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灵活运用数学模型,归类巧解应用题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要:按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层次的高低,数学应用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对于每种不同的类型,其建模能力的要求也不同。若能掌握每种类型的应用题的建模方法,则可以大大提高解应用题的效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的教学目的。可以说,数学建模是数学应用题的最高层次。

关键词:数学应用题;应用意识;数学建模;数学模型;分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0)12-0166-02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也出现了许多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数学建模方面的应用题,这说明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愈来愈被教育界所重视。

华罗庚先生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无不用数学。”数学来源于现实,现实世界中无处不用到数学。可以说数学应用题教学即是数学教育的心脏,因为它不但是检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手段,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学数学必然要解答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数学建模是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核心和关键,数学建模是数学应用题的最高层次。数学应用题具有丰富有社会信息、多视角的横向联系和多层次的能力要求,所以在利用数学模型解应用题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应用题进行总结归类,以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掌握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按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层次的不同,数学应用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直接套用现成的公式

从广义上来讲,一切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方程式和算法系统等都是数学模型。在教学中,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可以直接套用现成的公式,无需学生考虑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即建模过程。例如利用正弦定理可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给出储蓄本利和公式可以计算本利和等问题。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是最低层次的数学应用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在这种类型的应用题中,学生一般体会不出到数学建模的过程。

[例题1] 1980年我国人均收入225美元,若到2000年,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即人均收入为817美元,则平均年增长率是多少?若不低于此增长率递增,则到2010年人均收入至少多少美元?(复利公式:)。

分析:直接套用复利公式就可以求出增长率。

略解:设年平均增长率为x,则

解得:x=0.060

又设2010年人均收入为y美元,则

解得:y=1464(美元)

2 利用现成的数学模型对应用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根据问题中的信息与已掌握的知识相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现成的、已知的数学模型将应用问题数学化。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是在类型1的基础上的提高,是学生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目标。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之后,就可以解答这种类型的应用题了。中学数学里,方程或函数模型、函数最值模型、不等式模型、数列模型、几何模型等都是现成的、为学生所熟知的数学模型。

[例题2] 有甲、乙两种商品,经营销售这两种商品所能获得的利润依次是P和Q(万元),它们与投入资金x(万元)的关系,有经验公式,今有3万元资金投入经营甲、乙两种商品,为获取最大利润,对甲、乙两种商品资金投入应分别为多少?能获得多大的利润?

分析:这是一道函数最值模型的数学应用题,仔细分析题意,搜集问题中的信息,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联系相应的数学知识,利用函数最值模型,可完成问题的解答。

简解:若设对甲种商品投资 万元,则乙种商品的投资为3-x万元。设所得的总利润为x万元,则可得

问题转化为求该函数的最大值。

又设3-x=t,则x=3-t2,且t∈[0,3]

所以

3 寻求主要因素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求解

所给出的应用问题是实际生活中熟知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真实性,解答时,必须对主次因素作出分析、判断,寻求主要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数学模型。这种类型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是更进一层的应用题型。在这种类型的应用题中,对数学建模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

[例题3]在一段可以看作直线的河边BC的北面的一个采矿场A,它到河岸的距离AB为15千米,河边BC距离为45千米,现须将矿石从A运往C处。已知陆路每千米运费是河中航运每千米运费的2倍。现打算在BC上选一点D作为码头中转矿石,从D向矿场修筑一公路AD,实现水陆联运,问D点应选在距B多远处,才能使运费最省?(码头中转费及基建费不考虑)

分析:根据题意,忽略了次要因素,保留下来的各个数量,可以借助图形来加以明确,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实际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解:设D、B相距x千米,航运m元/千米,陆运2m元/千米,总运费为y元,则

从而x=53千米,D选在离B点53千米处使运费最省。

4 对原始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加工、建立数学模型

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应用题,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应用能力,当学生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不仅要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它,还要能够作出数学式的思考,给出量化模型和结论,即不仅要有数学意识,还必须有数学应用的能力。

[例题4] 1997年11月18日电视正在播放十分壮观的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实况。截流从8:55开始,当时龙口的水面宽40米,水深60米。11:50时,播音员报告宽为34.4米;到13:00,播音员又报告水面宽为31米。这时,电视机旁的小明说,现在可以估算下午几点合拢。从8:55到11:50,进展的速度每小时宽度减少1.9米,从11:50到13:00,每小时宽度减少2.9米,小明认为回填速度是越来越快的,近似地每小时速度加快1米。从下午1点起,大约要5个小时,即到下午6点多才能合拢。但到了下午3点28分,电视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大截流成功!小明后来想明白了,他估算的方法不好。现在请你根据上面的数据,设计一种较合理的估算方法(即建立一种较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使你的计算结果更切合实际。

分析:所给应用问题中数据多,头绪复杂,初看无从下手,但深入分析后,对各个因素进行提炼加工,可以建立近似合理的模型。建立合理的模型应注意两点:①回填速度应以每小时多少立方米填料计算?即能否建立合理的回填速度计算模型;②注意到回填速度是在逐渐加快:水流截面越大,水越深,回填时填料被冲走的就越多,相应的进展速度就越慢,反之就越快。

解:为了简便计算,回填体积可用龙口水流的截面面积代替,假设截面为等腰三角形,那么要回填的面积。

(1)经过175分钟(8:55-11:50)回填后,龙口宽为34.4米,此时截面与原截面相似(如图示),

则此时的水深h1满足, 故h1=51.6(m),此时尚待回填的面积;

回填平均速度为小时。

(2)再经过70分钟(11:50-13:00) 回填后,龙口宽为31米,则此时的水深h2满足, 故h2=3×15.5=46.5(m),此时尚待回填的面积;

从11:50到13:00回填的平均速度为小时。

由此可见比以前的速度加快了,在回填的过程中,回填速度是越来越快的。依此,可建立模型进行计算。

(3)假设回填速度加快的比为则

下午10:0-20:0,回填面积为,

20:0-30:0,回填面积为,此时,待填面积为

需要小时便能合拢,因此,自下午1:00开始,再需2.8小时,即在下午3点48分龙口即可合拢。

从以上四种类型数学应用题分析可知,它体现了数学应用能力的层次性,也反映出数学建模能力在应用题中的不同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分层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进行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从而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陈健.数学应用能力的层次性培养.苏州:中学数学月刊,2001年第1

[2] 陈金康.加强应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重庆: 数学教学通讯, 2000年第11

[3] 杨志文.数学应用问题的建模方法初探.北京:数学通报, 1997年第5

[4] 林美娟.数学应用问题的建模类型及思维策略.金华.中学教研(数学), 2000年第3

[5] 钟五一.数学建模与中学数学教学. 广州:广东教育学院

推荐访问:归类 数学模型 灵活 解应用题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