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思想汇报 >

三线建设与当代遵义教育变迁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是从备战出发而进行的以国防工业建设为中心的大后方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规模空前的建设战略。8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对三线建设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整。探析三线建设对遵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三线建设;遵义教育;变迁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39-02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新中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1]。三线建设在推动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对三线地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三线建设,是从备战出发而进行的以国防工业建设为中心的大后方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规模空前的建设战略。80年代以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对三线建设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整。遵义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地区,无论是三线建设的开展还是调整都对遵义的教育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三线企业的调整工作目前尚未完全结束,所以三线建设对遵义教育发展的影响还将继续存在。三线建设中遵义医学院的南迁推动了遵义的医疗卫生事业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航天工业学校、技校等的发展不仅为遵义本地企业而且为全国的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员。三线企事业单位的学校不仅解决了企业职工子弟以及周边的入学问题。而且极大改善了贵州基础教育设施以及师资力量。

一、高等教育

遵义医学院前身是关东医学院。1948年并入大连大学,1950年大连大学撤销,单独成立了大连医学院,是中国共产党1947年创办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由原新四军卫生部部长、著名医学家沈其震任院长。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云集大连医学院。1964年10月,国务院高教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平战结合、加强战争观念和三线建设的指示,提出相应报告后,确定向三线地区迁移部分高校。在医学院方面,中央卫生部当时曾考虑从大连医学院和青岛医学院两校,各抽调部分力量内迁大西南三线地区建校。后经反复酝酿、权衡利弊,到1965年国务院才正式决定大连医学院全部南迁。最初,本着“要有战争观念”,注意“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国务院高教部、卫生部初步确定校址选在四川省自贡市。10月西南局决定改迁贵州。报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确定大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全体南迁贵州遵义,并开始基本建设[2]。

1966年2月,大连医学院派出南迁先遣队30余人和一个20余人的医疗队来到遵义市。南迁先遣队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小旅社挂出“遵义医学院筹备处”的牌子开始办公。医疗队则派驻遵义地区医院,开始服务于遵义人民。

1969年,因三线建设需要,按国务院部署,举院南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遵义医学院已成为一所以医药为主,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多层次、富有特色的高等医药院校。

随着2006年12月19日内科大楼(第一住院大楼)、外科大楼(第二住院大楼)落成开业典礼;2012年11月1日门诊综合大楼(第三住院大楼)落成开业典礼隆重举行。遵义医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有5所附属医院,总床位数达3150张,专业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有4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一座现代化医院。不仅为遵义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贵州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职业技术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经过 1984 —2005 年以“军转民”为中心的调整改造,原直接为三线培养技术工人的技术工业学校等也经历了调整。

1.遵义航天工业学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原国家航天工业部)所属的工科类中等专业学校,是贵州省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是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的“全国数控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学校坐落于遵义市宁波路上,占地面积120余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学校现有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模具设计、机电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旅游服务等10多个骨干专业,且设备先进齐全。各种仪器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在校生达4000余人,教职工近20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2%。学校秉承“以技能武装人,发展人”、“做而后知不足”的核心理念和“宽基础、精技能、有特长”的培养目标。 建校30年来为航天系统和全国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优良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遵义航天工业学校是贵州省中职办学实力较强,成绩显著的学校;是中央企业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典范,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另外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具有创新意义和探索意义

2.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是贵州省第一批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2000年5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原贵州航天职工大学(1984年)和贵州航天高级技工学校(1976年)合并组建。举办单位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事业单位法人由—编办管理,教学业务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日常管理归属贵州航天管理局。学院培养以工科和经管类专业为主的,适应本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中级技能人才。现有高职、中职、成人大专和本科、各类培训等层次和形式,高职开设以工科和经管类为主的31个专业。现有三个校区。大专和本科教育、各类培训、继续教育等层次和形式,全日制高职、中职在校生规模为7300人。为遵义乃至全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技术人员。

3.贵州航天技工学校

贵州航天技工学校是1973年三线建设061基地3655厂技校创建, 1976年061基地3655厂技校并入贵州省第八机械工业局技工学校(061技工学校),贵州省第八机械工业局技工学校(061技工学校)更名为贵州航天技工学校,1998年贵州航天技工学校更名为贵州航天高级技工学校

三、中小学教育

由于三线企业大部分在偏僻隐蔽的山沟,所以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机构,其各企事业单位的子弟学校不仅对企业内部职工子弟而且对周边教育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央和省在遵义地区的厂矿自办子弟学校,招收本单位职工子女和少数附近居民子女。至1989年,有厂矿子弟学校48所。这类学校,行政、教师和经费由主办单位领导和管理,教学业务由所在地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学校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教学大纲。水电部八局子校高考升学人数列遵义县之首,到1988年,升入重点大学的共有215人,升入一般院校本科的有509人,升入大专、中专的318人。2004年后,厂矿子校逐步交地方政府办学。至2007年,除个别厂矿子校外,全市绝大部分厂矿子校移交地方教育部门。

伴随着三线建设的发展与调整,遵义三线企事业办学也不断地调整变化,推动了遵义教育的发展。其中061遵义航天学校的建立与发展、原长征电器集团公司子弟学校的改革、发展就是典型的三线办学变迁。

1.遵义航天高级中学

学校始建于1982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2008年8月,根据国务院规定,学校划归遵义市汇川区属地管理,原遵义航天中学高中部成为独立法人学校——遵义航天高级中学。

随着“大三线”建设的发展,061基地生产、科研的发展规模已经稳定,职工人数增多,职工子女就近上学难的问题开始突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地方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广大职工和061基地的教育需求。为此,经061基地报经原航天工业部和贵州省教委批准,1982年,在遵义县八里镇利用已经下马的280厂旧址的简陋设施,成立了061基地南片区子弟学校。属现在遵义航天工业学校的前身——遵义机电工业学校管理。并陆续从061基地各企事业单位抽调教师、领导干部以及后勤服务管理人员,开始了艰难的学校创建工作。其办学目标,是解决061基地南片区所在企事业单位职工子女入学并逐步形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完善的教育机构。

1992年 ,随着国家对“大三线”的调整和061基地分散在黔北山沟的部分企业的陆续搬迁,经批准,学校搬迁到遵义市区上海路荷花池(即今遵义市汇川区宁波路176号)。以061基地南片区子弟学校为基础,由3534厂、3535厂子校的高中部、3414厂子校等正式组建遵义航天中学。此后的遵义航天中学与遵义航天工业学校实行党政统一管理。

2006年至今,先后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认证为“优秀生源基地”。

2.遵义航天中学

始建于1982年,原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即原航天工业部061基地),是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的首家部级重点中学,是遵义市和贵州省国防工业系统的教育先进单位,贵州省首批三所绿色学校之一,进入全国百所绿色学校先进行列。航天中学于2005年8月28日由宁波路搬迁到广州路现址,毗邻遵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总工会办公区,处于遵义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2008年8月20日,学校正式划归遵义市汇川区属地管理,遵义航天中学是全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遵义市第一批园林式单位,遵义市文明单位,汇川区先进学校。

3.遵义航天小学

遵义航天小学坐落于遵义市大连路,前身为三线建设遵义061基地子弟学校, 学校占地23 000多平方米,其中绿化占总面积的50%。四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植物园、喷水池、假山、廊亭台坛,错落有致,交相辉映,营造出人与自然的融合,流连其间,赏心悦目。成为遵义基础教育的奇葩。

4.同济小学

遵义市同济小学位于遵义市汇川区福州路14号。学校创建于1972年8月,前身为长征电器集团公司子弟学校,2000年3月从长征公司移交至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为遵义市汇川区政府)归口管理,是当时遵义市两城区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之一。2005年8月,同济学校初中部并入遵义市十六中,至此,同济学校成为一所完全小学,更名为遵义市同济小学。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全校教职工努力拼搏、锐意进取,现已发展成为遵义市汇川区一所示范小学。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强调现代化进程中非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注意处理的各种关系。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指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入研究三线建设的开展以及调整对地处边远,现代化因素极度薄弱的贵州教育现代化所产生的影响,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东林.三线建设——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J].中国国家地理,2006,(6).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及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推荐访问:遵义 变迁 当代 建设 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