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计划 >

民族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素质教育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素质教育又称“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不仅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与健全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21世纪的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是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民族高校艺术学科强化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等素质教育内容,对明确民族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加强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体系的本质内容,也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的课程改革应从设计思维的更新入手:如何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与开拓精神,如何启发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借助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和其他资讯手段获得创作灵感与升华的契机都成为现代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质疑问难的精神。教师以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并通过 “设问、答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收集整理民族文化艺术优质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民族艺术资源,探讨其艺术创作的独特构思与艺术表现,进而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

其次,鼓励学生拓展“发散求异”的设计思路。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分支,又称发散思维或辐射思维,是打破常规寻求变化的辩证的综合思维方式。当代艺术设计界流行的 “头脑风暴法”就是“发散求异”思维的典型运作,它是美国大型广告公司BBDO 负责人奥斯本基于“发散思维”的创造思路发明的,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发想法。“智力激励法”由多人组成的设计团队共同集思广益超越束缚,将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异议综合起来,从而归纳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案系统。德国鲁尔巴赫发明的“635”法,日本高桥浩的“CBS”法等都属于这种创造性设计流派1。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学习、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发展。

另外还可以通过“组合、联想”等思维方式的训练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创造学论认为“组合、联想”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创造力的源泉,知名设计师韦希物说:“创意是一种新的组合,创造新的组合这种才能可由观察事物的关联性得到提高。”2 当代一个著名的公益广告设计《爱护森林》就沿用了这一设计思路:画面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幅是“森”字,第二幅是“林”字,第三幅是“木”字,最后一幅是“十”字。简洁的语言形象的画面传递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人类毁坏森林就是自取灭亡。训练有素的思维方式启迪了人类天性中海阔天空的想象力创造力,使设计达到了言简意骇的创意效果。

二、强化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及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多学科交融的教学实践模式

1969年,美国学者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这一重要的学科门类的概念。在他的著名《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一文中,西蒙从人的创造思维与物的合理结构之间的辩证统一和互为因果的关系出发,总结出设计学科的基本框架,包括设计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实践意义。他对广义设计学的研究使设计科学成为一门有独立体系同时又与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融的学科,广泛受到自然科学界与社会科学界的普遍关注而迅速成为立于科学之林的新兴学科,西蒙教授也因为在管理学与广义设计学方面的成就一举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代艺术设计作为融艺术、科学技术和经济于一体的综合体系,其学科特征一方面体现在它与其他学科横向交叉联系而形成的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其自身不断充实与完善的推进也造就了更丰富的分支学科领域。设计学科的边缘性质使它广泛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美学、传播学、营销学等学科内容,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应该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体系,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并建立教学科研及实践并重的教育模式,因此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应涵盖以下内容:

1、增加文学、哲学、经济等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公共基礎课是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修养及技能进行综合教育培养的课程,开设文学、艺术、哲学、经济、社科等相关领域的理论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设计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尤其要加强各民族传统文化、古典哲学社科的教学内容。艺术设计,归根到底是通过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联合的合成方式,引领服务于人类的全新生活,在这全新生活里,实际上也反映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历史和学识涵养。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因为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才能取得诸如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苏州博物馆等享誉世界的设计成果;靳埭强、韩美林等艺术家,同样因为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所以能在申奥会徽的设计竟标中一举夺魁并创作出独具中华民族本土特色的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形象。因此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本身就是设计师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民族高校应该在现代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对此有充分的展现,增设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工艺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加大这些学科的教学力度,这是民族高校设计教育的宝贵资源和有效途径。

2、加强专业前沿课程与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的设置:专业前沿课程与民族文化特色课程是民族高校艺术设计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点,旨在强化设计意识,开阔视野,提高设计理论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意识和应用意识,这也是专业教师教学相长,以科研助教学的表现平台。课程设置应求新务实,充分体现设计学科最新发展趋势、规模、方法、技巧和未来走向,并积极倡导对新的科学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比如加大材料科学的教学力度,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材料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提高对新媒体设计载体的认识和应用也是设计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代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本身就要求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应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及经济管理等内容也融入于教学实践中来,这些设计前沿课程与特色课程的设置,要通过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及有效推广等方式逐步实现。

3、深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力度:专业基础课是艺术设计的主体性课程,旨在传授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课应抓住设计学及交叉学科的有效链接,承认艺术设计与其他各学科的相通性,加大共同性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在艺术设计领域这个大范畴内,它们之间虽然有个体差异性,但更有一定的共同性,从理论上讲,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工艺上,而这又是它们各学科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设计教育共同性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必经之路。这种深化,不但要有广度,还要有相当的深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叶大学等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上是按着这个思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中深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力度,积极开设共同性专业课程及市场经济类课程,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加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具有合理的市场价值取向意识,能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

4、拓宽夯实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民族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艺术设计这一应用型学科的主导课程。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应贯穿专业教学的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专业素质,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拓宽夯实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环节,探讨多种教学途径,走与企业和社会相结合的路线,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学习兴趣更高,而且他们做出的设计可以直接成为产品,进而引领和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所以 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学模式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的源头和归宿,这样才能在完成正常课堂教学的同时做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民族高校提倡素质教育,也是要面向未来、面向民族地区建立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具有广泛的学科背景,高雅的审美品位,敏锐地创造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民族高校的师资力量是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也是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力量。培育一只优秀的高校艺术设计师资队伍,对于提升设计教学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未来世界艺术设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设计人才的竞争,而设计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设计教育和师资力量的竞争,因此加强设计人才的素质培养,进行设计教育的课程改革,一定要注重设计教师的队伍建设。高校艺术设计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设计教育人才的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3。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关键在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是实施设计人才素质教育的奠基石,应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创建符合新时代艺术设计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

1、完善艺术设计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和培训体系:21世纪是资讯爆炸的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出现层出不穷:电子网络的普及,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材料科学的进步,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等等,都在促使设计手段及设计产品加速更新换代。科学技术的更新也由过去的几十年、上百年,发展到一至两年甚至更短,因此,学校要不断完善艺术设计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与观念的更新,采取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校和企业进修、访学;邀请国内外优秀设计人员和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做客座教授;组织教师参观国内外优秀艺术设计展和美术展等方式,对专业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培养,并鼓励和督促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新技术,把信息新技术变成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真正工具和手段,以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

2、加强设计学科教师队伍人才梯队的培养: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安德斯·弗洛德施特洛姆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大学创新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充足的研究者团队,即教授、讲师、研究助理和博士生。这样一套完备的‘人力资本’会使大学的价值完全显现。” 人力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它需要靠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创造价值。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三个中心”是柏林自由大学为确保高质量的研究工作和聘用优秀学术人才而专门设计的教师梯队与人才培养建设模式。柏林自由大学校长迪埃特·伦森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上介绍:“柏林自由大学在改革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创新型的教学网络,网络的核心是集群发展中心、研究生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这三个中心都将鼓励创新性研究,加强与外国学者和科学家的合作,培养新一代学术人才。”4 所以吸引国内外优秀的藝术设计人才加入到艺术设计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也是艺术设计师资结构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可以加快艺术设计知识信息、方法手段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师资队伍的整体力量,带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3、加强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传道”的前提是教师本身也具备良好的师德。师德,包含着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精神、道德品质等诸多内容。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形象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和人格典范。同时教师所具备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的道德情操,其本身就是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可以对学生的设计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提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核心竞争力,还需加强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学校应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并根据教师的内在需求和独特个性,努力营造既严谨又自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环境,适时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成就感和责任心,创造条件让每一位教师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

面对21世纪的全球竞争,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及唯技术论的教学模式,在广泛借鉴民族传统文化及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努力形成共生性、持续性兼容的设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建设及社会需求培养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荆雷,设计概论 [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2]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  牛维麟,新世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2

[4]  杨晨光、唐景莉,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校长:建立三个中心鼓励创新研究,中国教育报,2006-7-1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民族传统工艺振兴的高校使命及实践教学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肖屏,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理论教学与研究。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推荐访问:素质教育 艺术设计 民族 高校 人才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