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jkyxc 浏览数:

一、突破朗读上的难点

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多数的教学设计都把读正确、读标准、读流利作为阅读理解的前提。要想读正确、读标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有时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语音变调方面的知识。

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一文中就蕴藏了“啊”字的变调知识。在课文的重点段是第二、三自然段里有两个排比句,一共用了6个“啊”字,强化了作者情感的表达。如何读好句尾的“啊”字,成了教师在朗读指导时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四年级语文教师设计了一节以“啊”的变调知识为题的微课。在短短的5分钟视频里,教师从课文中的6个“啊”字入手,讲解其与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6种关系,使学生理解到“啊”在不同的字的末尾时,读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节微课视频制作出来以后,教师把它放在了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在家里反复观看、了解和掌握。那么,学生是否看懂了视频,掌握了变调知识呢?课堂上,教师只需通过听学生朗读、做课外阅读练习等形式就能做出检验。这节微课不仅有效突破了朗读指导上的难题,也省去了教师繁琐的课堂讲解,更为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提供了开放而自由的空间。

二、拓展课堂学习的外延

二年级语文上册的“语文园地二”讲到了部首查字典的知识,这是工具书的使用技能教学,属于教学重点。二年级教师在完成这部分教学后,发现二年级的教材中都没有提及到查字典的另一种使用方法——音序查字法。那么,可不可以制作一节关于音序查字法的微课呢?

为此,同组教师进行了基于教材、基于学情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分析,认识到音序查字法一般应用在“识字却不知意”或者“知音而不知形”的情况。“识字却不知意”的题型,虽然在二年级的教材中没有明确涉及,但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六”就出现了一字多义的题型,非常适用于音序法。“知音而不知形”的情况一般多见于学生写日记时,感知听闻的素材不能用正确的字记录下来,也非常适用于音序法。

经过分析论证,教师们一致认为,学生有必要学习音序查字法,进行书本外的知识拓展。于是制作了《音序查字法》这节微课,设计思路从学生写日记遇到不会写的字这样一种情境入手,分步介绍这个字所在字典中的音序、音节和检索页,从而使学生清楚地知晓了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完微课视频,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从学生课余自学到课堂汇报,这节微课让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不仅有效拓展了课堂学习的外延,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

三、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晏子三次与楚王斗智斗勇的故事,展现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气。在学文中,有的学生提出了一個疑问:晏子从入楚王的城池之初就受到侮辱,为何不掉头回国。这次出使楚国的用意为何?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说明学生进行了深度思考。

那么,晏子使楚的必要性在哪里?教师通过查找资料,制作了一节微课《晏子为何使楚》。微课中,教师模仿评书大师单田芳老师的语气,讲述了春秋末期诸侯割据,齐国在外交上紧张的政治局势,学生由此了解了晏子出使楚国的必然性。

这节微课深受学生喜爱,尤其是单田芳式的评书讲述形式,非常有气势和感染力。教师把微课的观看设在了课前预习的环节,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晏子的爱国情怀。这节微课不仅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升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的《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先生的名篇,在学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文中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时,有两句话,一句是“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是“图画上蛟龙的爪子”。为什么同样是爬山虎的脚,却做了不同的比喻呢?

围绕这个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展开了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经过热烈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爬山虎的脚刚长出来时,颜色嫩红,硬度较软,寻墙立足都与蜗牛的触角颜色、硬度、作用相似,所以叶老给此时的爬山虎的脚作喻非常贴切;当脚扒住墙后,颜色变灰,粘性十足,脚力牢固,可与蛟龙的爪子媲美,因此叶老的这个比喻非常准确、形象。

探究过后,师生都感到收获很大,共同制作了一节深度研读文本的微课《赏析叶圣陶先生的比喻句之妙》,从学生的质疑入手,分别显示了两个比喻形成的原因,感受名家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形象,为今后学生的习作打下了基础。

(作者单位:长海县四块石小学)

(责任编辑:李阳)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 教学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