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计划 >

剪纸传承基地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阜阳市剪纸非遗传承基地,利用地方文化艺术资源整合阜阳剪纸,丰富剪纸传承内容,让年轻人了解本土传统文化,理解地方民间艺术,从而热爱家乡、热爱故土。本文对阜阳市剪纸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的探索进行总结,梳理了剪纸融合民间艺术元素的途径和价值。

关键词: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公约中做了如下阐述:“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它明确提出了通过传承来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传播。

阜阳市剪纸非遗传承基地,进行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了一条具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路子。

一、剪纸传承基地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地融合剪纸非遗文化与剪纸教学的特色教材,针对阜阳市学校的概況,发挥剪纸人才优势,开展剪纸理论的研究工作。阜阳剪纸的实践经验很多,由于以前各部门的重视不够,加之民间艺人又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大量的民间剪纸技艺没有得到归纳整理,以致人死技绝,阜阳剪纸的理论基础十分欠缺。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传承实践,剪纸传承基地编写了多本剪纸教材,有《幼儿剪纸》、《剪纸教育》、《刻纸技艺》、《民间剪纸》、《论剪纸》、《剪纸论文集》等,应用于剪纸传授中,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为了使学员学习剪纸,易学、易会、易掌握,结合教学编写了300多首《剪纸教学技法歌谣》,得到了美术老师和广大学员的欢迎与喜爱,解决了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2013年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文化厅组织的“神州风韵”全国剪纸作品及剪纸论文大赛,葛庭友的剪纸作品及论文同时获得两个第一(全国唯一一个),被评为中国十大神剪,这在阜阳剪纸历史上是没有的。通过多年研究收获了很多剪纸研究成果,撰写了大量论文,更加方便了学员学习和理解剪纸艺术,解决了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受大家的欢迎。

在实践模式上,阜阳剪纸艺术家与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等多家高校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组织会员研究阜阳剪纸,分析阜阳剪纸的特色,结合阜阳地方文化,研究开发了《阜阳剪纸珍藏册》、《美好安徽珍藏册》、《魅力阜阳》、《大师剪纸》、《徽风皖韵》、《颍淮风韵》、《阜阳剪纸》、《西湖古韵》、《阜阳民俗》、《阜阳风光》等作品,艺术形式有剪纸双卷轴、剪纸单卷轴、剪纸长卷、剪纸摆件、剪纸灯饰、剪纸饰品等系列剪纸礼盒包装,创作了很多新的剪纸作品,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投入市场就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指导学生创业、就业,拓展民间工艺品市场,促进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有力地推动了阜阳市剪纸艺术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二、传承基地搭建剪纸费用文化研究的平台

剪纸非遗传承基地开设“阜阳剪纸非遗传承基地艺术研究”专题专栏,集中展示了阜阳剪纸传承基地艺术教学和理论成果。构建剪纸非遗文化体系,发掘非遗剪纸民间艺术。非遗剪纸艺术研究平台的良好搭建,必对非遗剪纸艺术的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开展剪纸艺术的校园文化品牌的活动。发掘剪纸艺术教育资源,在阜阳四十余所学校开展剪纸传承活动,通过剪纸传承培训,激发孩子们学习剪纸的兴趣,培养了很多学生剪纸爱好者。同时,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夯实了非遗剪纸传承的根基。

(二)建立非遗剪纸艺术传承资源库。剪纸非遗传承基地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间剪纸作品、文字资料及视频,并建立文献资料,汇编了阜阳剪纸课程的传授案例集,录制了民间剪纸影像欣赏视频、微课视频等,如录像《阜阳人》、《天都瞭望》和反应阜阳剪纸大师程建礼的《会唱歌的剪刀》等。同时联合阜阳市非遗中心文献资料室,建立剪纸非遗传承基地与地域文化研究成果资料库与数字资源库,为非遗的研究寻找资源提供便利。

(三)举办各类推广剪纸艺术的传承活动。为了多出精品,邀请全国各地的剪纸专家在基地开展讲座,并深入阜阳市当地企业、政府和中小学进行展示,已成功举办多期全市中小学生剪纸大赛。通过历届大赛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剪纸学生,也进一步巩固了校园剪纸的传承成果。多方面面向全市师生的阜阳剪纸传承人技艺课程实践活动,让剪纸非遗传承走出校园。

三、剪纸传承基地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意义

(一)传承发展了非遗剪纸艺术。阜阳剪纸,历史悠久,享有盛名,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平面镂花艺术,通过剪、刻、撕、烧等方法虚实相生,富于想象。造型有大幅度的夸张、变形,装饰手法随意自然。阜阳剪纸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它主要分剪和刻两种,虽风格不同,但技法特点相类似。首先要求阳纹线线相连,阴纹线线相断,千刻不落,万剪不断;其次在构图上,要有造型图案化,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色彩讲究单纯明快,简中求繁,自然协调;在刀法上要“稳准巧”,眼到手到心更要到。

作为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寄托着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怀,常常伴随着喜庆节日出现在老百姓的门窗、墙壁、橱柜、灯笼上,同时也与刺绣、印染、金银器、陶瓷装饰、木工雕花,建筑彩画以及现代农民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多种民间美术造型基础。但是近年来,阜阳剪纸受多种因素影响,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剪纸的产业之路遇到了瓶颈。在阜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基地阜阳传承人克服困难,广泛开展了对外剪纸交流工作,多次参与全国大型文化艺术博览会,参加北京文博会、全国邮政纪念品博览会、安徽旅游商品博览会、安徽传统工艺美术博览会、西部文博会、京交会、非遗博览会、中国澳门投资贸易展览会、安徽工艺美术展等大型展览交易会,扩大了阜阳剪纸的对外宣传力度。阜阳程氏剪纸的传承人程兴红、省级非遗传承人葛庭友、市级非遗传承人肖淑勤等阜阳剪纸艺术家经常应邀到中国澳门、德国、俄罗斯、联合国等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二)拓展了剪纸非遗传承人的传统民间文化知识。基地以非遗剪纸艺术传承为中心,组建了一支具有民间艺术传承理论水平高的非遗传承人。这些都为传承和发展阜阳非遗剪纸传统文化提供了保障。传承人从自已专业角度开展研究阜阳剪纸艺术,开发具有鲜明特色传统文化的艺术传承课程。

(三)提升了学习剪纸非遗艺术学生的人文素养。基地将剪纸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作为传承阜阳本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窗口,经常在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以及展览、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这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阜阳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从而也使学生形成多元的文化觀念。进而在从事剪纸创作时,能够汲取非遗剪纸艺术中的养分。创作出的作品,不但表现形式多样化,文化内涵也得到进一步丰富。同时,无形之中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构建了与地方特色的非遗剪纸传承特色。非遗剪纸十分重视剪纸的市场化运作,以市场为导向,把传统的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旅游艺术品设计相结合,把剪纸的表现手法融入到设计中,从而保护了剪纸艺术资源。基地积极开拓市场,利用企业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采用市场与艺术相结合,开发了许多具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剪纸旅游商品,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一村一品”的建设,剪纸走向了产业化,吸纳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拉动了农村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树立了乡村文化品牌。合作开发更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剪纸礼品,及有关剪纸的衍生产品。普通的市民,因为掌握了剪纸这项技艺,登上了各种艺术的大舞台,有的被邀请到上海世博会施展才艺,有的登上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有的出国交流。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青春的同时也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面临传承人减少的剪纸艺术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避免了民间发展的困境,优化了剪纸艺术结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四、剪纸传承基地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成效

(一)成果的应用性显著。基地与阜阳师范学院(现为“阜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密切合作,签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剪纸综合性发展研究”、“产学研合作项目”、“淮河文化传承创新合作联盟”等合作项目。基地还与阜阳特殊教育学校携手合作,在学校为聋哑儿童传授剪纸艺术及剪纸装裱技能,并为特校优秀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和高校的剪纸艺术合作,与当代大学生近距离交流剪纸艺术,提高大学生对民间剪纸的兴趣,积极配合大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加大阜阳剪纸对外宣传的力度。近年来,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安徽传媒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学生不断来阜阳调研剪纸艺术,开展剪纸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即将频临灭绝的民间剪纸文化。剪纸非遗传承人还经常受邀到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财经大学美术学院举办剪纸展览和剪纸讲座,开展对阜阳剪纸的深入研究,活动的举办达到了很好的交流、传承效果,受到校方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扩大了阜阳剪纸对外的影响。基地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使剪纸艺术代代传承,永不脱节。

(二)提高了人才培养使用效益。基地剪纸非遗的传承人积极参加各类剪纸竞赛活动。以安徽省省级非遗传承人葛庭友为代表,李瑜、王侠颖、程兴红、张艳等一大批年轻非遗传承人,在全国、省、市屡获大奖,成为阜阳剪纸非遗艺术队伍中的不可缺少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光敏.剪纸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2]刘继成.中国当代剪纸家[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

[3]阜阳地区文化局编.阜阳剪纸集[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

推荐访问:剪纸 传承 基地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