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四个因素决定新高考历史成绩

作者:jkyxc 浏览数: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试题,其命题依据课程标准,遵照考试大纲。试题超越教材,强调创设新情境和新角度,注重密切联系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如何根据这些新变化,确立明确的复习思路,把握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和高考成绩,是当前很多同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典型试题为例,简析应对新高考的主要策略,以给同学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主体知识:突出“广度和准度”

所谓广度,主要指“两全”,即具体知识点的范围要全、分析角度要全。如例1主要考查是否全面掌握牛顿力学体系。试题以后人评价为情境,要求同学们指出牛顿发现上帝创造世界方法的具体含义。很多同学错选D项,就是没有全面掌握牛顿力学体系。一般而言,牛顿力学体系主要包括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经典力学定律,并把之归纳为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例1】 有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这主要是指牛顿()

A. 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 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C. 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D. 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A

再如例2,试题以后人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为情境,要求同学们指出“1787年宪法”建立“平衡机制”的具体表现,实质考查了1787年宪法体现的联邦权力结构,即分权机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机制。很多同学错选A项,就是分析1787年宪法的角度不全面导致的,特别是不理解宪法建立的制约与平衡机制。

【例2】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即“双向平衡机制”。下列选项能够体现这种“平衡机制”的有()

① 国会在非常时期可以推选总统② 中央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③ 国家权力由联邦政府与各州分享④ 联邦政府的立法权分属国会和总统

A. ②③B. ②④

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答案:C

所谓准度,主要指比较精确地掌握重要历史知识点,如历史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历史发生的大体地域范围,历史事物涉及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过程,历史事物产生的重要意义或影响等。如例3就是一道考查时间和地域准度的试题。题目通过情境给出了大致时间、地点和事件性质,要求同学们指出符合这些条件的历史事件。如果选错就是没有掌握选项中的四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地点。

【例3】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应是()

A. 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

B. 八国联军侵华

C.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D. 中日签订“二十一条”

答案:B

例4则是一道考查历史事物的准确含义的试题。题干以某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为情境,要求同学们指出这种艺术的名称。一些同学错选B项,就没有掌握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间各自特性,电视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即时性、宣传性和广泛性。而电影则只通过影片再现其艺术性。错选C项则不能区分电脑与电影的区别,即不能区别电脑设备与软件间的不同。

【例4】 这是科学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事这一领域的艺术家,逐步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形态、语言、手段和技巧,使之成为20 世纪最具影响的一种大众化艺术。这一艺术形式最可能是()

A. 电影B. 电视

C. 电脑D. 互联网

答案:A

例5作为一道主观试题,第一问和第二问主要考查同学们掌握历史知识的准度;第三问则主要考查掌握历史知识的广度。一些同学回答第一问的第一个空时,仅填写蒸汽机,这既说明他们对瓦特贡献的掌握不准,也说明对表格的理解不到位。一些同学在回答第二问中“结合蒸汽机的发明,说明丹皮尔结论的合理性”时,仅把题目的情境(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复述一遍,说明他们对题目及情境的理解不准确。还有一些同学在回答第三问时,仅从一个角度归纳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说明他们对工业革命,尤其是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掌握不全面。

【例5】 根据所学知识,帮助某同学完成“近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间关系”的探究任务。

(1) 根据所学知识,填出下表中空白的部分。(3分)

(2) 科技史学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列,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结合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发明,说明丹皮尔上述结论的合理性。(4分)

(3) 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探究,你认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间是什么关系?(5分)

答案:(略)

核心能力:重在“理解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

能力立意一直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的主要命题思想之一,它是决定高考成绩是否高分的重要因素。新高考下的高考试题“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理解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是高考试题要求的核心能力。理解材料就是能够指出材料的重点内容及反映的本质问题;能够把材料进行分解,分析出重要部分的内涵和意义;能够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材料的价值等。运用材料是指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材料解决问题。其中问题包括归纳材料的内容;分析材料反映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或背景;归纳材料反映历史现象产生的重要影响等类型。如例6就考查了对材料的理解程度。从材料中“君主制被摧毁”、“选举国王”即可判断出材料涉及了英国的光荣革命,即议会挑选威廉三世为英国新国王。一些同学错选C项,则把材料中的“选举”等同于美国的总统选举。

【例6】 一位当时的贵族这样说:“在我看来,今天所做的事将导致君主制度在……被摧毁,因为我们把王位变成选举产生了。”这一材料最可能涉及的是()

A. 英国光荣革命B. 法国大革命

C. 美国独立战争D. 德意志王朝战争

答案:A

例7是一道以学习过程的形式呈现的试题,主要考查了同学们理解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组问题主要考查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能力,能够根据知识结构呈现的历史知识间的联系,推断出字母所代表的重要历史事物。第二组问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试题情境),并用具体史实说明材料结论合理性的能力。第三组问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试题情境),并举史实说明材料结论的能力。第四组问题则主要考查归纳历史发展特征的能力,属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本题同学们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理解知识结构和史料不到位,不能根据史料及问题的具体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例7】 以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化(现代化),是当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要角度之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提示(具体提示略),写出字母代表的重大历史史实。(4分)

(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化的应有之义,而且直接为中国实现近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试举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论断的合理性。(3分)

(3)有学者提出:近代中国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势。其中你认为向下沉沦的过程实质是什么过程?请举二个史实加以说明。(3分)

(4)根据上述探究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征。(2分)

答案:(略)

重要方法:抓住“三种方法的核心环节”

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之一,是新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决定高考成绩是否高人一筹的重要因素。高考考查的过程与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如辩论赛、活动与探究等;历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如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利用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史料的主要类型及每一种类型在史学研究中的主要地位等。

例8是一道典型的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试题。第一组问题,首先考查理解材料,并用史实说明或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进而考查辨别史料价值的方法。第二组问题,首先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进而考查运用史料的方法。第三组问题,首先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进而考查辨别史料类型的方法。第四组问题,首先考查归纳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属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进而考查辨别史料性质的方法。本题同学们得分不高,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理解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二是没有掌握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如史料的分类、性质、价值和运用等方法;三是不能根据材料和具体问题,组织答案。

【例8】 解读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阅读下列引自《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的材料(具体材料略),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根据材料二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你认为哪一则材料的可信度更高?说明你的理由。(4分)

(2) 阅读下列图表材料(具体材料略),图一反映的历史现象产生了哪些重大后果?归纳图二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结合图一、图二,说明这两类图表材料在历史学习中的共同作用。(3分)

(3)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具体材料略),分别简述图三和图四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作为历史材料,图三类型的材料与图四在历史研究中有哪些不同?(4分)

(4)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并指出其中最具客观性的三种材料类型。(4分)

答案:(略)

情意价值观:源于试题,成于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之一,是决定高考成绩是否出人头地的又一重要因素。高考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主要有归纳历史发展规律或特征、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启示等形式。如例5中第三组问题“综合上述探究,你认为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间是什么关系?”例7中第四组问题“根据上述探究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征。”例8中第四组问题“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都属于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试题。这类试题的主要特征有:试题都以归纳为主要手段;归纳的内容基本是试题考查的范围,包括试题情境和试题材料、问题及答案等;问题答案具有半开放性,只要答案符合题意,都可酌情给分。总之,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试题,都源于试题,成于归纳。

同学们在这类试题上失分,主要原因有:(1) 没有明确试题的回答范围,如试题要求“根据上述探究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征”, 有些同学没有从上述探究过程(包括探究内容)和所学知识中,归纳中国近代化特征。(2) 没有明确试题提出的任务,如试题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 有些同学没有紧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间关系”组织答案,而是归纳科技进步的规律、社会发展的特征等。(3) 答案内容没有立足于归纳和概括,如同学们在“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时,不是归纳和概括线索,而是罗列具体史实。(4) 答案角度单一,如有些同学在归纳“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间关系”时,仅从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的角度组织答案。

推荐访问:高考 因素 成绩 历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