想出版一本“海原风情画册”,邀请周国霞提供一组剪纸作品来反映海原县民情风俗。周国霞耗时一年,即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创作了这组剪纸。这组剪纸本来有13幅,第二幅和第三幅虽然略有差异,但大致是一个主题,即描绘农民赶集的图景。作品创作完成以后,“海原风情画册”最后只收录12幅(只收录了一副赶集的画面)。再以后,周国霞参加各种展览或大赛多以这12幅剪纸赴展或赴赛,她自己也称之为“12幅组画”。本文也沿用了她这个说法。但实际上,这里所呈现的是13幅剪纸,即把那篇没有被收录进“海原风情画册”里的“赶集”也计算在内。之所以这样做,是与本文讨论的主题有关。

第一幅 打麦场。画面描述了回族麦收季节农民打场的劳动画面。场上铺满了麦子,麦穗硕大,一男性回民左手牵着驴子,驴子拉着碌碡,右手扬起鞭子,赶驴碾麦。场边上另外堆放着一垛麦子。男子头戴白色圆帽,即回回帽,上身着白色衬衣,对襟,下身白裤。

男子面宽,额头饱满,眉毛修长,眉间距开阔,大目,尖颌,直鼻梁,鼻头狭小,有发达的山羊胡子,呈三角状。二目直视前方。

第二幅 赶集(一)。一对年轻夫妻骑着摩托车赶集。男子驾驶,女子坐于后面。男子两眼瞪大,目视前方,作专心开车状;女子用盖头遮住大半个脸,仅露双眼,手提一花布包,两目在男子背后斜视上方。男子头戴白色圆帽,上身穿花坎肩,内着白衬衣,下穿白裤,脚蹬凉鞋;女子头巾微微飘扬,上身着花衬衣,下身着白裤,脚蹬传统圆口布鞋。摩托车轮下有两朵“荷包花”绽放,远处背景为山岗,岗上密生柏树和杨树,林间空地上长满了杂草。

男子侧面,目大而长,鼻尖翘起,下颌微圆。女子额头宽阔,修眉竖立,大目,蒙古褶明显,直鼻梁,鼻头狭小。

第三幅 赶集(二)。与第七幅基本一致,只是增添了一个儿童,妇女抱着儿童,儿童在男子和妇女之间,似乎已经睡着了。男子两手握摩托车手柄,同时扭头向后与妻子说话。女子下巴上扬,眉毛、眼神亦略向上飞扬,似与男子搭话。虽然男子一边驾车一边回头与妻子讨论问题存有危险,但这并不失实,生活中常见。夫妻之间动作的呼应性与儿童安静地熟睡,还有摩托车正沿着坡路向下行驶,构成了动静结合的一副民俗画面。

男子修眉巨目,直鼻梁,鼻头略翘,下颌骨圆枕不发达,尖下颌。女子额头开阔,眉毛修长,眉间距开阔,大目,直鼻梁,鼻头狭小。下颌为头巾遮掩,不详。

第四幅 二牛抬杠。画面为一回族男子驱赶两头牛拉着木犁耕地。牛为宁夏黄牛,一大一小,并肩向前拉犁。二牛头芯处有旋儿,顺时针方向转,牛角弯弯,角尾尖锐,但牛角却是南方水牛角而不是旱地黄牛的牛角。二牛目视前方,仿人之凤目,长目斜立。一牛鼻孔张开,一牛鼻孔闭合。男子站立,右手拽着缰绳,左手扬鞭策牛。此男子为中年男子,头戴白色圆帽,草帽悬于背上。上身着白色衬衣,对襟,由于劳动太热,未扣口子,故敞着胸怀,衣角飘起。下身着蓝色裤子,似大裆裤,免腰捆扎,此乃传统束腰方式。远处背景有村落、房屋、树木、高压线,天空有白云点饰。鞭绳蜷曲与云纹衔接自然,富有律动感。为了便于控制牛的方向而不至于使其分力,当地农民在牛脖颈处加了一根木杠,故此图在当地被称作“二牛抬杠”。

推荐访问:回族 建构 剪刀 形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