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浅析后现代背景下的中英服装设计思路

作者:jkyxc 浏览数:

zoޛ)j馟iL;iiM7NMym4}4ii-^xm:Ѩky思想界出现的一个质疑权威,质疑科学主义,质疑结构的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诉求是要打破理性主义一直以来的规约。自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作为西方主流国家的思想标杆牢牢占据着哲学上和人们精神上的统治地位。后现代主义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时期的现代主义,它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从十九世纪末到一战爆发,以反对理性主义的现代主义思潮渐渐发展起来,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西方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酿成帝国主义的争霸战,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首先就是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比如这一时期哲学上出现了生命哲学就具有反理性的倾向,艺术上也出现了许多标新立异的流派,如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无论是现代主义哲学还是现代主义艺术,都在极力想从传统理性主义的约束中挣脱出来。然而现代主义在各个领域推翻传统理性主义的试探并没有带领人们摆脱战争的痛苦,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各种本质弊病,于是作为对于现代主义的反思,加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60年代的人们全方位地思考由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了一种脱胎于现代主义但是又批判现代主义的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

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西方国家产生广泛影响的后现代文化思潮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学、艺术、哲学、语言、历史、审美在内的诸多学科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形成了相互渗透又多元化发展的后现代模式。在服装设计方面,后现代设计强调非理性的,大胆的、活泼的、非功能性的、充满活力的“人性化”的设计。由于受到后现代个人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服装强调与众不同,在设计上突破固有的定论,服装设计日益多元化,风格上层出不穷,如组合设计、高科技风格、调侃高科技风格、极少主义风格、解构主义风格、新现代主义风格等。全球时尚中心也由之前的以巴黎为中心发展成巴黎、伦敦、纽约、米兰、东京多个时尚之都。

2 处在后现代语境中的中英服装设计

2.1 英国后现代服装设计的成长环境

作为全世界工业革命的最先发起者,英国在设计运动方面也是先行者。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艺术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诗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就发起了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即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Crafts Movement),这场运动可以看作是现代设计运动的开端。但是由于20世纪上半叶的二战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创伤,所以英国在20世纪上半叶在设计方面没有赶上世界前沿的步伐。二战结束之后,英国看到美国逐渐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及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开始意识到设计可以作为一项很重要的产业来拉动国内的经济。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意识到设计培养不应该只局限于设计师的国家,设计关乎全民,做好全民性的设计教育培养才能够提高一个国家民众的整体素养,从而更好地让设计服务于国家经济。英国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以各种形式对大众进行设计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设计的目标是“优良设计”。这就让英国民众对于设计的重要性有了充分了解,民众逐渐意识到设计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设计不但可以节省成本,从而振兴国家经济,更能够让生活更美好从而促进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这样的普遍意识与英国人那一贯追求生活品质的性格一脉相承。设计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从而使得设计在英国受到普遍的重视。英国平面设计大师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认为英国应该在设计上体现自己国家的风格,而不应该单纯接受当时比较盛行的国际主义风格,于是他将英国民族艺术与国际主义相糅合,出版著作《现代版面设计的先锋们》并创办杂志《版面设计》,试图找出一种可以代表英国的平面设计风格,他的举动无疑激发了英国本土设计师的热情。(图1、图2)

2.2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英国服装设计的影响——以维维安·韦斯特伍德为例

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在经济层面重新恢复正常发展,二战后的婴儿潮中出生的婴儿在此时恰好处于青春期,由于此时女性也走上职业岗位,青少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充足的家庭关爱。于是青少年们从风靡50年代的避世运动中得到启发,他们经常在学校制造暴力和混乱来寻求精神慰藉,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刮起一股由年轻入主宰的“年轻风暴”,他们以制造社会混乱的方式来达到被社会关注的诉求。

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设计思维就是借着这股强劲的年轻风暴的旋风得以孕育,她的设计生涯要从她与马尔科姆·麦克罗伦(Malcolm Mclaren)与其合作的时装店“尽情摇摆”开始说起。当时的马尔科姆.麦克罗伦在许多戏剧和艺术学院接受过教育,深受先锋文化浪潮的影响。通过学习艺术史,他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他被一本由盖·戴博(Guy Debord)写于1967年的名为《Societe despectacle》的书深深吸引,那本书上的反叛文字和颠覆性的格言警句是他后来塑造朋克文化的主要思想参考和信念来源。麦克罗伦是十足的反权威主义者,薇薇安,伍斯特伍德在其自传中提到麦克罗伦曾说他感兴趣的是反叛,嬉皮士运动已经苍白而老化了,他对于嬉皮士的服装没有丝毫兴趣。韦斯特伍德说“他手把手的引导我,让我变得更具风格化了”。麦克罗伦于1972年在他与薇薇安·韦斯特伍德合伙经营的已经获得极大成功的店铺“尽情摇摆”中又引进了二手牛仔裤、顾客自定的皮具、带饰钉的长裤等,给薇薇安,韦斯特伍德以很多灵感和勇气。总之,性与政治的交汇,成为韦斯特伍德和麦克罗伦的标志性特征。薇薇安·韦斯特伍德不仅在服装设计上惊骇世俗,她的服装店名字也是她反叛传统态度的一部分,如从1971年开始,她的时装店名称分别叫作“让它摇摆”、“Too Fast to Live,Too Young to Die”、“年轻已死”、“性”、“世界末日”等。时装店里的一切都是荒诞的,店内陈设稀奇古怪,服装大胆甚至色情,处处体现出与当时主流审美观的格格不入。

韦斯特伍德的服装对于作为世界时尚中心的法国以及时尚商业气息浓厚的美国来说都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她打破了以往惯用的思维模式。韦斯特伍德用她的设计思维对当时主流的传统服饰进行无硝烟的粗暴的反抗,这种愤世嫉俗的设计归根结底是当时年轻人不满现状,想借用服装和举止来发泄自身对于社会和政府的嘲弄。””韦斯特伍德“很荣幸自己就是朋克的一部分,因为在那个年代,朋克取得了史诗般辉煌的成就”,她与众不同的风格已成为时尚词典中令人震惊的新名词,“我想把它描述为对未来的乡愁,我正在试图将智慧和人性带到我的设计中。我从不担心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宁可让商业受损也要完成我自己的想法,我从不愿意去顾及商业效益”。在惊骇世俗的设计中,韦斯特伍德会经常借用历史服装,比如裙撑、紧身胸衣和华托式袍服。她也经常用现代方法制作传统服装。

在朋克之后,她于1981年开始探寻历史上的缝纫方式和裁剪方式,她参考历史服装设计出一系列海盗风格的服装,再次轰动了伦敦时装界。在1989年《时装界的女性》中,伊万斯(Evans)和索恩顿(Thornton)对韦斯特伍德的服装这样评价“朋克的那些有关性的可怕论调,深刻地触动了对女性装束的时代舆论”。

2.3 后现代语境中的当代中国服装设计——以马可为例

中国现代服装设计起步较晚,由于上世纪的中国政治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服装上也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统一变革——制造出了服装史上的“红卫兵服时代”。虽然7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层层展开,中国的国民在衣着上也渐渐跟上了西方时尚的潮流,但无论是80年代的喇叭裤还是90年代的休闲装,在世界时尚进程中总是略显羞涩。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逐渐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因为设计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服装是一个国家集体风貌的表现,其作用不容小觑。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访问俄罗斯,彭丽媛走出机舱时,身着深蓝色的经过立体裁剪设计的修身大衣,手拎时尚手袋的优雅大气装扮,立刻引起国内外媒体的一阵热评,在舆论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轰动,在之后的出访中,第一夫人彭丽媛的着装每每受到国际媒体的一致赞赏,这种第一夫人效应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形象还是对于习近平主席的执政以及对于国家时装产业方面的拉动都是十分有效的。国内的淘宝网上出售的彭丽媛同款手袋和丝巾刚—上线就被迅速抢购一空,第一夫人自身的着装风格也被网友亲切的称为“丽媛style”。国家领导人重视本土时尚品牌的发展,自身首先穿上本土设计师的作品,“例外”这一彭丽媛钟爱的本土品牌受到国际媒体空前的关注,作为彭丽媛女士的服装设计师——马可随之进入西方主流时尚媒体的视线。

早在2008年,马可受邀到巴黎时装周做一场名为“奢侈的清贫”的服装秀演出,42位表演者穿着由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经由手工缝制而成的衣服以一种放空的姿态缓慢穿梭在巴黎小皇宫外的林荫草地上,表演者的鞋子也都采用回收的材料制成,整场表演旨在还原一种原生态的制衣过程,马可将古老的织布机、棉线、白坯布、蓝花布的传统印染、蒙古族歌者等这些中国传统元素配合起来,让在场的观众耳目一新,回味良久。马可认为,珠光宝气的巴黎秀场不是奢侈,原生态的生活和穿衣态度才是奢侈。

这场时装秀也传达了处于后现代这一复杂语境下马可对于当代中国设计的思考——奢侈并不奢侈,清贫才奢侈。“一针一线缝的衣服,缝缝补补又三年留下来的衣服,因为人工的投入,所以是有记忆的;因为有记忆,所以会珍惜。这是工业流水线永远不能比拟的。”马可说。在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复杂背景下,中国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品牌走到世界的时尚中心,怎样实现中华民族服装上的伟大复兴,作为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新锐服装设计师,马可有着自己的设计思维。马可的作品是原生态的,充满着对自然地热爱,她试图在服装与自然之间进行沟通。她认为在中国的设计师有义务和责任做到生态友好,避免单纯追求快速生产和经济效益而忽视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于马可来说,长期使用的服装要比西方后现代主义时装消费理念所倡导的一次性的、廉价的、用后即弃的、批量生产的服装更有美感,也更好地利用了自然纤维的生命。中国传统设计理念所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在马可的设计里得到了后现代式的巧妙体现。

3 结语

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繁荣发展,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被刷新。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服装设计领域的影响还在继续,在后现代这样没有主流、没有理性标杆约束的时代里,对于中国设计之崛起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和本土设计师已经深深地意识到要将中国精神传递到世界各处。在这一点上早在1944年,英国政府即正式主持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此举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专门为工业设计作支撑的国家,这也是英国工业设计史上的里程碑。而英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办的杂志“设计”也旨在以官方的姿态引导大众的设计意识和设计概念。中国由于自身的特殊国情,在现代主义这一设计环节上存在断篇,当前中国处在后现代之后的复杂社会语境下,政府也逐渐意识到设计作为一项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开始在政策上扶持设计产业的发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2年8月7日在北京举行2012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奖工作启动仪式,这是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首个国家政府奖项。

处在后现代多元化设计的时代背景里,中英服装设计师都在寻找最能体现国家精神的设计。在这一点上,马可与维维安.韦斯特伍德有着共同之处,她们都是对自己的国家充满热爱,设计要依赖国家,依赖自己的文化。历史学家艾利·利伯若以其对历史的观察发现,韦斯特伍德的设计“她用一种典型的英国思维方式看待过去,也就是在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加入稍许的非传统因素,在实践中对历史服装的制作方法形成认知和直觉,产生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这种非传统因素就构成了薇薇安,韦斯特伍德的反叛设计的核心。中国的马可虽然在设计上也是反叛的,但她反叛的是被西方所吹捧的凸显人体线条的设计,亦或说她是对于西方服装设计所推崇的业内游戏规则的反叛,是对于大众消费时代所宣扬的消费理念的反叛。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马可的设计思维也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意味,认为设计师不需要过分地刺激顾客的肉欲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要体现人文精神,这是在中国哲学教化下并处于后现代时代背景下的特有现象。由此,虽然马可与维维安·韦斯特伍德的具体思路不同,但她们都在试图找出各自国家的本土设计精神在后现代时代中的最恰当表达。

推荐访问:浅析 后现代 服装设计 中英 思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