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报告 > 调研报告 >

武术文化传播的媒介类型分析

作者:jkyxc 浏览数:

摘 要:针对目前武术文化传播中媒介地位的缺失现象,从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两个角度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媒介进行分析,认为:传统媒介主要有武者身体、文图纸媒、声像视媒、器物场所、门户社团等;新兴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如微博、网站、微信等。最后指出以“媒介融合”的视角整合两类媒介的优势,是未来武术文化传播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武术 文化传播 媒介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5—0020—04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与积淀,使武术蕴涵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气势,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1]。武术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其传播与发展是现时期国家“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在武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媒介缺场”的遗憾[2],在大量的武术文化传播研究成果中亦出现“媒介失语”的现象。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媒介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必然,在此背景下,“媒介”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应该被充分重视。基于此,本文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探讨。

1 何为武术文化传播媒介

人类传播在本质上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而信息必须以符号为物质载体才能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交流内容。能够负载、传递符号的物质实体就是传播媒介,如英尼斯有一种把漫画、法律、数学等都看作媒介的隐含思维,麦克卢汉认为口语、服装、住宅、自行车等都是媒介,朗格则将语言、行为、物质实体等都视为媒介。[3]从广义上讲,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传媒机构等。[4]

武术文化传播媒介既指呈现武术技术或文化的物质载体,又包括传播武术文化的组织机构。从时间维度看,武术的文化传播媒介既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载体,也有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所产生的数字化载体。

2 武术文化传播的“传统媒介”

2.1 武者身体

身体是个体与社会得以存在与延续的基本形式,身体的一举一动、一立一坐都具有符号的特性,是所有意义存在的基础。[5]武术是以“挥汗如雨”的身体规训而习得的技击之术,师父靠“言传身教”的授徒方式使弟子体悟武术技艺的精妙、凭“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弟子领会武术文化的内涵,这些都是在面对面的“身体”之间即时地发生。身体本质上是一个表达空间,身体的空间性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形成的条件。[6]武术是“以身体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生命意义转化空间”[5],武术的文化意义就寄存于武术人身体的姿势、装饰或行为表达中。当一个人做出“左掌拇指内屈,掌心盖于右拳上;两臂圆撑,高与胸平”的动作,我们会立刻认识到这是“武术抱拳礼”并同时感受到此动作传递出的“谦虚、尊重、礼让、不争”的文化内涵。

武术是一种身体的文化[7],习练武术就是一种以“反复的身体练习”对武术文化进行“对话解读”的过程。武术文化的传播,就是武术共同体的“社会记忆”在一代代武术人身体上的延续。所以,身体是武术文化传播的首要媒介。

2.2 文图纸媒

武术典籍如《手臂录》《太极拳谱》等以及历代手抄相传的拳谱,是现代人吸收古人研究武技的宝贵经验和经典理论、继承前人习武心得的重要载体,在武术人的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甚至成为一个拳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以致“传拳不传谱”成了封建时代武术门派的惯例。在传统的拜师仪式上,弟子能获得师父赠予的拳谱,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部分学术期刊开辟专栏发表武术研究的学术论文、有的报纸不定期地开辟武术研究专题、有的杂志专以武术为宣传主体。这些纸质媒介是目前武术文化研究成果发表的主阵地,在传播武术知识、介绍武术技术、促进武术信息交流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8]特别是武术期刊作为人们获取武术信息的重要途径,其自身独特的连续性、及时性、深刻性、权威性决定了其在众多武术传播媒介中的不可替代性。[9]

武侠小说讲述的是侠客凭借自身所习的武功行侠仗义的故事。作者以深厚的文学素养演绎了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如金庸通过武侠小说将武术境界和文化内涵传播给世人,折射着出传统文化的印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侠义精神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10]。武侠小说借助文本传媒效应,吸引了一定的读者,拓展了武术文化传播的途径和空间。

现代出版的武术书籍如蔡龙云先生的《武术基本运动》、马明达先生的《说剑丛稿》等精品,以作者深厚的武学修养,加之高素质的采编队伍、精心的文字编辑和精美的装帧设计,一书在手,在淡淡的油墨香中感到沉沉的厚重感,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阅读书籍需要适当的环境、较长的时间和一定的“文化意识”,也正因此而赢得了读者的情感投入。

纸质媒介是能够负载文字和图像符号的文化载体,虽为单向的传播媒介,至今仍在武术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2.3 声像视媒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广播是“以内容为王、以服务为主”的传播媒介。在文化匮乏的年代,单田芳先生的评书连播《三侠五义》以其深富感染力的声音激发了国人的武侠想像,书中人物如白玉堂、展昭等行侠仗义的精神、出神入化的武功在人们的头脑中鲜灵活现。艺术家刘兰芳以评书《岳飞传》阐释了“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

作为视听合一的媒介,武术影视成为直观性强、覆盖面大、普及性广的武术文化传播方式。电视剧《大侠霍元甲》(1983年)曾创造了万人空巷的观看记录,一曲“万里长城永不倒”隐喻地表达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尝试“将传统文化韵味与东方搏击哲学融为一体”[11]的武术赛事,如WMA、《武林风》等,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武学通过电视媒体得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给喜爱中华武术的群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搭建了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华武术、解读中华武术文化的平台。[12]

武术音像制品是为了便于武术信息的保存而利用胶片、光碟、磁盘等进行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媒介。以录像光盘的形式进行流通,弥补了武术爱好者因地域或时间所限而不能亲自到场的遗憾,提高了武术的传播范围。

2.4 器物场所

器物是文化遗留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13]武术人在其日常生活或武术活动中所使用的器具,是武术人思想的物化书写。刀剑收藏家皇甫江先生珍藏的一柄二十九军大刀,刀身刻有“杀尽倭奴”四字,体现了“敢于牺牲,舍生取义”的“大刀精神”[14]。武术人习惯量身定制或亲自打磨属于自己的器械,制器的本身就是人与物共同升华的过程,器物反映出武术人制作时投入倾注的感情愿望[15]。“物”是多种意义的汇聚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指。[16]34武术器物在造型思维上体现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其制作尺度延续了武术的社会伦理。人与物总是相对应而出现,[16]5师父传下来的武术器械因承载着武术共同体的集体记忆而成为具有一定权威的“信物”,弟子“睹物思人”追忆先师的武术品格和文化修养,此时的器物体现的是“物化的人格”。可见,武术器物已纳入了武术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以物质形态表征的武术文化载体。

武术场所指武术人生活或练拳时的活动区域,是“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17],如拳场、把式房、武馆等。场所是“物理空间客观体与人的主观内心意识空间的复合体”[18]并在人们的心目中表现为“方向感”和“认同感”(即人必须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并知道他和此处有何关系)[19],如少林寺作为禅宗拳法的祖庭,在少林弟子的心中有着“认祖归宗”的方向指引。武术人回到曾经的习武场地,耳畔回响着师父“传拳授艺”时的谆谆教诲,场地承载着同门拳友“学练切磋”的“集体记忆”,这种由于“个人对充满意义的特定场所产生的某种认知或感情的联系”而产生的“场所依恋”[20],使得武术场所如同“情感磁石”,吸引着武术人的朝拜和体验,见证了武术仪式的组织与开展。可见,武术场所因“体现了武术人的心愿意识积淀和承载了集体共同感”,而具有了“武术精神”并体现了武者的“生活意义”,成为重要的武术文化载体。

2.5 门户社团

门户作为武术界的专有名词,是一个与拳种、流派相关的概念。如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拳种,它的流派有陈杨吴武孙等,而门户即是太极拳某某一代某一个具体的武术共同体。[21]武术将一群人聚集在门户之下,对某一武术技术的传授、学习、练习等构成这群人共同生活的主要内容,使“这群人有着相对一致的话语和实践”[22]。门户是传统武术传播的最小单位,“师徒互访”是门户最有特色的文化传播方式,其既构成了一种教育的期许,又体现了师徒双方的价值认同和担当意识。[23]在农耕社会,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门户因其相对封闭性、稳定性而成为武术传播和发展的理想场所。中华传统武术在其特定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武术门派,并以不同门派的特定拳种作为传播载体,从而延续了武术的文化血脉。[24]门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武术文化传递的过程,门户自然就是武术文化的传播载体。

武术社团是由公民自愿组成,自我管理,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章程以武术活动为载体,以提高武术竞技运动水平、传承发展中华民族武术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24]可见,武术社团从成立到运作,其内在的使命就是传播武术文化。

3 武术文化传播的“新兴媒体”

新媒体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网络媒体、互动式数字电视、手机媒体等,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25]在武术文化传播方面,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显著之处在于:新媒体不仅是武术文化信息发布、传播的承载媒介,还是传播主体与受体之间就武术文化信息进行交流的互动途径。立足“数字化、互联网、移动通信”的技术维度和“双向传播、用户创造内容”的传播维度,认为目前具有武术文化传播功能的新媒体主要有两大类形态。

3.1 网络媒体

网络通过改变生活、改变空间和时间等物质基础,构建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26]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利用“能互动”的媒体搭建社会性交流平台,交互性地分享信息、表达观点或对某个主题达成共识,形成了社会性阅读行为[27]。

习武者通过互联网可在专门网站上浏览相关的技法和文化,并通过网站论坛、贴吧、QQ、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与兴趣对象在线交流,实现武术文化信息共享,并突破武术传播所受的地域时空限制。网络电视应用于武术赛事传播,打破了不同地域的武术爱好者受空间的制约而无法现场观看的限制,同时利用其储存播放的功能提供可选择的播放时段,将使用者统一到同一个时间框架内,藉此创建了一个虚拟的“时间-空间”综合体,使武术文化传播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现实需求。

3.2 移动媒体

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移动媒体如智能手机介质上的报纸、期刊、图书、电视等,成为武术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使武术文化传播满足“内容娱乐化”的现实需求,同时考虑了受众“时间碎片化”的事实。新媒体以其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形成“阅读—反馈”的互动机制,并凭借即时性、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和“因匿名性而带来的身份隐蔽的安全感”[28],拓展了受众范围。在移动媒体平台上,围绕某个主题,关注民间传统武术文化的人基于“在这里发现与自己同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的目的自发结成一个新媒体阅读实践共同体。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读者“更深层次、协同地探究和诠释文本”[29]。

新媒体更有利于引领和主导社会舆论,且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新媒体用户对武术文化的阅读,引起各方的集体互动和观点交汇,最后形成一个主题明确的社会化阅读网络,实现对武术文化舆论导向的社会化议程设置。

4 结语

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海量讯息在各种媒介中交汇碰撞,验证了麦克卢汉“媒介内爆”[30]的预言,鲍德里亚指出“当媒介在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把任何互动通通内爆为一个平面,内爆为一个单向度的时空现实之际,整个社会交往和社会价值都被瓦解了”[31],媒介内爆造成了武术文化传播体系的无根和无序,导致了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认知迷茫和对武术蕴涵的民族精神的感情淡漠。为“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国家提出了“媒介融合”战略[32],这为武术文化传播媒介的定位、整合指明了道路。如何通过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构建新型武术文化传播体系,是今后应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 峰,赵光圣,吉洪林.回归武术之本真——从技术取向再论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3):41-45.

[2]叶献丹.2006 年之前中国武术文化传播中的“媒介缺场”[J].中华武术(研究),2011(01):36-40.

[3]梁 颐.论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以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延伸理论”为视角[J].东南传播,2014(01):1-5.

[4]龚 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0(11):126-129.

[5]李为香.身体表达与信仰追求——汉代暨以前坐姿仪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26.

[6] (美)斯特拉桑.身体思想[M].王业伟,赵国新,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51.

[7]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318.

[8]杨基龙.大众传媒与当代武术文化传播[J].中华武术(研究),2011(03):67-69.

[9]吴 坚,李守培.我国武术期刊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体育学刊,2012(02):78-82.

[10]邰本玮.武侠小说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12:25.

[11]石华毕.从文化的视角看武术影视传媒[J].搏击·武术科学,2010 (04):21-25.

[12]牛进平.武术文化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传播[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88-190.

[13] 徐燕斌.器物之礼与权力的正当性——以唐代为中心[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67-72.

[14] 李剑波.皇甫江:大刀精神就是舍生取义[N].山东广播电视报,2014-05-29(06).

[15] 陈布瑾.由“制器尚象”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器物造型的影响[D].长沙:湖南大学,2004:23.

[16] 朱 珊.物的三副面孔[D].天津:南开大学,2015.

[17]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0.

[18] 董 卫.城市更新中的历史遗产保护——对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一些思考[J].建筑师,2000(06):31-37.

[19] 刘 容.场所精神:中国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选择[J].东南文化,2013(01):17-21.

[20] Hidalgo MC, Hernandez B. Place attachment: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questio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1(03):273-281.

[21] 戴国斌,陈晓鹰.门户:武术想象的空间[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03):79-81.

[22] 戴国斌.门户对拳种、流派的生产[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04):77-82.

[23] 韩红雨,周嵩山,马敏卿.传统武术门户准入制度的教育社会学考察[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05):50-55.

[24] 洪 浩,李少杰.对传统武术拳种社团化管理与发展的探讨[J].学术交流,2012(06):205-209.

[25] 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07):24-27.

[26] 田智辉.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J].现代传播,2010(07):39-42.

[27] 陈向东.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性阅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3(06):21-25.

[28] 孙宜君,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当代传播,2012(01):46-48.

[29] 陈向东.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性阅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3(06):21-25.

[30] 王新鑫.论麦克卢汉的媒介杂交理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27.

[31] 张 默.论麦克卢汉的“内爆”理论——兼与鲍德里亚观点的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33-137,165.

[32] 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4-04-23(06).

Analysis on the Types of Communication Media of Wushu Culture

Wu Panwen(Facul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China)

Abstract:On response to the absence of media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wushu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dia of wushu cultur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and emerging media, and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traditional media of wushu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clude the bodies of wushu practitioners, texts and images, sounds and videos, artifacts and places,wushu schools and society etc; the emerging media are internet media and cellphone media, such as microblog, website and WeChat etc.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integrating resources and hav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two kinds of media, from the viewpoint of media blending, which is the only way for wushu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Wushu Cultural communication Media

推荐访问:媒介 文化传播 武术 类型 分析

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化活动进茶馆
下一篇:万物静默如谜
Top