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工作计划 >

当代大学生书法欣赏之我见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 书法欣赏是一种审美行为,是欣赏主体对欣赏客体的美的发掘与汲取,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当代大学生书法欣赏中的几个问题,并指明了应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欣赏 审美 标尺

书法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种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更是最能体现东方艺术精神的艺术形式。著名画家吴冠中老先生曾称赞书法为“东方形式美的大本营”。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中文化素养、艺术品位相对较高的特殊群体,是民族的精华,与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而中国书法这一古老而富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至今仍以强烈的精神审美作用,唤起人们对真、美、善的不懈追求。因此,当今大学生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是历史的必然,是继承和弘扬的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陶冶情致,提高审美,提高素质的目的。

一、了解书法艺术是书法欣赏的前提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欣赏对象的书法作品即是书法家主体精神的产物,也是书法家思想、气质、学识、修养的物质再现。要学会欣赏书法必须具备一定的书法知识。远的不论,就中国当代的书法教育从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的“书法刻印科”招生以来,距今已有40多年的时间了。至今全国已有40多所学校设有书法系、专业或开设书法课程,并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一系列的学位设置,这说明国家对这一学科的重视。书法专业的学生对书法的认识自不必多言,但即使是非专业的学生平时和汉字“碰面”的机会也是很多的。例如:汉字的源流、甲骨文的发现、汉字的演变过程、不同朝代的书法名家名作及其书法风格等等,这些常识性的东西都是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知道汉字的源流,你就无法理解汉字的“象形性”的特征;如果你不知道汉字的演变过程,也就搞不清楚什么为“篆、隶、楷、行、草”,不知道如何区分这些字体,更谈不上书法欣赏;如果你对不同朝代的书法名家代表作品及其书法特征没有了解,你也就不清楚其代表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及其书家在书法史上的历史定位。如此种种,这些都应该是当今我国大学生最起码的知识构架。规模不等,次数众多的书法展览中,面对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经常可以看到一副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表情和听到一句句:“这写的什么东西啊,怎么看不懂?”还有一些对此一知半解的,把金文说成小篆,隶书说成楷书,颜体当成柳体,所有这些令人啼笑皆非、让人痛心的状况表明:当今的大学生对书法知识知之甚少,现状令人揪心。如何改善,其实也很简单,其一:学习期间选修一些与书法艺术或中国古典文化相关联的课程,通过师教言传,进行系统的掌握。其二:抽出时间经常参观一些书法、绘画展览,多看、多听、多问、多记,日积月累。其三:通过互连网,查找与书法艺术相关的书论、图片、课件、视频等。其四: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软笔或硬笔书写训练。只有在日常的积累中增进对书法的了解,才能在学习中比较鉴别,逐渐进入到艺术欣赏的范畴。当然,学习方法还有很多,总之一句话:只要有心,一切皆有可能。

二、书法实践是书法欣赏的基础

欣赏者即欣赏主体,在书法审美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欣赏者的欣赏水平、审美层次、学识修养的不同,审美客体的价值实现也就不同。有句俗话:“外行人的眼光不带钩子。”意思是外行人在欣赏中“钩”不住艺术作品的闪光之处,要欣赏者有很好的“视力”,必须是行家里手才行。因此,真正的书法欣赏决不能停留在最低层次的了解上,必须付诸一定的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和“实践出真知”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只有不断进行实战训练,其自身的欣赏水平才会随之提高。

字帖的选择、研读,临习的对临、背临、意临和创作风格的模仿创作和自由创作等等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是对欣赏者最基本的要求。在这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可开阔视野,了解到甲骨文的坚挺峭拔,石鼓文的浑厚质朴,小篆的沉着圆润;体会到欧体字的规矩严谨,颜体字的大气端庄,柳体字的钢筋铁骨,赵体字的流美婉转;还可以感悟到米芾作品的沉着痛快、风樯阵马,张旭作品的疾风骤雨、满纸烟云。对历史上的著名书家风格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如果再进一步地实践,可体会到笔画的中锋与侧锋,锋颖的藏锋与露锋,线条的方笔与圆笔,技法上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慢慢理解到“折钗股”的圆润流畅,“锥划沙”的立体与厚重,“屋漏痕”的力量与踏实。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入,作品的形式也就了然于胸:条幅、中堂、扇面、斗方、对联等等形式的具体要求,章法上体会到杨凝式作品的“疏可跑马”、徐渭作品的“密不透风”、郑板桥作品的“粗头布服、乱石铺街”的独特魅力。这样,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书法艺术所带来的美感,这种审美过程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趣味,追求一种或质朴厚重、或纤美柔婉的风格。随着兴趣的浓厚,实践的跟进,进而我们可以领略到优秀作品中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神采与韵味,再结合上书评、书论的学习,则更加有助于提高当今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作为一名真正的欣赏者,必须有丰富的临池体验,如果对书法风格、笔画技巧、结构安排、尺幅形式、章法布局等知识一无所知,要想欣赏领悟其妙境,获得高质量的艺术享受,进而继承发扬这一精髓艺术,那是不可想象的。

三、客观、公正是书法欣赏的标尺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风格各异。能准确、客观地赏评书法作品,并非易事。在对书法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是由外入内,再由内及外,发挥着主体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达到神形相交,获得欣赏的愉悦。整个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的知识结构、学识修养、审美趣味的差异,直接关系到欣赏程度的深刻或肤浅。如果欣赏主体是位“门外汉”,即使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璧,也会变成一文不值的石头。因此,欣赏者在具备了一定的书法知识后,更应当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来欣赏、品评作品。

1.忌以自我的“好恶”评字

中国书法艺术好似一座百花园,花种繁多,颜色各异。既有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区别,又有北碑南帖流派之分。从美学的观念即形式美来审视他们既有雄强、豪放、大气、厚重的阳刚之美,也有柔媚、秀逸、静朗、文雅的阴柔之气。有的人喜爱王羲之书法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而对黄庭坚的书法则斥之为“死蛇挂树”;有的人喜欢“八面出锋”的米南宫,而对苏东坡的书作则讽之为“脚踏的蛤蟆”;有的人喜欢质朴厚重的碑刻作品,有的人则对二王法帖情有独钟。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学识修养,审美喜好,这必然会导致书法欣赏程度的差异,永远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作为个人喜好,不伤大雅,无可厚非,但是涉及具体的书法赏评、审查时,千万不能戴上有色眼镜,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厚此薄彼,否则就有失公允,会导致欣赏标尺的严重扭曲,失去了书法欣赏的审美意义,不利于多种书法风格的流传,不利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2.忌盲目地以“名”论字

从古至今的中国书坛上,名家辈出,精品不断。但即使在这些名家精品之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王子敬字失之于锋利,赵子昂字失之于流媚,宋徽宗字失之于纤弱,清刘镛字又失之于丰腴,如此种种。由此可知,名家精品尚白璧微瑕,何况现今个人之未经过时间、历史检验的作品呢?但此话并非扬古抑今之意,因为任何一件作品是必须经得住历史的检验才能称之为精品。诚然,当今书坛也有很多人甘于寂寞,专心致志地享受着学习书法艺术所带来的恬静与乐趣。其中很多实质名归、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创作了很多的书法精品,在浩瀚无穷的艺术长河里,撒了颗颗珍珠,为我国书法事业的传承与光大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在现今这个欲望空前高涨的社会中,也有一些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追逐名利之辈,装模作样、故弄玄虚。还从一些本是杂牌军的各类协会中弄些唬人的“桂冠”,这些怪现象容易使一些涉世未深的学生在赏评书法时陷入一种误区:本来品质低劣之作,由于作者耀眼的“头衔”、“光环”便陡然“升值”。长此以往,必然危害书坛,遗祸无穷。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书法基础,了解书法常识。必须提升自己的鉴赏审美能力,能够不受外因干扰或少受干扰的客观、公正地赏评书法作品,炼就一双能识别优劣的“火眼金睛”,让那些“大作”、“精品”无处藏身,则是书坛之幸事、艺术之幸事、民族之幸事也。

3.忌轻率地因“人”废字

《论语·述而篇》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艺必须先为人,先据其道德,其次才是学问,再次才是作品。“书如其人”的思想在我国可谓根深蒂固。因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学艺先修德,对德艺俱佳的艺术家推崇备至、赞誉有加。在中国书法史上,这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也不乏其人。如被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其具有博问、德行、书翰、辞藻、忠直“五德”的虞世南,虞世南死后,唐太宗痛苦不止,宣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旧唐书·令狐德荣传》)常常追思怀念之情;还有如明末清初为人耿介、气节过人、大忠至孝的著名学者傅青主,一身朱衣,誓不做贰臣,皇命赴京,以死相拒,留下了赫赫威名;尤其是唐朝一代宗师,书法大家颜真卿,更是德昭艺隆,忠烈千秋,万古流芳;还有褚遂良、文天祥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艺术家理应受到万世景仰和顶礼膜拜,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人生之楷模。但在书法史上也有一些书法名家,由于历史、偏见及其他原因,虽然书艺高超,卓而不凡,但作品却屡受贬损。如元朝书坛领袖,开一代风气之赵子昂,诗书画印,无一不精,所作书法“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元史·本传》)但因是宋室皇族后裔,后委身仕元,作品被人讥为“骨软子媚”;明代的张瑞图,善诗文,工艺画,尤以书法扬名,但因其曾依附魏忠贤,为其写过生祠碑,书法长期以来被世人所轻;明末清初的王铎,工诗文、书画,尤以行书、草书成就最为高深,但因是明臣降清,世人卑其气节,对他晚年的书法也口诛笔伐,还把他的著作列为禁书。所有这些都是因人“废”字的“极端”吧。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问题,功为功,过是过,缺陷该指出,但其所得成就也应该正视,应该认可。我们应当承认现实,尊重现实。如果我们当今的大学生也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般地毫无正确看待事物之独到思想,那么书法欣赏必然会趋于庸俗,也就谈不上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了。

综上所述,书法欣赏应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了,由于当代大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时几乎没有接触过书法,大学学习书法课时安排又极为有限,参加此方面活动的机会也不多等等因素,要使他们达到一定欣赏水平,有些勉为其难。但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肩负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知难而上,通过长期的学习,持久的实践,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2]黄淳.书法篆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新世纪—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李文宝.美的再创造.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5]史成俊.浅谈大学生书法欣赏.辽宁师范学报,2004年5月第6卷.

[6]钱荣贵.书法欣赏价值散论.南通师专学报,1993年3月第9卷第1期.

[7]吴仁儒.中国书法的欣赏和练习之我见.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年第18卷第1期.

推荐访问:我见 书法 当代大学生 欣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