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研究

作者:jkyxc 浏览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5-000-02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兴趣激发原则、适应性原则、情感沟通原则、安全性原则等四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原则,并提出了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强化心理疏导工作等三点小学体育教育策略,希望对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体质弱势群体 小学 体育教育原则 体育教育策略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相关理论是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小学体育教育的特殊规律提出的,其出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发展必然性。由于小学体质弱势群体是在主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划分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针对学生群体从体质发育水平的角度进行了再次划分,所以,其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为详实的理论依据。对小学体质弱势群体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更为科学的指导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而且对于重新认识小学体育教育目标体系,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内涵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充分条件和两个基本标准来加以界定,其中,一个充分条件指的是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疾病或者是在身体有残障的小学生群体;两个基本标准分别指的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在59分以下的小学生群体和体重指数(BMI)测试结果在标准范围以外的小学生群体,例如:BMI<20的学生群体或者是BMI≥26.5的学生群体,只要是符合以上充分条件或是达到两个基本标准中任何一个标准的学生都应该纳入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范畴。

由此可知,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了三个类型的学生群体,第一类是身体运动能力发育状况不佳的小学生群体;第二类是残障或者是患有某些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小学生群体;第三类是肥胖(BMI≥26.5)或者是偏瘦(BMI<20)的小学生群体。以上三种类型的学生群体都属于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弱势群体的范畴,从整体上来说,他们都呈现了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体育运动能力较低,竞争性不强,很难参与到各种剧烈的体育运动之中;二是,大部分学生体质比较虚弱、面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时心理比较自卑,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且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问题;三是,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人数比较多,但是对体育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却比较少,而且对利益的表达欲望非常弱。

二、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原则

(一)兴趣激发原则

对于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来说,他们普遍从小对于体育运动的接触就比较少,所以缺乏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感知,也因此在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中很少有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抱有兴趣和热情,反而很多学生对体育运动所持的是消极抵触和排斥的态度。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活动时,注意遵循兴趣激发的原则,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出发点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工作时,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运动负荷,都要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

(三)情感沟通原则

小学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本来就缺乏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自信心,非常容易自卑,而且普遍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所以,为了确保学生能够积累良好的体育运动体验,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就必须要注意所采取的体育教育策略一定要注意遵循情感沟通的原则,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充满关爱的体育学习氛围。

(四)安全性原则

多数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都抱有一定的畏惧感,害怕参与体育活动。所以,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展体育教育活动时,就要尤为关注安全性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场地和器械都要注意安全性,以免因为安全问题加重学生面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时的畏惧退缩心理。

三、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策略

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基本特点和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特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转化的体育教育策略:

(一)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

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提法最早出现于美国,其主要是以适应单一个体的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需要为主的一种多样性的体育课教学计划。适应性体育课教学遵循了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教育原则,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时,由于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状况、学习困难以及体育学习需求和体育学习特点等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的方式来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所以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体育课教学,尤其是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小学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应用和普及情况却可以发现,除了我国台湾地区已经普遍采用了这种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之外,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目前并没有在我国其它的省市和地区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普及。目前,我国多数小学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要么采用的是“免修”的策略,要么采用的是“跟班上课”的教育教学策略,然而这两种方式,实际上都将体质弱势群体在体育课教学中边缘化了,不但无法有效的提升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甚至还会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使得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离体育活动越来越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展适应性体育教学。而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时,为了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小学体育任课教师主要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多样化。由于体质弱势群体是在主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划分标准对学生进行了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学生体质发育水平的角度入手针对学生进行的再次划分,所以,其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多样化教学目标的设置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而适应性体育课则是为了促进小学体质弱势群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转化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策略。要确保其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理论所给出的多样化教学目标设置的理论依据来确定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例如: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理论,在开展小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划分为A组(普通学生组)和B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组)两个小组,其中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组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的划分为B1组(一般性的体弱特形学生小组,如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肥胖学生或者是偏瘦学生等)和B2组(专指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疾病的学生和残障学生),与此相对应的,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时,就要根据以上不同的学生组别来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A组学生的教学目标应设置为增进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素质;针对B1组学生则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而针对B2组的学生则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组织指导他们合理的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保健和康复活动,以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其次,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是确保适应性体育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的高效开展,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对现有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以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例如: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打破所有学生统一教学内容、固定教学内容的做法,不但要注意组织常规化的教学内容,还要注意针对B1组的学生组织运动负荷较低的各种身体练习内容,针对B2组的学生组织体育保健、体育康复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确保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应注意体育教学评价的多样化。适应性体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同样也要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仍然以上文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所进行的学生分组为例,在针对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评价时,相应的也要有所不同。如,A组学生的评价,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B1组学生的评价要注意突出学生体质状况的改善情况;B2组学生的评价则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身体参与情况、康复情况以及心理感受等内容。

(二)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成效,不但应注意关注体育课堂教学,同时还应注意关注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所以,为了促进小学体质弱势群体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转化,在关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还应注意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

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体育活动时,一是要注意在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内容以及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为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二是任课教师要注意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不但要给予学生所需的体育锻炼指导,还要注意及时的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以尽可能的让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切身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三是,学校在组织开展体育运动会或者是其它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设置适合他们参加的项目,从而为他们创造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体育锻炼热情。

(三)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强化心理疏导工作

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运动基础普遍是比较差的,而且部分学生还因为生理缺陷影响到了很多体育运动的正常参与,所以他们在面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时心理比较自卑,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且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体育任课教师只有通过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对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让他们正确的理解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价值,引导他们以正确的心态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呵护,才能够真正帮助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走出胆怯自卑的心理,无负担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之中。所以,在针对小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展体育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强化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 林秀春,高玉琴,刘羊城.全纳教育理念下青少年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3] 刘红梅.天津市河西区两所小学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行为的调研报告[D].天津师范大学.2013.05.

[4] 李焕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情绪状态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1.

推荐访问:弱势群体 体质 小学生 研究 体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