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述职报告 >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在生产性服务业应用的路径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计划的编制、明确研发目的、共同完善科研质量体系和标准规范、共同出资并委派相关的研发人员、共同开发具体的研发实施方案、共同承担具体的研发执行流程。

(三)重视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科技需求的联系

根据2015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统计数据手册,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共拥有各级各类科技服务平台1041个,其中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平台只有72个,只占到了6.9%。我国高校科技服务平台主要集中在综合类高等学校,这些高等学校建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各类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管理规范、建设成效显著,部分高校还建立了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5]。相比普通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比较落后,应该加强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

以“互联网+高校资源+企业资源”的理念,通过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资源和高职院校资源的协同平台,依靠线上线下平台联动,提供协助高职院校研发市场化、新技术产品化,企业生产科技化的目标,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产研结合,最终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共享平台。平台主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技术需求为核心,以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目标,共享校企双方适合企业成长和创新的各种技术研发,使企业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技术转化和运营等核心工作。在这个平台上,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通过信息资源匹配,企业共享高职院现有的科研成果,并进行转化;另一个是校企共享双方资源,协同研发,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科技转化[6]。

(四)激发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平衡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利益

高职院校应准确分析科研人员的需求,按需激励,建立多层次、多内容、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第十六条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①自行投资实施转化;②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③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④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⑤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⑥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第四十条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应当依法由合同约定该科技成果有关权益的归属。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在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技术转让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过程中,要切实保护科研人员的权益和利益。

主要途径有:第一,建立起科研成果服务奖励机制,可以按照科研成果服务后取得的经济效益, 给予科研工作者一定比例的物质报酬;第二,在人事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中适当增加科研成果服务指标权重;第三,鼓励高职科研人员到企业中兼职,以“技术参股”的形式加入到企业中。第四,支持高职教师在岗离岗创业[7]。允许高职科研人员在认真履行所聘任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利用本人及其所在团队的科技成果在岗创业或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

(五)提高高职院校科研信息的情景感知能力,满足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需求

情境感知(Context Awareness)技术最早由Schilit于1994年提出。情境感知简单说就是通过传感器及其相关的技术使计算机设备能够“感知”到当前的情境。一般是指系统利用情境信息,智能地判断用户行为及目的,通过信息捕捉、知识创新和创意策划等,主动提供客户所需要的服务[8]。高职院如果通过实地研究逐个去了解合作企业的具体科技需求,会导致成本过高,而且样本量一般不大,想要获取大样本的数据会消耗大量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目前页面数目已超过800亿个,每小时还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里面有大量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需求信息,可是由于关键信息都是以半结构化或自由文本形式存在于大量的HTML网页中,很难直接加以利用。面对类型繁多、数量巨大以及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数据,利用情境感知技术对这些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需求信息进行有效、准确、全面判断分析,可及时地把握其科技服务需求。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在生产性服务业应用的路径在资源、技术、科研人员激励、组织变革、信息平台搭建等层面,需要立体全方面地进行研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商榷,比如如何培育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服务和转化优势。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更多地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在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相比普通高校普遍偏弱。

参考文献:

[1]郭彦省.高职院校发展科研职能的定位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48-51.

[2]王黎明.論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职能定位——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为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03-105.

[3]Stefan Gesser, Miquel Martin, Stefan Weiss.Context Awaeness in Futrue Life Scenarios: Impact on Sevice Provisioning Platforms. 2005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and the Internet Workshops, SAINT

2005. Trento, Italy, 2005.

[4]邵永强.h指数视角的高等职业院校科研能力分析与研究——以百所国家示范高职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57-59.

[5]方美君.高等职业院校科技服务平台构建策略与实践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0(6):73-74.

[6]邵珉,梅姝娥.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J].价值工程,2013(29):4-8.

[7]曹威,赵会晶,王东明.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的关键性问题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192-194.

[8]董美玲.“斯坦福——硅谷”高校企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64-68.

责任编辑 刘扬军

推荐访问:科技成果 服务业 路径 高职院校 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